《因果报应》的类型及“高级商业片”与“低级文艺片”的差别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4-12-07 09:10 6

摘要:故事片一个最大特点是它整体剧本框架的“封闭性”。注意这个“封闭”有多重概念,它包括主题思想单一性的封闭,剧情因果的封闭,主、配、反角单一固定人设的封闭,以及“大团圆式结局”的封闭等等。因此看故事片你总会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和一个难忘的结局。这也让故事片具备了绝对

星期五言:从大众观影角度而言,我们可以把“类型片”简单理解为“故事片”。

故事片一个最大特点是它整体剧本框架的“封闭性”。注意这个“封闭”有多重概念,它包括主题思想单一性的封闭,剧情因果的封闭,主、配、反角单一固定人设的封闭,以及“大团圆式结局”的封闭等等。因此看故事片你总会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和一个难忘的结局。这也让故事片具备了绝对的商业优势。

当然,商业类型片并不代表没有艺术性以及思想境界,只不过它要遵循“故事先行”这一原则,要遵循那些“框架”原则,否则故事就会不整壮,不戏剧化,让人看了记不住。由此故事片必定离真实、真相、思想境界有一定的距离。

我们回头来看这部炙手可热,好评如潮,构思缜密的印度电影《因果报应》(2024)——

(注:本文不涉任何剧透)

文:太不虚宫

编辑:Mr.Friday

图片:网络

首先,

它是典型的商业类型片吗?

要证明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排除它是一部“黑吃黑”电影。

为什么这么说,很简单:

*第一“黑吃黑”里没有单一的主角和反角(或者说它不是善恶二元化的),所有人物都是被黑化的,人设框架是群戏的;

*第二“黑吃黑”的结局不会被社会层面的“价值观”引导或操纵,仅仅是人物间自我解决和消化。即便存在戏剧巧合,那个巧合也是具有荒诞讽刺性的(非严肃性的),它的首尾是个圆,不是直线封闭式。

*关于“黑吃黑”电影的论述,大家可参考“星期五文艺”的另一篇文章,此不赘述。(文章链接:“黑吃黑”与“暴力美学”电影的区别在哪?)

显然这部电影的善恶以及正、反、主角从总体看是绝对单一的,是直线型的,它的价值观也清晰可见,咱们的官方翻译为了让这种价值观更为醒目,甚至把原名(Maharaja,即主角的名字)改成了“因果报应”、“天道轮回”。可见其对道德标准的崇尚。

*大概有人会质疑:这部电影明明具备了很多黑吃黑的元素吗!比如说电影里警察局的“线人”,比如说那个被斩首的“偷车贼”……

这话没错,但要知道这些黑吃黑元素在电影中是被限定在局部的,它们并没有决定最终的结局(即主角完成任务这条直线的尾端),没有对“商业类型片”的大框架产生威胁(即正义战胜邪恶这一条直线),而一些参与案件黑吃黑的人物线,比如说那个警察以及他牵连的东西,直接在电影收尾部分断掉了。可见这些黑吃黑元素只是在局部增强了电影的“反转效果”而已

因此我们可以说这是一部在局部用到了“黑吃黑”风格,大框架没变的标准“商业类型片”。

说到局部,“黑吃黑”并不是这部电影唯一博取眼球的东西,“暴力”在其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

其次,

它是“暴力美学”片吗?

答案是绝对肯定的!

我们在以往文章中论述过:*绝大多数的“暴力美学”都是跟某种道德感(或者说意识形态)捆绑在一起的。比如说《无耻混蛋》里受害者爆虐“纳粹”,比如说《活死人黎明》里生还者爆头丑陋丧尸……

你会发现《因果报应》里的每一场打斗戏都很解气,每一个被打、被杀的人在被打之前都欺人太甚。显然复仇者(即暴力美学行使者)是占据“道德高点”的;

*“暴力美学”的另一大特点是“情绪的酝酿”,可以说此片每一个被打、被杀的人之前都让人(即观众)恨的牙根痒痒(通过戏份设置),其恶行显露无疑。

为了打造“暴力美学”的快感,导演在视觉上做足了文章——其重量感、金属感几乎覆盖到每一个打斗角色、打斗道具以及打斗场景,比如说那个被偷了墨镜的议员的块头,比如主角杀第一个盗贼时那个废弃的工厂……更别说那些“音效重音”了。

▲注意那些钢筋混凝土、重量以及演员体型、力量在电影视觉、听觉上所起的应用

至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给这部电影定性:它是局部带有强烈“黑吃黑”、“暴力美学”色彩的商业类型片。

我认为这也是让这部电影好看的决定因素。

澄清完电影的框架及性质,我们再来赞美这部电影的“细思缜密”为时不晚。但要知道,细思缜密是通过剧本筹划以及镜头语言体现出来的,这两样东西是创作者电影逻辑以及技术的体现(创意在其次)。换句话说,我们如果欣赏这部电影,首当其冲是它的表现形式、拍摄手法以及节奏感把握,而非它的价值观、思想和创意。从技术角度而言,这部电影乃至印度当下商业类型片其质量是毋庸置疑的,是与世界接轨的,我们拿它的电影配乐做例——

再次,

电影的音乐元素

音乐(包括音效与原声配乐)无疑是印度电影风格化形成的重要支柱,即便这部《因果报应》并不是一部“歌舞类型片”,其听觉的重要性也显露无疑,

*它首先体现在MV段落上——比如说主角在警察局报案一场戏,比如女儿旁白叙述父亲为人那段戏等等。几乎每一场导演都是照着精致“音乐MV”标准制作的,节奏感十足,视听感十足;

*其次体现在“戏剧化配乐上”——几乎每个重要的情节点、线索点甚至演员表演重点都配置了“音乐素描”,在此举一例便可知其细腻程度:当主角向警官陈述案情讲到盗贼用铁条砸自己耳朵时,音乐同时配上了类似耳鸣的戏剧音效(几乎每个音符都紧紧卡住剧情);

*再次体现在了原声音乐的流行性——你很少能在印度电影里听到太另类,太阴暗,太实验的音乐风格,流行,朗朗上口,电子是他们的标配,这也为其在国际站稳脚跟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连演员的台词都充满音乐节奏感。

▲注意连女儿从事的体育运动都在迎合“MV式的剪辑”

以上所有提到的电影配乐风格、叙事风格乃至拍摄风格,对于当下印度电影,你会发现那已然不是传统意义上宝莱坞歌舞片的风格了,相反,MV式的剪辑,黑吃黑,暴力美学乃至主题价值观选取,都更像是好莱坞的模版。可见:印度电影在承袭地域特色的同时,也在不断学习美式商业电影体系,靠紧国际价值观,甚至钻营欧洲前卫叙事风格(这在之前的《调音师》便可见端倪)。

同时,如果你贯通欧式电影和好莱坞式电影的话,也不难发现好莱坞在学习电影前卫手法以及“拿来主义”上从来都没“含蓄过”。

“高级商业片”与“低级文艺片”的差别

“星期五文艺”提出过“新好莱坞电影”的概念——大框架不变,局部偏离商业类型片范畴是其一大特色,这让此类电影与传统好莱坞大片相比独具风格化(比如说前些年出品的《瞬息全宇宙》、《黑客帝国:矩阵重启》、《大空头)。《因果报应》正是这样一部电影,它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商业类型片的潜力和可能性。毕竟电影不止一个文学、思想、现实维度,它在商业套子里高级不到哪去,但在另一些地方却能局部多维度开花,这是其得以高级的地方

与之相反的是那些多元、发散、非单一性的开放式电影,它们或被行业人称为艺术片,或被大众、媒体称为文艺片,这些电影是反故事的,是观念、主题、价值观先行的。我们姑且不论观念、主题、价值观的对错高低,但很多打着思想、观念的文艺片其表现形式着实低级俗套,拍摄手法着实粗糙混乱,其剧本逻辑也一塌糊涂。其低级化的可能性不亚于商业片的高级化。

因此我们在看电影时总要一分为二,商业片也好,文艺片也罢,科学解构,合理批评,理性纳取才能进步。

来源:河鸣经典片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