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想也是,咱们的春节档火爆程度能让全世界震惊,可这些电影在海外上映时,往往只能吸引华人观众。老外对咱们的电影认知,可能还停留在功夫片时代。这个问题真的值得每个电影人深思。
近电影圈有个重磅研讨会。
“面向国际的电影叙事与传播”在北京举行。
尹鸿、王长田这些业内大咖都来了,讨论的都是同一个痛点:为什么咱们的电影在国内动不动就几十亿票房,到了国际上就“哑火”了?
先说个扎心的事实: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年票房几百亿,但我们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跟这个体量完全不匹配。
就像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说的,中国正在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转变,但世界影响力这块确实是短板。
想想也是,咱们的春节档火爆程度能让全世界震惊,可这些电影在海外上映时,往往只能吸引华人观众。老外对咱们的电影认知,可能还停留在功夫片时代。这个问题真的值得每个电影人深思。
这次研讨会最大的价值,就是业内大佬们不再回避问题,而是直面中国电影出海的难点。
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说得特别实在:现在电影公司拍完片要出海,连个系统的市场信息和政策指南都找不到。这就像你要去国外做生意,连当地的基本法规都不清楚,难度可想而知。
作为一名关注中国电影发展的自媒体人,我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三个层面同时发力: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李洋分享了一个观察很启发人:中欧年轻观众在公平正义、关怀弱势群体这样的话题上,其实有共同的情感基础。这意味着我们不需要一味地迎合,而是要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同时,找到人类共通的的情感连接点。
《唐探》系列在海外取景的做法就很有参考价值。把中国文化符号和当地文化特征有机融合,这种“中西合璧”既能满足国内观众,又能让国际观众感到亲切。
关键是,这种融合不能是生硬的植入,而要像北京壹同传奇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总制片人钱重远说的,需要在创作前期就深入调研拍摄地的历史文化。
其实最打动人的,往往是最生活化的细节。比如中国人如何表达情感,如何处理家庭关系,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中国式”解决方案,反而可能成为最吸引国际观众的内容。
美国电影协会大中华区总裁冯伟点出了一个关键变化:流媒体已经成为国际传播的主力军。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再只盯着传统影院发行,必须把奈飞、迪士尼+这些流媒体平台作为重要阵地。
让人惊喜的是,微短剧这种新兴形式在海外特别受欢迎。这说明全世界的观众都在变,我们的出海策略也要跟着变。与其花大价钱硬闯不熟悉的海外院线,不如先通过流媒体培养观众群体。
光线传媒王长田提出的两条路径很务实:一是把电影作为IP源头,做衍生品开发;二是系统开拓国际市场,自建渠道和借船出海双管齐下。这种思路转变很关键。中国电影出海不是一次性销售,而是长期的文化渗透。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李迅的观点让人眼前一亮:艺术电影在国际传播中的价值被低估了。确实,艺术电影可能票房不高,但它能吸引国际文化学术圈的关注,这种影响力是商业电影无法替代的。
近年来中国电影人开始在国际电影节担任评委甚至主席,这是个好现象。我们要继续支持电影人参与国际电影节,这不只是为了拿奖,更是为了掌握话语权。当中国电影人能够参与评选标准制定时,中国电影的国际化才算真正起步。
说实话,中国电影要真正征服世界,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这次的研讨会让我看到了希望。业内大佬们已经开始系统性地思考这个问题,而不是停留在空喊口号。
我最认同《电影艺术》主编谭政的观点:中国电影需要实现从信息触达到情感共鸣的升级。文化输出最高明的境界,不是让对方知道我们有什么,而是让对方理解和认同我们的价值观。
这个过程急不得。日本动漫征服世界用了三十年,韩国流行文化也是经过多年积累才爆发。中国电影需要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径,既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盲目跟风。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成功探索。《流浪地球》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科幻的实力,《长安三万里》展现了中国动画的独特美学。
这些作品的成功说明,只要找到正确的表达方式,中国故事完全可以打动世界观众。
最重要的是,中国电影人要对自己有信心。我们有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有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这些都是创作的富矿。只要我们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真实动人的中国故事,征服世界只是时间问题。
你觉得中国电影要怎样才能真正走向世界?是应该坚持中国特色,还是更多借鉴国际经验?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来源:兮兮爱看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