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盛赞纪录片《珠江》成为观众了解珠江的第一影像入口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27 11:54 1

摘要:在全运会热潮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硕果交汇的时代节点上,8集人文纪录片《珠江》以沉稳而创新的笔触描摹江河,掀起收视与话题的“双浪”。11月24日,《珠江》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行研讨会。与会专家指出,其成功关键在于让一条江河成为映照开放、包容、多元一体文明基因的镜子

在全运会热潮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硕果交汇的时代节点上,8集人文纪录片《珠江》以沉稳而创新的笔触描摹江河,掀起收视与话题的“双浪”。11月24日,《珠江》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行研讨会。与会专家指出,其成功关键在于让一条江河成为映照开放、包容、多元一体文明基因的镜子,也为自然人文纪录片如何兼具格局与温度、思想与烟火,提供了充满说服力的时代答案。

《珠江》首播8集收视突破2167万人次,收视曲线逆势攀升,网络话题矩阵引爆情感共鸣。节目互动话题#你在珠江第几桥#化身千万网友的乡愁纽带,全网播放量破亿。当“长视频”被普遍认为难以抗衡碎片化娱乐时,这部拒绝迎合快节奏时代的作品,以对纪实精神的坚守与叙事框架的革新,实现了从“地理志”到“文明史”的跨越。它首次以全流域影像解码珠江,以“山水为体、文明为魂”回答历史与现实、本土与全球的宏大命题,更以“向海而生”的叙事填补了中华海洋文明的影像空白。


人文纪录片《珠江》研讨会在京举行

播出效应不俗:话题引发高互动与广泛传播

国家广电总局广电规划院副院长滕勇表示,纪录片《珠江》在第十五届全运会的热烈氛围中播出,恰逢粤港澳大湾区“十四五”规划以优异的成绩即将收官,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统计,《珠江》自11月9日全运会开幕日起在CCTV-9播出,首播8集收视人次即达到2167万,且收视曲线呈稳步上涨态势。第8集播出时,收视率比第1集播出时上涨11.0%,收视人次增幅达18.0%。在网上,该片播出期间形成了话题矩阵,且头部话题讨论量迅速走高。

比如,节目互动话题#你在珠江第几桥#在社交平台走红,片中述说的珠江“桥”成为网友们的情感纽带,勾起了多少人共同成长的乡愁。截至目前,该话题在微博的阅读量达到9460.9万,讨论量1.8万、互动量2.8万。在抖音平台的相关话题视频总播放量也突破5300万次,充分体现了话题引发的高互动与广泛传播。《珠江》在网上播出的另一个特点是搜索量随着话题度的提升而不断增加。

对此,滕勇表示,观众主动搜索的用户行为,与大屏收视稳步抬高的收视曲线叠加起来,就是一部具有“长尾效应”的作品正在形成的信号。从数据反映的情况来看,这部作品作为“珠江”最直接的影像代表,正逐渐成为观众了解珠江的第一影像入口。可以预计,今后在与珠江相关的热点出现时,它的播放量还将迎来新的提升。

滕勇坦陈了自己最初的疑惑,这8集片子体量不小,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特别是在短视频、微短剧广泛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时候,纪录片《珠江》这样的“大铺排”、这样似乎在刻意避免去“迎合”潮流的作品,能不能赢得观众?“看完之后,我才真正理解了它为什么能取得高收视成绩。我想,它之所以能够赢得观众的喜爱和追更,首先是因为它对纪实精神的一种坚守、对高品质的一种执着。”滕勇说,当然,坚守不是守旧,执着也不等于固执。《珠江》的创作团队坚守的是纪实精神的“魂”,而在主题、结构、叙事手法上,都在力图创新。这些创新让我们感到,拍摄《珠江》既是一次水脉的探究,更是一次对岭南文脉、商脉和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精神的生动解码和时代礼赞。


纪录片宣传海报

全景叙事挑战:补上海洋文明影像书写短板

滕勇表示,珠江作为中国七大水系之一,各种艺术形式对其不同侧面的书写并不少,但用影像方式进行全流域的记录,这部纪录片还是第一个。做这样的纪录片,以江河的名字直接做片名,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因为这种命名的方式,决定了创作必须是全景式的,而不是局部的、片面的,或者只是历史的、过去式的。否则观众就会觉得片子配不上这个名字。特别是大河与名山不同,它不仅涉及的地域更广,而且与人类文明的形成息息相关,与人们的烟火日常息息相关,观众自然会对这样的纪录片产生一种期待,那就是“这水是从哪里来的?它流向哪里?它怎样改变了我的祖先,又怎样影响了我的生活?”这就让《珠江》的创作者必须回答“山水与人文、历史与现在、地域与全球”这几个大问题。要把握好这么多复杂的问题,对创作者来说,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滕勇认为,江河叙事历来是中国纪录片创作的重要母题。长期以来,自然人文类纪录片的创作一直存在着一个共性难题——要么陷入“只见山水、不见人文”的景观堆砌,把纪录片拍成精美的风光片;要么落入“只述历史、远离现实”的文献罗列,让作品缺乏情感温度。比如,以往有很多同类作品,都是以地理空间为轴线,以历史沿革为脉络,构建起“一边是雄奇山水、一边是千年史诗”的经典叙事模式。这种模式固然成就了诸多精品,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创作惯性。很多创作者擅长聚焦山水形态的壮阔呈现,勾勒王朝兴衰的宏大叙事。这种结构,让自然景观与人文脉络往往处于“一主一从”的关系。如何跳出“地理志”的传统框架,赋予江河以独特的文明标识和时代内涵,是这一类创作的核心命题。

纪录片《珠江》的一个重要创新,就在于它找到了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路径。这就是以人文视角观照自然山水、以现实关切激活历史记忆,通过构建“山水为体、文明为魂”的叙事框架,让本片既有宏大格局又有情感温度。以往部分名山大川纪录片存在“重历史轻现实”的倾向,过多铺陈古代典故而缺乏当代观照,而《珠江》把当下大湾区的勃勃生机生动融入,呈现了文化传承的一种“活态呈现”,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情感共振。

谈及纪录片《珠江》在创作上的另一个亮点,滕勇表示,它通过讲述珠江“向海而生”的故事,填补了中华文明史中对海洋文明的影像书写短板。长期以来,我们在讲述长江、黄河等大河巨川的纪录片中,主要还是以“母亲河”的内陆文明叙事为核心,凸显江河孕育农耕文明的历史价值。在以中华文明地理标识为主要对象的纪实影像中,我们讲述的更多还是农耕文明、游牧文明的故事。但是,对中华文明史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海洋文明,纪实影像的阐述还比较少,而《珠江》以“向海而生”为精神主线,勾勒出不同于内陆文明的文化特质。这既是珠江本身的特质,也是这部纪录片的一条叙事主线。它让更多人通过感受这条大河,了解到中国人的海洋文明发展史,进而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文明基因的多元一体。

立足全球坐标:为一个时代画像为一种精神立碑

滕勇指出,一部人文纪录片要成其大者,不仅需要精湛的艺术表达,更不可或缺的是坚实的思想性。这部纪录片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不仅在于它表现出的“知识含金量、极致画面感、生活烟火气、心灵抚慰力”,更在于创作团队自觉把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和解读框架,将珠江文明置于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宏大视野中进行解读,实现了艺术呈现与思想引领的有机统一。从文明属性的界定到精神内核的挖掘,再到价值定位的升华,该片都展现出鲜明的思想导向。

滕勇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珠江》没有将珠江文明局限于岭南地域文化的单一维度,而是通过其“内陆与海洋交汇、农耕与商贸共生、本土与外来融合”的独特属性,呈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鲜明特征。

“片子的第7集是美食,这是颇受观众欢迎的一集。以粤菜为代表的广府美食已经拍过很多了,有很多佳作,比如《老广的味道》等。那么《珠江》怎么讲美食,它没有用老套路,而是始终如一地坚持从文化交融互鉴的角度讲。它讲‘烟火气’,更讲美食的创新与融合,在美味之上,仍然采用的是包容开放这个文化母题下的叙事视角。再如,《珠江》以‘开放’为核心锚点,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照,展现了开放精神在珠江流域的千年传承与当代升华。从古代商船扬帆远航到现代货轮穿梭全球,从传统商帮走南闯北到当代创客联通世界,开放精神在珠江流域形成了跨越千年的共振。”滕勇说,这就生动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这种呈现方式,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也印证了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让观众深刻理解开放精神既是历史传承的文化基因,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滕勇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倡导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珠江》没有局限于中国本土的叙事视角,而是将珠江文明置于全球文明坐标系中进行定位,展现了其对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片子既展现了海外文化对岭南文化的影响,也呈现了岭南文化向海外传播的生动历程。这种全球视野的价值定位,让珠江文明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活案例,既彰显了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也传递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理念,实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在解读上的有机统一。

滕勇高度评价《珠江》,从叙事创新到人文深耕,再到思想引领,《珠江》以其独特的创作追求,为自然人文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新的样本。它让我们看到,描写名山大川的纪录片,既可以有山水之壮阔,更可以有人文之温度;既可以有历史之厚重,更可以有现实之鲜活;既可以有地域之特色,更可以有全球之视野。《珠江》的成功,不仅在于它为一条江河立传,更在于它为一个时代画像、为一种精神立碑。它以创新的主题挖掘,揭示了珠江文明“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核心特质。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这部作品所传递的开放精神、创新意识、包容胸怀,正是我们应对时代挑战、推动文明进步的宝贵财富。

专家观点

关键词:典范之作

中国广电联合会会长范卫平:《珠江》以其对改革开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记录,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的典范之作,是一部当之无愧地呈现改革开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珍贵影像。该片通过创业者、企业家、普通民众的故事,诠释了珠江流域人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与此同时,该片通过珠江这条开放的活水资源,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影像,特别是通过珠江流域沿线城市的巨变,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壮阔历程,记录了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

关键词:文化精品

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陈家成:珠江,是广州岭南文化、海丝文化、红色文化、创新文化这四大文化的源头活水、酵母底本,见证了羊城2200多年的沧海桑田、老城市不断焕发新活力,弦歌不辍。三江汇流,八门入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海上丝路,中外交汇;千年商脉,“天子南库”,繁华至今。珠江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元。

从水脉探索城脉、商脉、文脉,珠江文明给我们的创作提供了不竭源泉、澎湃动力。有上级的支持、专家的指导、央视的领衔,纪录片《珠江》将如一轮新月,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我们致敬母亲珠江,共铸文化精品。

关键词:创作标杆

中国社会科学院视听新闻与传播研究室主任冷凇:珠江文明所代表的开放并非某个时代拉开的历史窗口,而是跨越古今螺旋式上升的开放。《珠江》破除了传统线性纪录片的叙事,成为精品化创作的标杆。纪录片做到了从千年码头到世界级大湾区的叙事升华,很好地呈现了珠三角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等工业化进程。从码头群到港口群,从城市带到城市群,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空间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窗口,《珠江》用多元视角阐述珠江文明叙事。

《珠江》从地理溯源拓展空间认知,呈现水脉、山脉、人脉三脉一体的文明全景。我们第一次通过这个片子看到云南曲靖马雄山、云贵高原、广西喀斯特地貌、岭南水乡,直到南海,原来都跟珠江有关系,打破了传统受众对“珠江即珠三角”的固有印象。

关键词:闪耀的光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宏:《珠江》精彩地讲述了中华文明如何通过这条动脉,与世界激情互动,与长江、黄河纪录片共同构成了一个更为完整、立体的中华文明叙事。《珠江》提供了一种新的河流叙事的范式。相对于多数大河纪录片对内陆文明和农业文明的深情回望,《珠江》直面商业、移民与全球化等现代议题,为世界江河纪录片谱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创作团队没有试图去复制一条珠江版的长江、黄河,而是敏锐地抓住了珠江自身最具特色的开放基因,并且围绕这个基因构建了作品的血肉。《珠江》是河流纪录片中最为闪耀,代表开放、连通与未来的那一道光,它的创作实践充分证明每一条河流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灵魂,都值得以独有的方式书写和铭记。

关键词:话题思考

文艺评论家、《文艺报》艺术评论部编辑许莹:《珠江》提供给我们宝贵的历史性建议,海上丝绸之路加速了经济与文化流动的频率,我们从片中看到古代以广州为起点之一的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货物贸易的渠道,还成为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今日共建“一带一路”,昭示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尤其是对外开放事业迈入一个新阶段、新境界、新格局。人的流动同样是加速文化流动的活跃因素,汹涌而至的南下打工潮,创造了中国工业化进程快速增长的奇迹。在人工智能的科技化浪潮下,这个片子对当下热议的话题也给出了思考。工业化的终极资源不是机器,而是被知识武装的劳动者。

来源:广州广播电视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