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假设您是一个穿越者,来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的上海滩,在书店里或书摊上发现了好几本名字让人眼前一亮的新刊如《红拂夜奔》《南极仙翁》,或者新书如《时新毛毛雨》《散花舞》《少女怀春》,您是不是有一种很想去购买的冲动啊?
○青鱼子
假设您是一个穿越者,来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的上海滩,在书店里或书摊上发现了好几本名字让人眼前一亮的新刊如《红拂夜奔》《南极仙翁》,或者新书如《时新毛毛雨》《散花舞》《少女怀春》,您是不是有一种很想去购买的冲动啊?
那我提醒您,如果您买了,翻开之后会目瞪口呆:
《红拂夜奔》《南极仙翁》是中共中央下属全国总工会办的杂志《中国工人》,宣扬劳工神圣,控诉剥削和压迫的革命性刊物;
《时新毛毛雨》《散花舞》也不是啥介绍流行时尚的生活类书籍,而是上海总工会出版的《上海工人》;
至于那《少女怀春》,压根也不是啥言情小说,而是瞿秋白创办的《布尔什维克》。
凡此种种,取这些名字,原因无他,为的是规避国民党政府的审查。彼时,国民党当局不停封杀有关宣传革命思想的中共各类报刊。
比如瞿秋白的《少女怀春》,被国民党当局察觉后,旋即改名叫《小学高级用新时代国语教科书》。
你改我封,来回拉锯,这本书后来更名得谁也不认识了,先后有《中国古史考》《经济月刊》《平民》等多个名称。
但较量次数多了,国民党当局的眼光也被提高了,审查封禁的能力不断升级,再加上文字也有阅读门槛,对于发动工农群体也有所不便,因此,利用新的媒介进行宣传,就成为留在白区的地下党人的重要课题之一。
电台和电影,这在当时最时髦的传媒形式,开始被地下党人运用起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左翼作家联盟的主要成员夏衍发起成立。
彼时,外有日寇入侵,内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尖锐。电影院里放映的都是“神怪武侠”一类脱离现实的商业片。
左翼电影人决定,一方面拍摄新类型电影摆脱中国电影肤浅庸俗和哗众取宠的现状,另一方面要唤起民众对民族危亡的关切以及对社会的批判。
电影《桃李劫》海报 图片来源:豆瓣
1934年夏,左翼电影人在一家录音公司的基础上成立电通影业公司,开始筹拍电影《桃李劫》。
此时,日本在占领东北三省后,又占领热河,兵锋逼近长城。
抗日救亡成为时代的主题。
如何既能通过电影唤起民众抗日救亡的热情,又能批判社会黑暗,还能顺利通过国民党当局的审查,赚点票房钱继续投入生产呢?这给电影主创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最后,一个完美的破局计划在主创人心中开始酝酿。
电影依旧走带有悲剧色彩的现实主义路线,但抗日救亡的主题要在插曲中进行体现,那就需要在情节中巧妙设置场景。
1934年12月,电影《桃李劫》在上海首映。人们先是被电影的故事情节吸引:
建筑工艺学校的刘校长,一天从报纸上看到一条惊人的消息,学校里最受瞩目的高才生陶建平因盗窃拒捕、枪杀公务人员被判处死刑。一向爱学生的老校长来到监狱看望他,建平向校长讲述了自己坎坷不幸的遭遇:
从毕业式上拿到了文凭,年轻的陶建平以为这世界是属于他了。于是,他和深深相爱的表妹黎丽琳抱着“为母校争光荣,为社会谋福利”的理想,走进了社会。
电影《桃李劫》剧照 图片来源:豆瓣
他们结婚后,陶建平到了轮船公司工作,但他反对轮船公司老板不顾乘客安全,超重运载货物的行为,和公司经理发生冲突,一气之下辞了职。陶建平四处奔波寻找工作,但到处碰壁,遇到的不是白眼就是欺骗,对此他深感灰心。
看到丈夫这种状况,黎丽琳也出去找工作,很快被一贸易公司录用了。陶建平也找到了一份在营造厂的工作。但不久,正直的陶建平不肯为老板偷工减料,再次辞职。黎丽琳也因不堪受经理的污辱离开贸易公司。
为了生活,陶建平只得去做造船厂的苦工,每天做着繁重的劳动。
不幸的是,黎丽琳因产后身体虚弱,晕倒跌伤。为了救治重伤的妻子,陶建平恳求工头借用一笔钱,而工头说什么也不肯。被逼无奈的陶建平只好偷了工头抽屉里的钱。
当陶建平拿着钱去请医生时,黎丽琳因伤势过重得不到及时治疗死去了。
陶建平忍痛将孩子送到育婴堂。当承受着亡妻离子的巨大悲痛的陶建平回家的时候,工头带着巡捕来逮捕他。经过一番挣扎与反抗,陶建平还是被判死刑。
老校长听他讲述完,不禁万分惋惜。
但是,随着电影放映的热潮过去,人们脑海中记住的,却是电影中那首澎湃激昂的插曲《毕业歌》。电影中,主人公和同学们在毕业典礼上集体高歌《毕业歌》的场面,随着铿锵有力的歌曲旋律,给人留下久久不灭的印象。
不信,您听下这些歌词:
此后,全面抗战的烽火四起,《毕业歌》也一次次在青年们毕业前齐聚一堂时响起。
年轻的激情、爱国的深情,以及二十来岁的人特有的慷慨激昂一下子被渲染、烘托出来,在当时迅速点燃了民众的爱国救国之情,这首歌也在年轻人中广为流传。
在很多亲历者的记忆中,当时电影放到哪里,《毕业歌》就响彻哪里;
电影放到哪里,《毕业歌》就唱到哪里,动员起更多的青年。
这首有着铿锵有力歌词和进行曲风格旋律的歌曲,尤其受到了青年学子的喜爱。
在陕北公学、西南联合大学等学校,常常能在毕业典礼上听到整齐嘹亮的《毕业歌》,拳拳救国之心,已然流露在学子们的歌声之中。
2001年,当年曾是抗日救亡一员中的国家领导人在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联欢活动中,现场指挥齐唱《毕业歌》,让很多人感慨不已,时间与时空的交叠,让90多年前的秘辛,再一次浮现在人们面前。
来源:《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