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星差评潮迅速把《疯狂动物城2》口碑从“9分预期”拉到“6分以下”,猫眼预测票房从40亿直降到24.03亿,导火索就是明星配音与排片失衡
一星差评潮迅速把《疯狂动物城2》口碑从“9分预期”拉到“6分以下”,猫眼预测票房从40亿直降到24.03亿,导火索就是明星配音与排片失衡
九年等一个续集,预售直接冲到3.091亿元,想看人数逼近500万,这种热度不常见
上映当天更是凶猛,首日票房2.28亿元,当晚累计到2.40亿元,第二天上午10点,猫眼专业版显示已经3亿了
这是一个足够强的开局,说明大家真心期待
但赶在上映前后,风向突然变了
10月27日片方官宣中文配音阵容,大鹏、金晨、费翔这些名字一出来,起初只是小范围讨论
到了11月16日,费翔配音登上热搜,质疑声集中涌现,想看人数的日均新增从1.2万跌到不足8000
观众并不是不买账动画,而是不愿意被强行安排一种“听感”
真正引爆点出现在排片
11月26日首日,中文配音版排片占比达到66.9%,北京有影院国语场22场、原声只有4场,甚至有IMAX厅全天只放明星配音版
与此同时,英文原版的票房占比却是74.6%
这组对比像一记闷棍,说明观众明明更愿意买单原声,但他们在很多城市、很多时段,几乎没有选择
我能理解那种心情
你好不容易约好、抢到好场次,坐进厅里,灯一灭,熟悉的角色开口却是综艺里常听的腔调,很快就有人出戏
动画里的声音是角色的灵魂,不只是台词,更是细微的情绪和节奏
前作在中国用的是季冠霖等专业配音,几乎没被挑出毛病;
这次换成明星,一下子把门槛抬到了“要不你也得像专业的来”
很多人觉得,这事不是流量就能糊过去的
争议很快反噬评分
上映伊始,平台短评里涌现大量一星,理由高度一致——“不想看明星配音”“原声太少”“出戏”
口碑从“好感先行”的9分区间,直接跌到6分以下,这个速度对一部IP续作来说相当致命
片方并非没回应
11月21日,迪士尼中国发出声明:尊重所有艺术工作者,后续会平衡专业与流量,并考虑推出“专业配音特别场”
这句话释放善意,但对当天就要走进影院的观众来说,来得有点晚
影院端也有苦衷
有影院经理私下感叹:如果原声能占到一半场次,跌幅不会这么夸张,我们被排片策略绑住了
卖票要看预售数据和平台算法,贺岁档资源有限,很多决定并不完全由一线影院说了算
可现实就是,排片失衡造成观众不满,观众不满又导致上座率下滑,接着形成新的排片调整……
这就是一个循环,谁都不好受
数据给出冷冰冰的答案
首映场平均上座率37%,第四天掉到12%;
金融机构和平台的预测也迅速下调,猫眼当前给到24.03亿元
从“有望冲击40亿”一下回到“保守24亿”,对片方与合作方都是一道压力测试
有衍生品厂商甚至冻结后续款项,先观望库存风险,这在商业上也算谨慎
具体到配音本身,观众的敏感并非空穴来风
动画角色需要精准的口型、气息和情绪,哪怕一句停顿的长度都可能改变角色质感
有自媒体传播“明星配音片酬高达80万、专业配音报价15万”的说法,片方与演员并未证实;
也有人称为了赶工导致嘴型漂移,制作团队没有给出技术层面说明
这些传闻要打问号,但它们确实加速了不满的蔓延
我更在意的是一个老问题:到底谁是这部片真正的“观众”?
观众不是流量的数字,他们要的是能把情绪托举起来的声音
2016年的《疯狂动物城》,在中国拿到15.38亿,豆瓣9.3分、220多万条评论,靠的就是角色与故事的精密配合
到今天,明星配音的“引流策略”显得疲态尽显,行业大概得承认,专业度才是最稳的票房杠杆
当然,别一棍子打死
猫眼市场分析师赖力提醒:本片热度高,IP影响力在,仍有望为贺岁档开好局
首日2.28亿说明基本盘不弱,英文原版票房占比高也意味着,只要排片调回平衡,仍有补救空间
迪士尼中国已经释放要做“专业配音特别场”的信号,如果落地及时,或许能拉回一部分口碑
接下来48小时,关键看两件事:影院是否增加原声场、片方是否拿出更专业的版本来稳定情绪
到了周末,首周数据会更清晰,票房曲线能不能止跌回升,就看这次“听见真实”的调整有多快
如果原声、配音两条线都能被公平对待,观众和影院都会松口气
对喜欢原版的观众,我还是想说一句:选择是权利,尊重是底线
在电影这件事上,声音是你走进故事的台阶,不该被轻轻踢掉
对行业来说,这次波折也许是一次必要的提醒
当流量开始打扰基本体验,观众会直接用脚投票
最后,不妨把期望往现实靠一靠
它可能到不了40亿,但也不必被一句“梦破了”钉死在墙上
只要故事还在、角色还亮、声音能回归专业,票房数字只是后面的结果
电影真正要紧的,是让你在黑暗里,听见角色的心跳,然后愿意继续坐下去
来源:春风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