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广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某个村寨里,一对夫妇正一人一边拎着一只古旧的箱子,走在乡间小道上。这只不起眼的箱子,装着苗族乡亲们日思夜想的期待——一盘盘被翻译成苗语、侗话的电影。
哪怕只有一个人,
我也要放下去。
——第11220个天天正能量获奖故事
在广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某个村寨里,一对夫妇正一人一边拎着一只古旧的箱子,走在乡间小道上。这只不起眼的箱子,装着苗族乡亲们日思夜想的期待——一盘盘被翻译成苗语、侗话的电影。
23年来,石安林、石敏咪夫妇身为乡村公益放映员,翻山越岭、走村进寨,给留守家乡的老人和孩子们,“挑”来了一份又一份娱乐和陪伴。
今年61岁的石安林,从小就喜欢看电影,他还记得儿时的露天电影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幕布在夜空中一挂,乡亲们搬着凳子围过来,孩子们绕着鼓楼四处跑,大家看的是电影,图的是热闹。
石安林
1988年,他如愿成为乡村放映员,一做就是8年。2002年,在外地打工的他,听说县里要组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队,便回到家乡。
那时大山里的路不好走,很多时候放映器材需要肩挑手抬,年纪大的人做不了,年轻人忙着在外挣钱也不想做,可石安林真心热爱电影,也怀念儿时乡亲们围坐一起的温暖场景,于是他主动接下了这份活儿。
放电影要挑东西、赶夜路、挂幕布,石安林一个人难以完成。妻子石敏咪看出丈夫的担忧,主动请缨,陪他一起放电影。从此,融水第一对苗族夫妻公益放映队诞生了。
石敏咪(左)、石安林夫妇
夫妻俩这一走,就是23年。19个村寨他们来来回回走了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5圈;5000多场电影他们一场一场放映,每一部电影都用苗语、侗语重新“翻译”成山里老人听得懂的乡音。
“我们这边苗族和侗族的群众比较多,有些年纪大的老人家,只听得惯苗语和侗语,放这种翻译过的电影他们特别喜欢!”
石安林说,即便现在有了手机可以刷剧,看露天电影的人也变少了,但村子里的爷爷奶奶那一辈却依旧是忠实粉丝,他们在幕布下听着亲切的乡音,一边看电影一边闲话家常,画面温馨和谐,也让石安林夫妇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
石安林说以前没有公路,他们夫妻俩就用一根扁担挑起两个铁箱,加起来一百多斤的设备,翻山越岭走几个小时。
雨天蹚泥水,夜里防塌方,有一次回程路上大树倒塌,车被困在山里,两人借柴刀砍树,头顶还有落石,凌晨两点才到家。
但说起这些,石安林只是笑笑:“放电影我很爱好,人家来看,我就觉得很舒服(开心)。我做这个放映员,人家都很尊重我,我自己也感到很光荣。”
如今山里的路通了,老石夫妇从步行换成摩托车再换到面包车,胶片机也变成投影仪。可山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他们大多外出打工,村里只剩老人和孩子,放电影时的热闹早已不复当年。
61岁的石安林也从乡亲们眼中的“年轻小伙”变成了老伙计,石敏咪也有了白头发……但他们依旧是苗乡侗寨里“最受欢迎”的人,依然坚守着为大家放电影的承诺。
有人曾问他:“如果寨子里只剩几个人看,还放吗?”石安林说:“哪怕只有一个人,我也要放下去。”
二十载风雨无阻,五千场光影相约。
那一口地道的苗语对白,为留守的老人打开了通往外界的窗,也为成长的孩童守护了乡音的根。
这声画之间,流淌的不仅是故事,更是温情与归属。
天天正能量联合南国今报发出“小微公益行动者专项奖”及奖金5000元,致敬石安林、石敏咪夫妇:
是你们,让公益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回荡在山谷间的欢声笑语。
只要还有一个观众,这条光影长征路,就没有终点。
- End -
天天正能量(zhnlali)
南国今报 记者
佘玉冰 何俊涛
来源:天天正能量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