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我们需确立一个衡量标准。在电影市场中,一部受众广泛、市场接受度较高的影片,其退票率通常稳定在 2% - 5%的区间。而《狂野时代》首日退票率竟高达 14.6% - 15%,这意味着每售出 7 张电影票,就约有 1 张被退回,其异常程度不言而喻。
《狂野时代》近 15%的退票率,这一数据令人惊愕不已,它绝非仅仅是一个冰冷数字,而是艺术表达、市场预期、粉丝经济与大众审美之间一场激烈的碰撞。
此数据远超正常水平,且并非孤立存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部电影质量堪忧,才致使众多观众选择退票。
首先,我们需确立一个衡量标准。在电影市场中,一部受众广泛、市场接受度较高的影片,其退票率通常稳定在 2% - 5%的区间。而《狂野时代》首日退票率竟高达 14.6% - 15%,这意味着每售出 7 张电影票,就约有 1 张被退回,其异常程度不言而喻。
若将其与易烊千玺过往作品作对比,相较于他的商业片《满江红》,《狂野时代》的退票率约为其两倍(《满江红》首日退票率约为 7.1%)。即便曾被质疑为“诈骗式营销”的毕赣前作《地球最后的夜晚》,其最高退票率也未超过 8%,仅为《狂野时代》的一半。再与同期文艺片相较,15%的退票率也处于极高水平。
由此可见,无论从何种维度审视,近 15%的退票率都是一个确凿无疑的危险信号,它表明影片内容与主流观众的期待严重脱节。
高退票率的根源在于“预期管理”的彻底失败,这并非单纯的“看不懂”问题,而是观众感到“被误导”后的强烈反弹。影片虽定位为艺术电影,但在宣发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易烊千玺的顶流影响力,宣传素材偏向悬疑、科幻等类型片元素。这使得大量普通观众怀揣着观看一部“易烊千玺主演的科幻悬疑商业片”的期待走进影院,然而呈现在他们眼前的却是一部充斥着作者个人表达、采用非线性叙事且节奏迟缓的艺术电影。
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成为了驱使观众即刻退票的最直接动因。此般做法与《地球最后的夜晚》在营销上所犯的错误如出一辙。
电影破亿的预售佳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易烊千玺粉丝有组织的鼎力支持。在购票群体中,女性观众占比超过 80%,25 岁以下群体占比达 56%。粉丝群体出于对偶像艺术探索的支持,往往能够包容影片的实验性元素。然而,路人观众的数量远超粉丝群体。当他们受营销吸引走进影院,却发现影片内容与自身预期大相径庭时,大规模退票的现象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粉丝的热忱支持与路人的现实落差,直接导致了影片口碑两极分化以及高退票率的出现。毕赣导演极具个性的创作风格,如 36 分钟长镜头、碎片化叙事、密集隐喻等,本身就为观影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对于追求清晰故事架构和娱乐体验的大众观众而言,160 分钟的冗长片长以及晦涩难懂的表达方式,极易让他们产生“如坐针毡”“昏然入睡”的观影感受。当一部电影无法给予观众最基本的叙事满足感时,退票便成了观众最直接的“用脚投票”方式。
《狂野时代》近 15%的退票率,绝非正常的市场现象。它更似一记尖锐的警报,警示着电影市场,尤其是在艺术创作与商业推广相结合的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重重陷阱。对于创作者和片方来说,需要审慎思考如何在坚守艺术尊严的同时,以更坦诚、更精准的方式与目标观众乃至更广泛的大众进行沟通交流,避免因营销失当而引发的负面效应。
这一现象再度彰显了构建艺术院线或分级提示系统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借助此类系统,不同类型的电影能够精准触达适配的观众群体,有效降低因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资源损耗和口碑损害。
电影身为一种大众艺术形式,或许肩负着与观众缔结“基本契约”的使命。当观众投入时间与金钱走进影院,他们所期待的是一场富有价值的情感共鸣或思想启迪之旅,而非一段充斥着困惑与失望的糟糕体验。《狂野时代》居高不下的退票率,恰是这份“契约”被无情撕扯后所留下的深刻烙印。
来源:小范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