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28日上映的谍战惊悚片《死钻倒影》被誉为一部致敬60年代欧洲间谍片的老年版007电影。这里所说的“欧洲间谍片”并非泛指欧洲制作出品的间谍电影,而是“Eurospy”这一特定类型,特指60年代欧洲各国跟风007系列制作的一批具有欧洲特色风情的间谍片。
11月28日上映的谍战惊悚片《死钻倒影》被誉为一部致敬60年代欧洲间谍片的老年版007电影。这里所说的“欧洲间谍片”并非泛指欧洲制作出品的间谍电影,而是“Eurospy”这一特定类型,特指60年代欧洲各国跟风007系列制作的一批具有欧洲特色风情的间谍片。
首批欧洲间谍片于1964年问世,此时距首部007电影《诺博士》上映仅两年,而同年上映的《金手指》被公认为007系列的巅峰之作。欧洲间谍热潮主要持续至1967或1968年左右。在此类影片的主要产地意大利,该潮流取代了日渐式微的“剑与凉鞋”古装电影。
欧洲间谍片在60年代大量涌现,深受007系列影响,或模仿007电影的精髓氛围,或对其进行戏仿恶搞。这类影片多由意大利、法国制作,偶见英国出品,常由美英明星担纲主演。
为搭乘超级间谍热潮的东风,部分欧洲明星及其主演的影片会更改名字和片名,以提升作品知名度,试图吸引那些因优雅非凡的秘密特工詹姆斯・邦德而“诞生”的间谍片迷。
此外,许多法国和意大利影片直接使用“007”这一代号,使得联美电影公司不得不向意大利电影业明确声明:只有詹姆斯・邦德才能使用“007”,并以法律诉讼相威胁。为规避这一限制,许多影片在片名中采用了相似但法律上可接受的三位数字代号。
该类型片早期的系列作品之一,是1965年意大利导演布鲁诺・科尔布奇打造,兰多・布赞卡主演的《詹姆斯・通特:联合国行动》(James Tont: Operation U.N.O.),片中出现了跟风《金手指》的名为“金歌手”的反派角色。
这是最早以007为蓝本的意大利喜剧间谍片,次年还推出了续集《詹姆斯・通特:永恒之城行动》(James Tont operazione D.U.E.),延续恶搞风格,而且上演了与《007之霹雳弹》相似的水下场景。
科尔布奇还为《得心应手四金刚》(Kiss Kiss - Bang Bang)撰写了剧本——英文片名源自当时意大利人对詹姆斯・邦德的戏称;之后又创作了《超级特工弗利特》(Flit),该片大幅恶搞了詹姆斯・柯本在《谍报飞龙》系列两部曲中饰演的知名角色德里克・弗林特。这两部影片均于1966 年上映。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系列是《特工077》系列,其与007系列的核心区别在于:“077”这一代号由多个不同角色共用,历代077特工迪克・马洛伊、乔治・法雷尔、马克·马托和鲍勃・弗莱明,均为中央情报局效力。
不过,“077”也被用于其他多部互不相关的欧洲间谍片的海报或宣传中,或许是为了利用观众对007的熟悉度吸引眼球。
肯・克拉克在三部影片中饰演迪克・马洛伊:《特工077之血腥玛丽行动》(Agent 077: Mission Bloody Mary)、《铁金刚死亡任务》(Agent 077: From The Orient With Fury),以及最终作《特别女专员》(Special Mission Lady Chaplin),后者更邀请了007系列元老级演员丹妮拉・比安奇饰演蛇蝎美人的敌对特工。
其他077角色均为单次登场:布雷特・霍尔西在《铁金刚葡京歼谍》(Espionage In Lisbon)中饰演乔治・法雷尔;路易斯・达维拉在《丹吉尔谍影》(Espionage In Tangier)中饰演马克·马托.
而鲍勃・弗莱明在该系列中戏份更重,理查德・哈里森在《海空歼霸战》(Secret Agent Fireball)和《间谍杀手》(Killers Are Challenged)两部影片中饰演该角色。
甚至印度也在欧洲间谍片热潮尾声推出了跟风之作《特工077之黄金眼》(Golden Eyes Secret Agent 077)。
最著名的欧洲间谍片系列当属《OSS117》系列(事实上OSS117并非跟风007,反而为007形象提供了灵感),改编自让・布鲁斯创作的同名角色及其在该系列电影诞生前十年撰写的小说。
克尔温・马修斯是60年代首位饰演主角OSS117的演员,先后出演了《OSS117》(1963)和《OSS117:泰国邪影》(OSS 117: Panic In Bangkok)。
之后,弗雷德里克・斯塔福德接替马修斯,在后续两部影片中以肖恩・康纳利版007的风格塑造OSS117,主演了《OSS117:杀手任务》(OSS 117: Mission For A Killer)和《OSS117:东京谍影》(OSS 117: Terror In Tokyo)—— 多数粉丝认为这两部是该系列中最出色的作品。
其中《东京谍影》是唯一一部并非改编自让・布鲁斯小说的影片,其原创剧情由三届007电影导演特伦斯・杨撰写,且为后来的两部007电影《雷霆谷》和《海底城》提供了灵感。
由于当时斯塔福德正在拍摄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黄宝石》,无法继续出演下一部《OSS 117》,便将接力棒交给了约翰・加文,后者主演了《OSS 117:罗马之旅》(OSS 117: Murder For Sale)。
《罗马之旅》吸引了007系列制片方EON制片公司的关注,他们两次邀请加文饰演詹姆斯・邦德,但最终未能成行。此外,该片还集结了未来的007反派库尔特・尤尔根斯(《海底城》中饰演斯特龙伯格)饰演幕后主谋,以及前邦女郎卢西亚娜・帕鲁齐。
除《OSS 117:东京谍影》由米歇尔・布瓦龙执导外,其余影片均由安德烈・于纳贝尔执导。
其他知名的欧洲间谍片系列还包括克劳德・夏布洛尔的法国“老虎”三部曲,罗杰・阿宁饰演主角路易・拉皮埃尔,三部作品分别为《老虎爱吃鲜肉》(Code Name: Tiger)、《老虎爱用炸弹洒香水》(Our Agent Tiger)和《玛丽-香塔和卡医生》(Blue Panther)。
特别是该系列第一部《老虎爱吃鲜肉》,多次致敬《007之来自俄国的爱情》,而且邦女郎丹妮拉・比安奇也在片中担任重要角色。
德国出品的《X警探》(Kommissar X)和杰瑞・科顿(Jerry Cotton)系列也为欧洲间谍片类型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曾在《雷霆谷》中饰演邦女郎的卡琳・多尔,也主演了由前两部077电影导演阿尔贝托・德・马蒂诺执导的《十面间谍》(The Spy With Ten Faces)。
群星云集的《上吧,康奈利!》(Operation Kid Brother)是欧洲间谍片类型的标志性作品之一,这部恶搞007的影片由肖恩・康纳利的弟弟尼尔・康纳利领衔主演,因此片方打出了这样的宣传语:“一个康纳利已经让一个母亲吃不消了!”(One Connery Is Too Much For One Mother!)。
影片还集结了多位007系列元老演员,包括伯纳德・李、安东尼・道森、阿道夫・塞利、丹妮拉・比安奇和洛伊丝・马克斯韦尔。
尼尔・康纳利在片中饰演的角色(与演员同名)与肖恩・康纳利版007极为相似,但留着胡子,缺乏特工技能,却精通催眠、射箭以及一些致命武术。
影片核心剧情为:英国最优秀的特工(暗指邦德)无法抽身,因此其弟弟被召来挫败邪恶犯罪集团“塔纳托斯”(THANATOS,显然是幽灵党的恶搞版本)。
法国影星让・马雷主演了法意合拍的两部斯坦尼斯拉斯系列电影《秘密特工斯坦尼斯拉斯》(The Reluctant Spy)和《杀手间谍》(Killer Spy)。
美国演员雷・丹顿出演了两部法国影片《代号:美洲豹》(Code Name: Jaguar)、《猛龙过江》(Secret Agent Super Dragon),以及西意合拍的007恶搞片《意外的走运》(Lucky, the Inscrutable)—— 该片由赫苏斯・弗朗哥执导,他还于1969年拍摄了《一月河女郎》(The Girl from Rio)。
除《OSS 117》系列外,弗雷德里克・斯塔福德还在1966年主演了《特工505大战贝鲁特》(Agent 505: Death Trap Beirut),饰演主角罗伯特・布莱克。
肯・克拉克也于1967年推出了独立间谍片《特务神龙闯虎穴》(The Tiffany Memorandum),在片中饰演被卷入CIA事件的记者哈勒姆。
制作成本最高的欧洲间谍片是1966年的《皇牌特务勇破摧花党》(Kiss The Girls And Make Them Die),由迪诺・德・劳伦蒂斯制片,亨利・莱文和迪诺・马尤里联合执导,两人还与杰克・普尔曼共同撰写了剧本。
影片由迈克・康纳斯饰演“接地气”的CIA特工凯利・奥布斯特克尔,他与英国秘密情报局(MI6)的女特工苏珊・弗莱明(多萝西・普罗文饰)及其司机(特里・托马斯饰)联手,驾驶着一辆装满间谍装备的劳斯莱斯,共同阻止一位实业家的阴谋。
迈克・康纳斯回忆称,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之所以让他担任主角,是因为他此前是迪恩・马丁主演的《超级情报员麦汉》系列主角马特・赫尔姆的有力竞争者。
康纳斯还提到,与他合作过《东墙飘香梦》的女演员多萝西・普罗文被紧急送往罗马一周,回来时完成了惊艳的形象改造。
康纳斯饰演的美国超级间谍带有肖恩・康纳利的风格,而多萝西・普罗文则以类似《雷鸟特攻队》电视剧中佩内洛普·克雷顿-沃德女爵式的英伦上流社会腔调演绎角色,她的座驾是一辆装满高科技装备的劳斯莱斯,而特里・托马斯饰演的司机也像《雷鸟特攻队》里的阿洛伊修斯·帕克一样驾驶。
影片在里约热内卢和罗马实地取景,迪诺・德・劳伦蒂斯在制作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康纳斯还回忆道,片中他需悬挂在一架直升机的绳梯上,从里约热内卢的基督像旁飞过,这一特技动作因当地特技演员拒绝出演,最终由他亲自完成,而他们也是唯一获准在该地标取景拍摄的电影团队。
英国在欧洲间谍片类型中也占据重要地位,出品了多部作品。查尔斯・K・费尔德曼1967年出品的、以伊恩·弗莱明原著《皇家赌场》为蓝本的007恶搞片《皇家夜总会》,不仅命运多舛,还遭遇了评论和商业的双重失败。
影片剧情围绕七位007追捕诺亚博士领导的邪恶组织展开。主演阵容包括彼得·塞勒斯、大卫·尼文、乌苏拉·安德丝、奥逊·威尔斯,以及达莉亚·拉维、芭芭拉·布切特、伍迪·艾伦、乔安娜·佩特等众多明星。
尽管无论在当时还是如今,这部影片都备受嘲讽,但部分人将其视为一部令人困惑、杂乱无章却又充满迷幻色彩的荒诞杰作。
其他英国出品、拍摄的影片还包括《女煞星》(Deadlier Than The Male)系列影片,这两部电影并非恶搞片,而是基调轻松的标准007模仿作,由特伦斯・杨最初选定的邦德饰演者理查德・约翰逊饰演主角休·德拉蒙德。
德拉蒙德在两部影片中的核心目标都是阻止职业生涯宿敌卡尔・彼得森及其阴谋。约翰逊还主演了一部基调更为严肃的独立间谍片《险路重重》(Danger Route),改编自安德鲁・约克的小说《终结者》(The Eliminator)。
罗杰・布朗也因出演多部欧洲间谍片而闻名,包括《铁金刚中东擒谍》(Super Seven Calling Cairo)、《国际特务大火拼》(Operation Poker)、《谍海毒玫瑰》(The Spy Who Loved Flowers)和《密码:杀死戈登》(Password: Kill Agent Gordon),不过这些影片彼此并无关联。
另一个效仿007、大量致敬超级间谍元素的系列是“世界第二秘密特工”(The Second Best Secret Agent in the Whole Wide World),汤姆・亚当斯在《格杀勿论》(Licensed To Kill)和《脂粉金刚肉搏战》(Where The Bullets Fly)中饰演主角查尔斯・瓦因。
此外,还有由EON制片公司两位创始人之一哈里・萨尔茨曼制片,根据伦・戴顿三部小说改编的哈里·帕尔默系列三部曲《伊普克雷斯档案》、《柏林葬礼》和《亿万头脑》。
该系列由迈克尔・凯恩饰演接地气的英国安全局(MI5)秘密特工哈里・帕尔默,他常被上司罗斯上校(007系列元老盖伊・多勒曼饰)胁迫接手指派的任务。
三十年后,在另一制片方的运作下,凯恩在电视电影《北京特快》和《与魔共舞》(Midnight in Saint Petersburg)中再度出演帕尔默这一角色。
到60年代末,欧洲间谍片逐渐失去了这十年间积累的人气,被意大利西部片取代。
然而,1997年起,该类型片迎来了复兴趋势。美国推出了《王牌大贱谍》系列三部曲,由迈克·迈尔斯主演,故事背景设定在60年代和70年代,恶搞了所有60年代的间谍片。
特别是在《王牌大贱谍3》(2002)中,迈克尔·凯恩饰演鲍尔斯的父亲,角色设定与他在哈里·帕尔默系列中饰演的帕尔默颇为相似。
进入新世纪,法国也重启了《OSS117》系列,以恶搞形式延续故事线,主角仍是让・布鲁斯笔下那位老派的于贝尔・博尼瑟尔・德・拉巴斯,由奥斯卡最佳男主角让・杜雅尔丹饰演,重塑成了一个愚笨自负、政治不正确的,受命于法国对外安全总局(SDECE)而非CIA的乌龙特工。
2006年的《OSS117:开罗谍影》(背景设定于1955年)和2009年的《OSS117:里约谍影》(背景设定于1967年)均由米歇尔・哈扎纳维西乌斯编剧并执导,再度掀起全球票房热潮。可惜多年后的第三部《OSS117之非洲谍影》在疫情期间上映,反响不及前两部。
另外,2015年的西班牙电影《秘密特工》(Anacleto: Agente secreto)也将1964年诞生的漫画英雄搬上了银幕。
今年,欧洲多国联合制作的时尚间谍惊悚片《死钻倒影》令许多影迷眼前一亮,大呼过瘾,但同时也不少观众表示吃不消,原因可能不仅在于其60年代欧洲间谍片的怀旧风格与当下流行的由《谍影重重》系列开启的严肃写实风格大相径庭,而且导演将文艺片与血腥片类型融入其中的作者型创作更使一些普通观众望而却步。
来源:电影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