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三季度全国票房450.18亿元,比去年全年还高,可影院老板们却笑不出来。
文/世界钱景说
编辑/世界钱景说
2025年的电影市场,真是让人看不懂。
前三季度全国票房450.18亿元,比去年全年还高,可影院老板们却笑不出来。
你敢信吗,第二季度平均上座率只有7.2%,空场率飙到40%。
也就是说,十个影厅里四个是空的,放着电影给空气看。
这行业现在就是冰火两重天。
头部影院吃肉,中小影院连汤都喝不上。
万达电影前三季度营收97.87亿元,净利润7.08亿元,哈尔滨哈东万达那个IMAXGT影厅,610㎡的巨幕,单影城产出是普通影院的三倍。
可金逸影城呢,扣非净利润亏了2028.26万元,货币资金少了27.39%,现在要平价转让40%控股权,只求赶紧脱手。
更要命的是成本。
租金占比涨到28%,比2019年高了6个百分点。
85%的影院都在商业综合体里,租金是"保底金额+营收分成"的模式。
金逸有些门店票房还不够交月租,只能关掉32家止损。
设备更新也是个大难题,激光厅、CINITY厅一套就要50-120万元。
不升级没人来,升级了又没钱周转,简直是两难死局。
观众也越来越挑了。
灯塔研究院说,Z世代占观影人群的62%,可他们2025年月均观影次数从2019年的1.2次降到了0.5次。
快一半人都不常去影院了。
更关键的是,近四成Z世代只看头部IP大片或特效片,中小成本的剧情片、文艺片根本吸引不了他们。
加上短视频、流媒体那么方便,在家躺着就能看片,谁还愿意专门跑影院?
本来想靠爆款救市,结果发现是杯水车薪。
今年《哪吒之魔童闹海》一个片就贡献了三分之一的票房。
前三季度票房前十的电影占了全国68%的票房,2019年这比例才45%。
头部效应越来越明显,中小影院没好片子放,更难活下去了。
不过话说回来,也不是所有影院都不行。
潇湘国际影城就挺有意思。
今年春节档票房产出7667.2万元,观影人次166.5万,同比增长18.7%。
他们卖品收入307.7万元,SPP(每观影人次售卖的卖品金额)6.8元,客单价34.8元。
本来想靠降价吸引观众的影院,反而不如他们搞得有声有色。
政策方面倒是有好消息。
设备更新纳入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中央财政贴息比例提高到1.5%。
地方上,无锡发200万元观影券,广东对乡镇影院最高资助60万元。
"中国电影消费年"活动,银联、猫眼这些机构投入超10亿元补贴。
可问题是,中小影院哪有精力申请这些补贴?光是准备材料就得脱层皮。
技术升级也是个方向。
现在全国IMAX影厅才850块,占比1.02%,提升空间还很大。
万达电影就聪明,跟IMAX中国合作,要把27个特效厅升级成IMAX影厅,不光北京上海,连保定这种城市都要覆盖。
深圳更夸张,已经有12家影院搞了"元宇宙观影厅",龙岗那个元宇宙展厅,虚拟现实体验区、增强现实交互区,搞得跟科技馆似的。
本来想走老路的影院,怕是要被淘汰了。
横店影视就挺会玩,搞"萌谷"系列棉花娃娃、"布鲁可"系列盲盒,暑期档IP衍生品销售总额翻倍。
他们还搞"影院+餐饮"、"影院+电竞",把影院变成综合体。
三亚的影院更绝,结合实景搞沉浸式探险项目,把游客拉进电影院。
Z世代这块市场也得好好琢磨。
他们占了观影人群的62%,可月均观影次数从1.2次降到0.5次。
近四成只看头部IP大片或特效片。
这意味着什么?中小成本电影没人看了。
影院要么就上最先进的设备放特效大片,要么就搞分众化经营,针对女性、年长人群搞差异化内容。
如此看来,未来3-5年,30%的中小影院可能要退出市场。
行业集中度会越来越高,强者恒强。
但也不是没机会,从"单一放映空间"向"文化消费综合体"转型,提高非票收入占比,这才是出路。
影院行业的冬天可能才刚开始,但春天也不会太远。
技术创新和内容升级双轮驱动,说不定2026-2027年就能进入新的增长周期。
只是不知道,有多少影院能熬到那个时候。
现在的情况是,全国8.3万块银幕里,95%是普通银幕,很多设备从来没升级过。
湖南有家国企影城,票价降到19.9元都没人来,现在计划缩减影厅数量。
可另一边,深圳的元宇宙观影厅、三亚的沉浸式项目却搞得热火朝天。
这行业,真是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
毫无疑问,政策支持很重要,但最终还是要靠市场说话。
特别国债、观影补贴这些都是外力,影院自身的创新能力才是根本。
从卖电影票到卖体验、卖服务,这才是转型的关键。
怕就怕,有些影院老板还在等,等下一个爆款,等市场回暖。
可观众的口味已经变了,Z世代要的是新鲜感、沉浸感,不是单纯看个电影。
再不转变思路,怕是真的来不及了。
如此看来,2025年的电影市场,表面上是票房增长,实际上是行业大洗牌。
能活下来的,一定是那些敢于创新、勇于转型的影院。
而那些墨守成规、等待观望的,恐怕只能成为这场变革的牺牲品。
我觉得这不是坏事。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电影行业才能健康发展。
只是希望这个过程能快一点,阵痛少一点,别让那些真正热爱电影的人寒了心。
现在的问题是,观众用脚投票,已经改写了行业格局。
影院要是还抱着"我放什么你看什么"的老观念,肯定行不通。
未来的影院,应该是文化消费的综合体,是社交的场所,是体验的空间,而不只是个放电影的地方。
如此说来,那些率先转型的影院,比如搞XR技术的,做主题市集的,开发衍生品的,可能会在这场变革中抢占先机。
而那些还在纠结租金、设备的,怕是要被甩在后面了。
说到底,影院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从硬件转向软件,从单一服务转向多元体验。
谁能抓住观众的心,谁就能在这场变革中活下来,甚至活得更好。
2025年,可能就是影院行业的转折点。
来源:木鱼脑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