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不懂”“睡着了”“浪费票钱”,易烊千玺新片《狂野时代》上映即陷退票争议。上映三天票房刚破1.36亿,预测总票房仅2.08亿,不仅被同类型文艺片《河边的错误》3亿票房甩在身后,更可能创下这位200亿票房顶流的 career 最低纪录,#狂野时代 退票# 词条
“看不懂”“睡着了”“浪费票钱”,易烊千玺新片《狂野时代》上映即陷退票争议。上映三天票房刚破1.36亿,预测总票房仅2.08亿,不仅被同类型文艺片《河边的错误》3亿票房甩在身后,更可能创下这位200亿票房顶流的 career 最低纪录,#狂野时代 退票# 词条下的骂声与赞誉,撕开了文艺片与大众市场的撕裂真相。
谁也没想到,手握《长津湖》《满江红》等爆款的易烊千玺,会栽在“艺术探索”上。这部由毕赣执导、拿下戛纳电影节特别奖的片子,野心确实不小——160分钟时长、五段式梦境叙事,从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致敬到卢米埃尔兄弟经典复刻,装满了导演对电影史的绮丽幻想 。戛纳评委会主席朱丽叶·比诺什夸它“非凡又诗意”,李安也盛赞其“难能可贵的复杂观影体验”,可到了普通观众这儿,却成了“连走五个鬼屋的煎熬”。
问题到底出在哪?核心是“自嗨式创作”与“观众期待”的错位。毕赣早就说了“感受优于看懂”,影片里扭曲的建筑布景、密集的隐喻符号,甚至易烊千玺饰演的“迷魂者”佝偻的怪物造型,都需要观众带着电影史知识储备去解码 。但多数走进影院的观众,要的不是“学术解读题”,而是能看进去的故事。当大家抱着看《少年的你》时的共情期待,却只看到碎片化的梦境拼接,退票自然成了无奈选择。
更扎心的是,同是文艺片的《河边的错误》,为何能多拿1亿票房?答案很简单:它在艺术表达和叙事逻辑间找对了平衡。而《狂野时代》过度追求“抽象美感”,把“看不懂”当成了艺术门槛。有观众吐槽“全程盯着屏幕发呆,连舒淇的戏份都救不了”,这种“自视甚高”的创作,本质上是对观众的不尊重——文艺片不该是导演的私人日记,更不能用“你看不懂是你没水平”绑架观众。
有人说“2亿票房对文艺片不算差”,但这对易烊千玺来说,确实是“滑铁卢”。要知道,他是首个票房破200亿的00后演员,此前主演影片最低票房也远超这个数 。这次票房遇冷,不是他的号召力下降,而是选片踩中了“文艺片陷阱”:当顶流流量撞上小众表达,流量无法转化为口碑,口碑又撑不起票房,最终只能陷入恶性循环。
但把锅全甩给导演或演员也不公平。毕赣的探索值得尊重,易烊千玺放下偶像包袱饰演“怪物”,也能看出他突破舒适区的决心 。争议的关键,是文艺片在院线市场的定位混乱。既想靠顶流吸引普通观众,又想坚守艺术底线不妥协,结果两边不讨好——懂艺术的觉得不够纯粹,普通观众觉得不知所云。
说到底,《狂野时代》的退票潮不是文艺片的失败,而是“伪文艺”的碰壁。真正的好文艺片,从来不是靠晦涩难懂博眼球,而是用真诚的表达打动人心。观众愿意为《隐入尘烟》《河边的错误》买单,是因为能在里面看到人性与共鸣,而不是对着一堆符号猜谜。
2亿票房或许不是终点,但这场争议该给行业提个醒:文艺片可以有野心,但不能脱离观众;顶流可以扛票房,但扛不动“强行艺术”的硬伤。希望未来的创作者能明白,真正的艺术,是让更多人看懂美好,而不是让少数人孤芳自赏。
你觉得《狂野时代》票房遇冷怪导演还是怪观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月下从容吟诗的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