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的决心》和《热辣滚烫》,去年最好的两部女性电影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25 12:04 1

摘要:这个和“小妞电影”相对应的词汇,引发了一场对影史经典的“群嘲盛宴”。许多曾被奉为圭臬的经典电影,如今却被贴上了“小试牛登”“登堂入室”“登峰造极”的标签。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请勿转载”

前段时间,影迷圈一个戏谑的词汇突然爆火了——老登电影。

这个和“小妞电影”相对应的词汇,引发了一场对影史经典的“群嘲盛宴”。许多曾被奉为圭臬的经典电影,如今却被贴上了“小试牛登”“登堂入室”“登峰造极”的标签。

因为这些电影大多由全男班底构成,女性要么被极度刻板化,要么只能当镶边花瓶。

但在这场“影史清算”中,相比各种戏谑和群嘲,我们更应该关注一个问题——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女性形象,才能不被时代抹去?

就像戴锦华老师在回应“老登电影”这个词时,所说的:“一个创造性的表达,才是最有力的回应。”

我想通过两篇文章,主要从《出走的决心》《热辣滚烫》这两部电影聊起,和大家一起分享,今年女性创作者们都创造了哪些好东西,诞生出了哪些崭新而有力的反击!

《出走的决心》:“我等不了了”

对我来说,今年最震撼有力的一句女性台词,是《出走的决心》里李红的这句——“我等不了了”。这部电影改编自苏敏阿姨的真实人生。50岁时,她决定从家庭里出走、独自驾驶一辆汽车开始自己的长途旅行。

在我看来,《出走的决心》的好,并不在于它拍出了某种觉醒或是情绪上的“燃”,而在于它揭破了一种经常隐匿在我们日常生活里的,无声的暴力。

电影里有一个标志性的场景:姜武饰演的丈夫敲窗要醋这一小细节,精准点出男性是如何以一种习以为常的日常方式剥夺女性的尊严。

就像《致命女人》的名场面里女邻居所说的:“敲桌子是使唤女仆的动作,而不是对待妻子的行为。”而绝大多数家庭的空间构成似乎就是这样,最热闹的前景,永远是坐在餐桌前的父亲、兄弟、朋友。

在无人在意的后景和狭窄的厨房里,永远有一个忙到抽不开身的母亲。而整部电影里,最致命的一刀,扎在母女关系里。

电影里,李红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妈哪儿也不去”。当女儿晓雪面临剖腹产,她的一声“妈”,让李红放弃了去参加多年未见的同学会。

另一次,是女儿生育后被裁员,她好不容易争取来一份工作,再次求助母亲帮她照顾孩子,一声“妈”,让母亲李红再次抛下自驾游的计划。

表面上看,是女儿的两声“妈”,困住了想要“出逃”的母亲。

但更残酷的一层是,尽管女儿深知母亲的不易,但因为家庭里男性责任的缺席,当女儿想拥有更多时间工作和独处时,她就不得不加入到“剥削”母亲的阵营,以牺牲母亲为代价去保全自我

甚至更残忍的是,女儿不自觉地坐上了男人们的“胜利的饭桌”。当李红夺门而出时,女儿晓雪身后的两个孩子也喊了一声“妈”。

正是这一声“妈”,又将女儿困在了这个小小的家庭中,形成一个无解的母职困境。你会发现,整部电影的视听语言也非常精准。

利用大量前景的遮挡和门窗,让家庭里的场景里,在视觉上形成“囚禁”和“牢笼”的意象。

当李红选择出走,迎接她的也并非酣畅淋漓的快感。当一个女性选择“为自己而活”,她或许终其一生都会在“逃走的母亲”这一标签下被反复折磨。

正因如此,那句“我等不了了”才会显得如此振聋发聩。从“妈哪也不去”到“我等不了了”,从百年前的娜拉出走到如今的出走决心,终于有人勇敢地打破了这个循环、走出了这个圈。

正如导演所说,在如今,母职不必被反复歌颂,因为越歌颂、女性就越做不了自己;对像李红这样千千万万的女性来说,这样的出走不亚于一场“革命”。

它是带有反抗性质的,不寻求和解、也无法回头。

《热辣滚烫》:“好疼啊”

2024年,另一部引起全民讨论的女性题材电影,是《热辣滚烫》。在今年,《热辣滚烫》遭受了相当多的争议。

甚至每次只要我提起这部电影,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争议甚至谩骂。

之所以反复提及《热辣滚烫》,并不是因为它在电影语言上多么出色,恰恰相反,它证明了当下的电影评价标准已经不再单一贾玲和她的电影,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思路:电影可以不止是宏大、辽阔和男性叙事的;它也可以和一个女性个体的生命经验,紧紧捆绑在一起。

就像英国导演德里克·贾曼的《蓝》,整部电影只有蓝色画面和他作为一个绝症患者的心理独白,从没有人质疑,电影不可以是这样的。

《热辣滚烫》也是如此: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贾玲作为一个人的生命力延展。电影,成了她锤炼自我的媒介,她本人的生命甚至比电影更加辽阔。

而说到被诟病的“减肥营销”,市面上大多数商业电影问世,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把自己推销给观众”。很多好莱坞的商业大片的全球营销费用,甚至可高达总制作成本的40%。

而贾玲,只是用她的亲身经历证明“她做到了”,为何要遭受这么多讨伐?当女性主义能跟商业化结合,反而才证明它被更多人看见了。

在过去,我们总是过度神化“电影”这一载体,甚至让它压制了具体的个人。但女性创作者用电影讲述的恰恰是相反的事,让我们回归人,回归每个人的生命经验。

在我看来,《热辣滚烫》里最触动我的一句话就是那句,“好疼啊”。

电影里的乐莹,是一个疼死了也会说“不痛”,表面上假装从不在意自己受过的伤害、却转过身偷偷流泪的人。

而她为什么会选择打拳击?因为这是一项需要你迎头直面冲撞与对抗的运动,一项最痛的运动。我想,这才是《热辣滚烫》这部电影真正的核心;

是一个从不说“痛” 、在委曲求全里一次次自我欺骗的人;终于第一次感受到痛、说出了痛,并重新看见自己的故事。

我们经常看到有人讨论“女性不应该恐弱”;但上野千鹤子提出的“恐弱”,并不是指害怕自己是一个弱者;

而是在不平等性别结构中,很多人会否认自己是受害者、是弱者的事实。似乎只要否认了,那些伤害就不存在,自己就不是那个弱者。

而电影里,乐莹的蜕变正是从说出那句“好疼啊”开始。就像上野千鹤子说的——“正视自己的伤痛吧。痛了就喊痛。人的尊严就从这里开始。”

只有正视伤痛,才有改变的可能;只有从被动的倒下中爬起,才可以主动出击。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影片结尾乐莹说的那句“我不爱吃牛蛙”。在这一刻,她才终于找回了自己。

李红的“我等不了了”与乐莹的“好疼啊”,都是女性自我意识的呐喊。从挣脱家庭牢笼到直面内心伤痛,她们的蜕变印证着女性创作的力量——用真实打破桎梏,让每个女性都能在银幕上看见觉醒的自己。

来源:切片计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