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狂野时代》的1亿预售与15%退票率说明了什么?一部预售破亿、顶着戛纳光环的电影,上映后最火的不是剧情,而是网友们的造梗大赛。 《狂野时代》用15%的退票率和160分钟的&ldquo
《狂野时代》的1亿预售与15%退票率说明了什么?一部预售破亿、顶着戛纳光环的电影,上映后最火的不是剧情,而是网友们的造梗大赛。 《狂野时代》用15%的退票率和160分钟的&ldquo
《狂野时代》的1亿预售与15%退票率说明了什么?一部预售破亿、顶着戛纳光环的电影,上映后最火的不是剧情,而是网友们的造梗大赛。 《狂野时代》用15%的退票率和160分钟的“催眠体验”,成功将电影院变成了大型行为艺术现场。
有观众在散场后茫然发问:“我到底看了个啥? ”而更多人的反应是直接打开手机,开始搜索“毕赣是不是在洗钱”,只不过这次洗的是“冥币”。 当易烊千玺的影帝光环遇上毕赣的抽象叙事,一场关于电影本质的争论彻底引爆了社交媒体。
这部电影的观影现场简直是一场行为艺术大赏。 有人描述自己“在影片进行到一半时,银幕突然黑屏,我以为是导演的神来之笔,硬是正襟危坐不敢动弹,生怕暴露自己不懂艺术。 结果五分钟后,影院广播响起:‘设备故障,请大家耐心等待’”。
更夸张的是,有观众为了保持清醒,在观影过程中直接在影院群里发起了“实时退场人数统计”,发现同场观众走了近三成。 一位看了三遍的观众坦言:“第一遍睡了四十分钟,第二遍试图理解,第三遍终于放弃,但莫名觉得配乐不错。 ”
票房数据揭示了这种集体困惑的严重程度。 尽管预售轻松破亿,但上映次日票房就直接腰斩,从8000万暴跌至3700万,跌幅超过53%。 更让人咋舌的是高达15%的退票率,这一数字在业内极为罕见。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片在海外烂番茄网上的新鲜度高达90%,MTC评分也有82分。 这种国内外的评价鸿沟,让不少观众开始怀疑自己的审美是否出了问题。
网友的创意吐槽成了这部电影最精彩的“衍生作品”。 “如果你失眠,强烈推荐《狂野时代》,比安眠药管用”、“电影结束那一刻,我仿佛听到了全场的哈欠声大合唱”、“这不是电影,这是毕赣给我们出的抽象考试题”,类似的段子在社交媒体上疯狂传播。
更有毒舌影评人写道:“一部好电影需要有门槛,而《狂野时代》是一部伟大的搓衣板电影,跪着看完后膝盖特别疼。 ”这些带着无奈和自嘲的评论,反而吸引了更多好奇的观众走进影院,想亲身体验这部“传奇烂片”究竟有多难懂。
电影本身的叙事结构确实成了普通观众的“噩梦”。 影片被分成六个章节,从易烊千玺cos太阳神在矿洞朗读诗歌,到“气味保险”推销员,再到与3D扫描版母亲对哭12分钟的长镜头。
有观众调侃道:“每个镜头都在说‘我很高级’,但连在一起就是‘密码错误’。 ”专业影评人试图从电影史、哲学、心理学甚至道家思想的角度进行解读,但他们的分析文章本身就像另一部抽象电影,让普通观众更加云里雾里。
这已经不是毕赣第一次引发如此大的争议。 2018年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就曾用“一吻跨年”的营销策略,让无数情侣在文艺片中昏昏欲睡。 那次影片创造了首日2亿、次日仅1000万的票房跳水纪录。 而《狂野时代》似乎重复了这一模式:用顶流明星吸引大众买票,再用极致的作者表达筛选观众。 不同的是,这次观众学聪明了,他们不再默默忍受,而是用段子进行反击。
易烊千玺的参与让这场争论更加复杂。 数据显示,影片预售票房中女性观众占比高达81.5%,25岁以下群体占比56%。 很明显,大量粉丝是冲着易烊千玺走进影院的,但他们期待的是《少年的你》那样的情感冲击,而非毕赣的梦境迷宫。 这种预期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影片的评价更加两极分化。 喜欢的人称其为“2025年的《让子弹飞》”,讨厌的人则直接要求“退钱”。
影片的营销方式也成了争议焦点。 有观点认为,将一部明显的文艺片按照商业大片模式运作,本身就是对观众的误导。 片方既想要艺术的逼格,又想要商业的收益,这种“既要还要”的态度最终激怒了观众。 而支持者则反驳说,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本来就不该迎合所有人,毕赣的探索精神值得尊重。
社交媒体上,关于电影的争论已经超越了影片本身,演变成一场关于“电影到底为谁而拍”的大讨论。 一方认为电影首先要有好故事,另一方则坚持导演的个人表达比叙事更重要。 这场争论没有标准答案,但每个参与讨论的人都在无形中为电影贡献着热度。
当一部电影需要靠“好不好睡”来作为评判标准,当观众需要先修完电影史和哲学课才能“看懂”剧情,我们不禁要问:电影艺术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是导演有权任性表达,还是观众有权看到自己能理解的故事? 这个问题,恐怕比《狂野时代》本身更值得讨论。
来源:南方娱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