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乡愁千里共:高秉涵故事搬上银幕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25 09:09 1

摘要:聚焦台湾海峡两岸血脉亲情的院线电影《吾土吾乡》,近日在曹州牡丹园、菏泽大剧院及鲁西新区吕陵镇等地取景拍摄。影片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高秉涵先生为主要原型,艺术再现了以高春生为代表的大陆赴台老兵跨越海峡的思乡归乡历程,深情刻画了两岸同胞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骨肉亲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聚焦台湾海峡两岸血脉亲情的院线电影《吾土吾乡》,近日在曹州牡丹园、菏泽大剧院及鲁西新区吕陵镇等地取景拍摄。影片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高秉涵先生为主要原型,艺术再现了以高春生为代表的大陆赴台老兵跨越海峡的思乡归乡历程,深情刻画了两岸同胞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骨肉亲情。

光影为媒诉说动人故事

菏泽一村庄村口,高春生走近。

高传奎站起身问道:“同志,你找谁?”

高春生微微一笑:“俺找高春生。”

高传奎回答:“他死在外地多年了。”

高春生端详高传奎:“高传奎在吗?”

高传奎打量着高春生,惊讶道:“俺就是……你是?”

高春生激动地说:“俺就是高春生!”

话音刚落,两人紧紧相拥……这是电影《吾土吾乡》中感人至深的一场戏,艺术再现了1991年高秉涵先生首次返乡的真实历史。11月23日、24日,影片在曹州牡丹园、菏泽大剧院、鲁西新区吕陵镇高孙庄村等地取景拍摄。

《吾土吾乡》导演于峰在接受采访时阐述了影片的主旨与取景构思。“本片以母子情、兄弟情、家国情为核心主题,深情刻画了贯穿祖国大陆与台湾之间血浓于水的深情。围绕这一主线,讲述了大陆赴台老兵跨越海峡的思乡归乡故事,展现了两岸同胞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骨肉亲情。”于峰表示,“影片选取了多个富有菏泽地方特色的场景,力求为影片增添更多历史与生活气息。”

编剧王敬宝介绍,在影片中,1948年,13岁的高春生因父亲遇害,母亲命他投奔叔叔,并嘱咐他务必活着回来。逃亡途中,他风餐露宿,染上重病,双腿烫伤溃烂生蛆,生命垂危之际被解放军救下,却与姐姐擦肩而过。他历尽艰辛,凭着“我要活着回家见娘”的信念,踩着浮尸,随国民党溃军登上赴台船只。在台湾,他大学毕业后被派往金门。在一次因思乡偷渡而引发的逃兵案庭审中,他高呼“回家无罪”而受到处分。高春生与老兵们为分得一勺家乡泥土而痛哭流涕,他们发起回乡游行,呼吁台湾当局尽快实现两岸“三通”。最终,高春生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漂泊的游子终于圆了回家梦。之后,他受其他老兵生前所托,陆续将他们的骨灰带回故土安葬。

影片计划明年在菏泽首映

电影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也是凝聚情感的纽带。《吾土吾乡》不仅承载着艺术的追求与匠心的制作,更肩负着一份特殊的使命——以光影为媒介,深情讲述两岸血脉相连、手足情深的动人故事,生动诠释“两岸一家亲”的深厚理念。

海峡虽浅,隔不断骨肉亲情;月儿弯弯,共映家园情怀。影片主人公高春生的原型高秉涵先生,13岁从菏泽流落至台湾。他孤身一人,自费将二百多位已故老兵的骨灰送回故乡安葬,这一壮举不仅是对承诺的践行,更是为两岸早日统一奔走呼号。

《吾土吾乡》以大陆赴台老兵返乡为主线,讲述了他们辗转返回故土的心路历程,映照出台湾回归祖国这一不可阻挡的时代趋势。影片最为动人之处,在于其真实鲜活的取材与人物塑造,全面记录了大时代下赴台老兵的生命轨迹与归家之路,是一部具有纪实风格的深情之作。

该影片于9月3日在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开机,辗转多地取景。据于峰介绍,电影《吾土吾乡》在菏泽拍摄完成后将进入后期制作阶段,影片片长约140分钟,计划明年在菏泽首映,随后将在全国院线及境外公映,并同步登录军事、大学生、农村数字院线及网络平台与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

情系故土梦萦家国

鲁西新区吕陵镇高孙庄村头,有一条以高秉涵乳名“春生”命名的道路,是他当年返乡时捐资修建的。“当年离家时年纪尚小,不知‘孝’为何物,待我从台湾回来,父母都已不在。未能在父母跟前尽孝,我便把孝心献给菏泽。”连日来,远在台湾的高秉涵持续关注影片的拍摄进展。

“1948年农历八月初六,我在父亲坟前磕了三个头,离开菏泽。”高秉涵回忆道。告别家乡亲人,他随逃亡的国民党官兵辗转至台湾。初到异乡,举目无亲的他尝尽人间苦楚。生活越是艰难,他对母亲和家乡的思念就越深切——想起小狗“花脸儿”,想起儿时玩伴“粪叉子”,想起烧饼、羊肉汤和爬叉(金蝉)。“大年初一,天未亮我就一个人跑到山上,放声痛哭,朝着大陆方向大喊:‘娘,我想您!’”高秉涵痛苦地回忆。此后数十年,他凭借自身努力在台湾成家立业。

“月是故乡明,这几个字永远铭刻在我心中。在台湾看到的月亮,再亮也不及菏泽的明亮。”高秉涵深情地说道,“我曾写过:台湾上空飘来的云,是从菏泽飘来的;台湾海峡吹来的风,是从泰山吹来的。那时候越觉得回家无望,我就越想家,看见云彩就希望奶奶也在看,望见月亮也盼奶奶同在望。”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1987年,台湾歌手费翔携《故乡的云》登上央视春晚。这首歌借“云”与“风”抒发了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唱出了中华儿女骨肉相连的亲情与归乡的渴望。四年后,高秉涵终于踏上了故乡的土地。

在高秉涵心中,天边飘来故乡的云,如同母亲放飞的风筝,离家越远心越近。“小时候,母亲总是哼唱一首寒衣曲,那就是我的摇篮曲。”高秉涵回忆道,那是当年母亲惦记离家已久、生死未卜的姐姐而唱出的心声,而他相信母亲也是如此思念他的。“寒风习习,冷雨凄凄,鸟雀无声人寂寂……”高秉涵轻轻哼唱起儿时听过的寒衣曲。母亲长眠地下,而高秉涵在台湾多年保存着母亲用过的体温计、穿过的湖蓝色绸衣。母亲当年穿过的湖蓝色绸衣,曾多年挂在他台北家中的墙上。“我每天都用头顶顶那件衣服,这样就像在母亲的怀里。”高秉涵说。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一棵枣树、半截老墙、几年前落成的高氏宗祠,故乡的一草一木无不牵扯着高秉涵的心,丝丝缕缕,魂牵梦绕。“我希望在往生(去世)之后,乘四月谷雨、牡丹花开时节,将我的骨灰送往菏泽故乡,撒在故乡的草丛里,以完成我叶落归根的遗愿。”2015年,高秉涵写下遗书,“我深信我会在故乡的草丛里重生。”

“生在鲁国曹州城,流落台岛苦读经。天涯断肠逾甲子,犹恐不见九州同。”高秉涵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大一统’深植于我们的文化与民族心理之中,是中国人永恒不变的目标。”他说。

情系家国,念兹在兹。

来源:牡丹晚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