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野时代》:一场精英与大众的审美决斗,谁有资格定义好电影?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24 18:17 1

摘要:一边是影评人激动地宣布“中国电影新纪元开启”,一边是普通观众愤怒地質問“这到底在讲什么”。豆瓣开分6.5,不是品质的评判,而是两个割裂世界的暂时休战协议。

预售破亿,首周末仅收1.2亿! 这个刺眼的数字反差,让《狂野时代》成为2024年最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

一边是影评人激动地宣布“中国电影新纪元开启”,一边是普通观众愤怒地質問“这到底在讲什么”。豆瓣开分6.5,不是品质的评判,而是两个割裂世界的暂时休战协议

《狂野时代》面临着一个无解难题:作者表达、大众接受、商业成功这三者,在今天的中国电影市场几乎不可能兼得。

毕赣的选择很明确——坚守作者性。但这意味着必须放弃另一部分。影片五个章节对应中国百年创伤史的设定,需要观众具备相当的历史知识和解谜耐心。当大多数人为娱乐放松走进影院时,这种智力要求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审美门槛

易烊千玺的加盟看似打破了困局,用顶级流量为艺术片引流。但数据证明:粉丝能贡献开场,却撑不起全程。当普通观众在社交媒体大喊“看不懂”时,形成的负面声浪反而吓退了更多潜在观众。

这才是《狂野时代》“疯开低走”的本质——它不是电影品质问题,而是艺术创作与市场接纳的结构性矛盾的集中爆发。

毕赣的独特在于,他可能是目前华语影坛最受国际认可且仍保持创作活力的导演。但从《路边野餐》到《狂野时代》,他的进化轨迹引发思考:艺术家是否越走越远,远到观众再也追不上?

对比其他戛纳系导演:

贾樟柯用现实主义保持与大众的对话王家卫以极致美学创造流行文化姜文借类型片外壳包裹作者表达

而毕赣选择了一条更纯粹也更危险的路:用电影语言本身作为内容。五个感官章节不仅是形式创新,更是对电影本体的哲学探索。这种探索的价值毋庸置疑,但问题在于:当形式成为主角,故事退居二线,普通观众该如何进入?

更值得警惕的是,毕赣回应“看不懂”时说:“观众自己人生的复杂程度,要远远高于任何一部电影。”这句话看似深刻,却暴露了创作者与观众的疏离——把理解的责任完全推给观众,是否是艺术家的傲慢?

抛开抽象形式,《狂野时代》其实有着清晰的叙事逻辑——用个人感官经验重述中国近代史

视觉篇(1899):默片风格映射晚清鸦片幻觉,易烊千玺的“迷魂者”形似骷髅,直指“东亚病夫”的集体创伤听觉篇(1939):谍战背景下的身份焦虑,破碎镜屋象征抗战时期的忠诚分裂味觉篇(1969):“弑父”情节暗喻传统权威的崩塌,佛教“苦”味对应精神迷茫嗅觉篇(1979):特异功能热潮讽刺改革开放初期的财富嗅觉与道德失序触觉篇(1999):吸血鬼意象隐喻千禧年全球化的爱恨交织

这种宏大构思令人惊叹,但呈现方式却让大多数观众如读天书。问题不在于观众水平,而在于沟通方式——如果艺术创作完全放弃沟通的桥梁,它的社会价值何在?

在这场争论中,一个关键问题被忽略了:为什么我们不能再容忍“看不懂”的存在?

在流媒体算法精准投喂的今天,我们习惯了即刻满足的消费模式。任何需要费力理解的内容都被视为“失败产品”。但艺术从来不只是消费品,它也可以是需要攀登的高峰、需要解码的谜题

《狂野时代》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拒绝被简单消费。它强迫我们思考:在娱乐至死的时代,电影院是否还应该保留一块挑战认知的飞地

但同时,观众也有“不攀登”的权利。指责观众“审美水平低”是荒谬的——当艺术选择小众,就要接受小众的结果。这才是健康的生态:既有挑战边界的探索,也有尊重差异的包容

《狂野时代》引发的争论,本质上是一场关于“电影是什么”的哲学战争。

支持者认为:在短视频撕裂注意力的时代,毕赣的坚持如同当代艺术界的“守夜人”,守护着电影作为艺术的尊严。他的每一个长镜头,都是对廉价娱乐的庄严反抗。

反对者认为:艺术不该成为小圈子的智力游戏。当电影完全放弃叙事和情感共鸣,它就背离了大众艺术的本质,沦为导演的自我陶醉。

而我认为:真正的危机不是《狂野时代》的好坏,而是我们正在失去讨论复杂事物的能力。非黑即白的评价,非粉即黑的站队,让理性的中间地带越来越窄。

《狂野时代》不需要每个人都喜欢,但值得被认真对待。它的存在本身就在拓展中国电影的边界——即使这个边界对大多数人来说太过遥远。

也许十年后再回看,我们会更清楚地看到它的价值:在商业片一统天下的时代,有人坚持用最极致的方式,探索电影艺术的另一种可能

那么,你的看法是什么?你认为《狂野时代》是超前时代的杰作,还是脱离观众的自我陶醉?在评论区,期待你跳出简单的好坏二分,分享更深入的思考。

来源:水凤小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