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狂野时代》:年轻的金鸡奖影帝易烊千玺和影后李庚希,陪着导演毕赣一起任性而为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24 18:08 1

摘要:看过电影《狂野时代》,你就会知道,如果没有明星演员的号召力,这部作品不会有两天超过一亿票房的成绩。除了舒淇这样的前辈影人助力之外,近期刚获得金鸡奖最佳男主角的易烊千玺,和上一届金鸡奖最佳女主李庚希,都给这部相当任性的文艺片加分不少,这两位2000年出生的演员,

看过电影《狂野时代》,你就会知道,如果没有明星演员的号召力,这部作品不会有两天超过一亿票房的成绩。除了舒淇这样的前辈影人助力之外,近期刚获得金鸡奖最佳男主角的易烊千玺,和上一届金鸡奖最佳女主李庚希,都给这部相当任性的文艺片加分不少,这两位2000年出生的演员,也算是借着这部影片趁着年轻,狂野了一回。

相信出演这样的电影,无论内容如何极端与个性化,对易烊千玺来说,都是一件特别兴奋的事情。从他之前饰演过的一些电影角色来看,比如刚刚获奖的《小小的我》里的刘春和,《酱园弄》里的宋瞎子,以及这部《狂野时代》里的“怪物”角色,都是“毁容式”的表演,更何况在《狂野时代》里,他可以塑造五个不同性格与气质的角色,对易烊千玺来说虽是挑战,但过程也是相当过瘾的。

当然,看这类电影的确有各种门槛和前提,对更多观众来说,毕赣的拍摄方式多少会让他们觉得“故弄玄虚”,尤其是冲着演员来看这部电影的观众,大部分会看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更多是领略了易烊千玺塑造人物的不同风格的表演,演员表演时会过瘾,粉丝观看时,应该也是很过瘾的。至于故事表达层面的话题,就一时语塞,不明觉厉。

另一方面,由于本片在戛纳电影节获得了主竞赛单元特别奖,让影迷对毕赣寄予更多厚望。因为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毕赣的名字已经开始接替某些旗帜性导演比如贾樟柯,成为中国文艺片导演的重要代表人物,很多关心电影和艺术领域的朋友,甚至把他当作中国电影导演唯一的希望。而看过本片,个人觉得肯定和欣赏毕赣的才华没有问题,但有些层面个人还是持保留意见。

从毕赣第一部电影作品《路边野餐》就能看出他对那份诗意的追求,更是直接把诗歌放入影像之中,也能看出他对塔可夫斯基这样的电影大师的崇拜。所以,这样的电影创作者,一旦发起狂来,自然会使得影片调性逐渐失控,他也更愿意在这失控中打造属于自己的电影梦境。

这部个性更加张扬的作品,其实相当于是五个单元故事的合集。电影走到这个时代,像毕赣这样的任性与放纵,肯定不是史无前例的,只是在这个阶段看来,这样的表现方式会显得有些尴尬。一方面,在这样一个娱乐至死,甚至电影式微的时代,同质化创作已不可避免,能有机会做出这样的文艺片,其实是拥有“特权”的人才能做到的。

毕赣当时拍摄《路边野餐》时就很年轻,和现在易烊千玺的年纪相仿,于是在20多岁就被电影如此宠溺和眷顾,逐渐会把这样的导演“惯坏”,于是他有机会在30岁之前拍摄自己的第二部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那时,观众已经从其他的作品里窥探出一种更加任性的姿态。于是,当他逐渐拥有了拍摄电影的权力,再为他的想象力释放更多的空间后,就会带来更难消化的《狂野时代》。

任何艺术类别,在某个阶段,都会有更加极端的表现形式。比如现在的喜剧节目,正在热播的《喜人奇妙夜2》里,必然会逐渐涌现出类似土豆、吕严、张兴朝,水王陶宇杰这样的怪咖人物和他们的抽象作品;同样在电影领域,当年的娄烨、贾樟柯这样的先锋导演,也都会有接班人出现,不是毕赣,也会是其他人。

面对这样的电影,会有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如刚才提及的那样,在同质化创作的电影环境下,这样独具个性的影片难能可贵,但是具体到影片本身,也仅仅是停留在这份“可贵”之上,大家不会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辞,会给导演在才华、勇气和个性上给予极大的肯定,面对内容本身却很难评说。

五个短故事里,从最初的“迷魂者”的怪物形态,延续到第二个关于听觉的故事之后,再到庙宇的味觉,特异功能的嗅觉,再到最后与触觉相关的吸血鬼恋情,看似是逐渐趋于正常的表达,但也只是相对于整体来说,一旦放入整个电影的架构中,仍然还是有隐晦和那种欲擒故纵的躲藏之感。

作为表现力和想象力丰富的创作者,自然是要打破常规的线性叙事,在自信的结构中,嵌入各自的短故事表达,本质上是文艺短片集合。如果单独拿出来,第三个在寺庙的故事里,从形式感的构图,以及佛学和幽默气质混搭的质感,凸显了作者的创作力,从形式感来说,我个人更喜欢这个故事。

关于特异功能猜扑克牌的故事,相比于其他几个要更“老实”和清晰一些,即使抛开所谓的那些隐喻的表达,也至少能用语言说出来发生了什么,而不像其他故事,则很难用语言完整且准确地表述清楚其中的内涵。

此前在戛纳电影节放映后,无论因为什么要给予这个特别奖,至少大家都在提及的是向电影致敬的这个层面,说是写给电影的情书。而在这个网络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你可以知道影片致敬的电影超过10部,从最直接呈现的《水浇园丁》和《火车进站》外,还有场景和人物形态上模仿的《诺斯费拉图》《科学怪人》等经典电影。

朱丽叶·比诺什之所以对毕赣和《狂野时代》如此赞赏,也是因为她本人与很多电影导演合作过,有的甚至也是曾经的恋人,比如卡拉克斯。所以在这些独具个性的电影艺术家影响之下,她更容易接受和赞赏毕赣这类想象力和精神世界如此丰富的作品。作为资深的来自法国的电影人,她也更容易在毕赣电影中共情那些影史的伟大印记。

所以,这样看来,虽然比诺什极力否认是安慰奖,但至少也是颁给导演创作的态度奖,跟大家对毕赣的整体评价其实也是一致的。而且这种放入更多致敬元素的电影,多少还是有些讨巧的,戛纳没有给出其他重要奖项,个人认为也是合理的,毕竟无论多么个性的表达,冲破一定的限度,就会是另外一番模样,或者物极必反。

《狂野时代》毕竟是拍给少数人看的电影,相信更多资深的电影从业者,面对毕赣这样的作品,也知道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更是那种无法模仿的作者电影和纯粹的艺术片。人们大多只有远远观望,不敢轻易尝试,同时没有那个能力企及,因为此类电影的诞生,有太多的前提条件,即使有那份心和愿望,能力上也达不到。在目前电影环境已经开始面临如何生存的现实面前,这部电影只能属于默默珍藏的那类。它在显得耀眼的同时,也会带来灼伤之痛。

既然毕赣在40岁之前就拍出如此极端的作品,未来是不是要拍出让人更加难以理解的电影呢?我看到网上有热爱电影的年轻人,说看到最后感动到哭,这个层面相信代表的一定是少数中的少数。无论怎样,当你试图去探寻影片的脉络,搞明白它致敬了哪些电影时,至少也是一个学习电影,和探寻电影之美的过程。

来源:楷威放映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