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票率15%!《狂野时代》把自己玩砸了,网友的评论一针见血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24 18:15 1

摘要:作为刚刚拿下金鸡最佳男演员,刷新最小年龄纪录的影帝,易烊千玺的势头正盛。

想不到,一部文艺电影,竟然让网友们开始了“抽象造梗”大赛。

真的被网友笑死了。

最近,易烊千玺的电影《狂野时代》上映了。

作为刚刚拿下金鸡最佳男演员,刷新最小年龄纪录的影帝,易烊千玺的势头正盛。

再加上电影《狂野时代》此前入围了第7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所以本片几乎不用宣发,就已经达到了全国爆火的程度。

火,确实很火。

易烊千玺与戛纳入围的两大加持,让《狂野时代》还没上映,光是靠预售就拿到了1亿票房。

不管是粉丝,影迷,甚至是只想看看这电影有多牛的路人,都按捺不住好奇心买票。

然而,等到第一时间进场看完后。

全都懵了。

相信我,如果你最近不开心,你一定要去看看网友写的《狂野时代》影评repo。

太有梗了!

都说电影很难懂,但有的网友却完全看进去了,甚至进入了两次梦境↓

催眠电影实锤了!

还有的网友在观影过程中突然黑屏,

还以为是导演神乎其技的设计,导致他根本不敢起身,生怕别人看出来他不懂艺术。

结果,是电影院的设备坏了。

而一些睡不着的观众,因为实在看不进去,甚至产生了“这种电影为什么能存在”的问题。

于是打开手机开始搜索——

“狂野时代导演是不是吸X?”

哈哈哈哈哈哈

另一位网友则对电影的商业行为产生了好奇↓

“感觉导演洗钱洗的是冥币。”

还有的,为了能让大脑保持清醒,已经完全不在乎高昂的票价了。

于是在观影过程中,就发起了“你们的场次走了多少人”的交流活动。

或者干脆让导演退钱↓

而一些终于把电影看完的网友,更是对《狂野时代》写出了花样百出的评论。

“一部好电影是需要有电影门槛的,而狂野时代是一部伟大的搓衣板电影。”

让我们恭喜毕导!他开辟了全新的电影类型!

无论哪个平台,所有关于《狂野时代》的板块都在吵架。

有人爱不释手,认为这就是2025年的《让子弹飞》。

也有人嗤之以鼻,别说电影好坏,只想让毕赣能退钱,顺便清空自己关于这部电影的记忆。

而这种两极分化的评价,也直接反映在了《狂野时代》的票房上。

虽然预售就破了1亿票房,但媒体给《狂野时代》的总票房预测却只有2亿,这已经是非常不合理的现象。

更尴尬的是,这2亿估计也保不住了。

被巨大的舆论影响,有太多太多不明真相的观众,放下了好奇心选择不去观看这部电影。

而结果就是《狂野时代》退票率高达15%,这也预示着未来的票房肯定不会太好。

评论区吵翻天,退票率15%。

一部电影而已,为啥搞出这么大阵仗呢?

原因就是三字——

看不懂。

《狂野时代》为什么争议这么大?

第一,是电影本身太难懂。

尽管我很喜欢“过度解析”,对一些“十大烧脑电影”如数家珍,基本上说不好看懂的电影,看一遍就能看出个大概意思。

但我必须要承认,《狂野时代》我完全没有看懂,也不清楚毕赣想说什么。

当然,表层故事是明白的。

电影被分为了六个部分,虽然开场设置很高端,但说白了就是易烊千玺穿越了百年,发生的五个故事。

第一个是以他作为“电影本体”,坠入梦境,第二段谍战,第三段还俗僧人的忏悔,第四段诈骗,第五段末日恋人,第六段结尾。

后面几段故事还算是完整,而前面的几个故事完全是放飞自我。

各种没头没尾,每一句台词都像是脑筋急转弯,压抑苦闷了半天,最后甚至突然还要来一个超现实情节,冒蓝火的加特林。

让人看得头皮发麻,不知天地为何物。

作为观众,电影的表层故事根本达不到“吸引人”的水准,看点甚至都不如睡前故事。

而表层故事之内的隐喻,才是毕赣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

然而,比起《让子弹飞》中“六子吃了几碗粉”的这种明确性指向,《狂野时代》的一切却都是模糊的,混沌的,没有清晰答案的。

毕赣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想要说什么,在一连串没头没尾的故事之后,他究竟想要做什么?

根本没人给出一个清晰的结果。

即便是一些在影评圈的顶流大V,他们的影评也只是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看法,给出一些勉强自圆其说的答案。

一些喜欢这部电影的观众,也只能用“不理解,只感受”的心态,来说服自己。

当然,毕赣肯定是有表达的。

电影,梦境,五感和世界末日....

毕赣就像是学了八大菜系的厨子,起锅做了一大盆折罗菜,你吃到什么,就是什么菜。

你想到什么,什么就是答案。

如果你没有答案,那就是“水平不高”,完美形成了pua的闭环。

或许一些“文学素养”很高的同学,能够在这一桌折罗菜中找到对应的菜系。

但对于大众来说,这就不行了。

比起大众电影,《狂野时代》其实更像是一种装置艺术,毕赣把自己庞杂的想法一股脑塞入了电影里,且完全摒弃了文本,只用视觉和故事的方式呈现一些形而上的想法,

而解开这部电影,必须用历史、电影学、心理学、甚至道家佛法的多角度协同努力。

这,完全可以看作是电影里的“附加题”。

毕赣为了证明自己是毕赣,完全不顾观众死活。

票房至此,舆论至此,也是应该的。

第二、《狂野时代》被捧到了不属于自己的商业位置。

这并不是毕赣第一次翻车了。

早在2018年,毕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就让他在电影圈,尤其是营销圈里“名声大噪”。

同样是一部文艺片,但电影团队却把电影包装成了爱情片,还专门推出了个“一吻跨年”的活动,小情侣一看这仪式感,再加上电影结束肯定过夜了,全都忍不住了。

恰逢短视频兴起,该片在各个平台中实现了病毒式传播。

《地球最后的夜晚》同样是预售破亿,首映日就有2亿票房。

结果等小情侣们走进电影院后才发现,这丫竟然是一部文艺片。

故事晦涩难懂,台词拿腔拿调,每一个镜头都是云山雾绕,甚至一个吃苹果的镜头都有足足5分钟。

然后电影就瞬间翻车,在中国影史上,开辟了“首映日2亿票房,第二天1000万”的先河。

到这部《狂野时代》也一样。

明明同样是文艺片,却选用了最具流量的演员阵容,而《狂野时代》的整个宣传工作也都是完全按照商业电影来运作的。

这就让观众的预期与真实观感产生错位,翻车也成了必然。

如果第一次是意外,那第二次就是故意的了。

由此看来,《狂野时代》遭受舆论攻击也不冤枉。

虽然电影有多深奥我没看出来,但至少能看出来,这部电影的创作者们,对市场倒是很了解的。

既要还要,挨点骂也值了。

挣钱嘛,不寒颤。

——全文完。

来源:得得电影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