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鸡奖新“登基”的影帝主演的《狂野时代》退票率达到15%,远超2%-8%的正常水平(超过10%为较高水平,上一部这么高的是“下水道”达到 20%)。网络售票占比37%,也远低于80%的正常水平,结合81.7%为女性观众,61%为18-24岁人群分析。预售时粉丝
金鸡奖新“登基”的影帝主演的《狂野时代》退票率达到15%,远超2%-8%的正常水平(超过10%为较高水平,上一部这么高的是“下水道”达到 20%)。网络售票占比37%,也远低于80%的正常水平,结合81.7%为女性观众,61%为18-24岁人群分析。预售时粉丝们冲着某爱豆冲了票房,或者票房被人为注水了。
还有原因是看了网上影评口碑后劝退路人观众,已看过的大多数普通观众表示“看不懂”该电影,并形容影厅里鼾声此起彼伏。(正文结束)
我知道艺术电影都有观影门槛,但如果大部分人看不懂你要表达的艺术,那么这样的艺术电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跟贴着艺术电影的标签附庸风雅有什么区别?
我觉得电影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核心是传递价值 —— 或展现人性,或反思现实,或呈现审美,或让观众得到快乐或精神满足,而绝不是故意弄成晦涩难懂。你既然公映了,那它就是一部商业电影,就是给老百姓看的,你非要故作高深,不如拍出来直接放博物馆好了。
什么叫真正的艺术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用最简单的故事传递救赎的力量,艺术有了,观众共鸣也有了,为什么人家就9.3分,你《狂野时代》只有6.5就是差距,而这差距远不止2.8。
还有一部同样9.3高分的《海蒂和爷爷》(我心中所有电影的No.1),虽然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电影,我觉得它所表达的艺术比狂野时代更有价值,以最直白叙事勾勒自然与人性之美。
而狂野时代也想去表达 “自然治愈”、“人性救赎” ,但是野心明显过大,又想兼顾青春叛逆、社会批判、家庭矛盾,还想去致敬(模仿)其他经典电影,并使用碎片化、隐喻人为抬高理解门槛,各种冲突堆砌,没有描点,缺乏生活逻辑,难以让观众产生共情。
《海蒂》主打一个纯真,《放牛班》主打一个温情。把一个核心主题做到极致,远比东拼西凑、什么都想沾边却个个模糊来得更有力量。
当然也有觉得《狂野时代》拍得好的,我不否认他们真的富有艺术细胞,能get到导演表达的艺术,但其中也不乏有“皇帝的新衣”之类,以彰显自己很“高雅”。
/ 这张海报还可以 /
来源:小亮仔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