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是在一个人不再做梦的时代,有个“怪物”以生命为代价做的六场梦。
Buff叠满的《狂野时代》终于上映了!
毕赣时隔7年的第三部长片;
新晋金鸡影帝易烊千玺主演;
戛纳电影节唯一入围并拿下特别奖的华语片;
影片预售轻松破亿,打破了文艺片不卖座的魔咒。
和三句话能概括的剧情片不同,看过宣传片的观众都有个共同的疑问:
这部电影到底在讲啥?
简单来说:
就是在一个人不再做梦的时代,有个“怪物”以生命为代价做的六场梦。
影片以“迷魂者”为主体,用快穿的表现形式展现了电影发展的不同阶段。
从默片时代到黑色电影时代;
从东亚宗教电影到世纪末情怀;
用“梦”的想象力去勾画电影的艺术性,极具先锋性和表演张力。
用声音、图像、布景的交织变化,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宇宙。
毕赣似乎一直对“梦”情有独钟。
十五六岁时,他开始写诗。
词句的排列、意境的交融,虚实结合间,他的想象力得以发挥。
后来他开始通过镜头“做梦”。
他说:写作和拍电影不太一样。
作家要写自己心里的东西,导演可以拍别人心里的东西。
首部电影《路边野餐》,他用42分钟的长镜头模拟梦境的眩晕感。
这种时空折叠的表现手法,让投资仅200多万的《路边野餐》斩获多项国际大奖。
电影界称他为导演新星、艺术天才。
但他却在采访中表示:
总有人说我的电影隐喻什么,其实我成长的环境就那样。
当现实生活蒙上记忆的滤镜,就成了意象。
比如他的电影里经常出现的闪烁场景。
小时候他住在澡堂边的房子里,电路潮化。
有时夜里听见父母争吵,他醒过来就看见闪烁的电灯。
那种扑朔迷离的过往感受变成了镜头中的光影,电影就有了情感和记忆。
有人形容毕赣一边念诗一边卖票。
好奇为什么他拍文艺片就能赚钱?
《狂野时代》或许能给我们一个答案。
这部电影虽然形式新颖、表现手法大胆,但它的亮点并不是对电影史、人类发展的宏大思考,而是对人本身的关怀。
它关心人的梦境、好奇心和想象力。
用生命的代价去做梦,不仅狂野,而且偏执。
但电影恰好需要这种情绪。
重要的是,电影里没有那些故弄玄虚的东西。
有的只是最贴近普通人的情感和记忆。
宁可粗糙,绝不矫揉造作。
诗意也可以是具象的、贴近人本身的。
来源:局外人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