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名居民“玩”起“微电影”

快播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24 10:43 1

摘要:“大家看,这就是造粒塔,是咱们厂子里的一个关键设备……”伴随着“工人”的介绍,镜头也随着她的指尖由下至上,最后定格在高大的造粒塔上。

“大家看,这就是造粒塔,是咱们厂子里的一个关键设备……”伴随着“工人”的介绍,镜头也随着她的指尖由下至上,最后定格在高大的造粒塔上。

“原来这就是造粒塔。”“好高啊!”几名前来参观的“同学”仰着头仔细看,不禁发出了阵阵感叹……

这是“微电影”《到工厂去》中的片段。这部片子由新华区志强路社区公益摄影班拍摄制作,从编剧到导演,再到演员,都由公益摄影班的老师和居民担任,拍摄地就选在沧州大化工业遗存文化区。

3年来,200多名居民在这个公益摄影班里学会了摄影技巧,还拍出了20余部接地气的“微电影”。他们用手机镜头记录生活点滴,打卡沧州美景,在光影里收获了别样的乐趣。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2LDBJkjPk

摄影课玩出新花样

每班一部“微电影”

“摄影中讲究光与影的配合,光线是摄影的根本……”11月18日早晨8点,新华区志强路社区活动中心二楼的活动室里响起了讲课的声音。72岁的董新宪拿着自己编写的“课本”,为居民们讲解手机摄影常识。

这是志强路社区开办的公益摄影班。当天,该班正进行第二讲“光”的学习。72岁的董新宪中气十足,站在显示屏前为大家讲解、演示“光”在摄影中的运用。10多位居民坐在讲台下,有的用笔在本子上认真记录,有的拿出手机将显示屏上的展示照片拍下来学习。

3年前,为了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志强路社区开办了一个公益摄影学习班,免费教居民学摄影。从那时起,居民董新宪就成了那里的公益老师。

董新宪退休前在市构件厂工作,从年轻时就喜欢摄影,后来还自学了视频制作。为了讲好摄影课,让大家更好地参与到摄影实践中来,董新宪费了不少心思。

“光听不练不行,得找个有意思的实践方式。”董新宪想。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进行摄影实践,提升大家的参与感,董新宪对课程进行了创新,为每一期的摄影班组织策划“微电影”拍摄活动。这样一来,居民在外出拍摄时不仅能过一把“戏瘾”,还能在拍摄的过程中学到摄影知识。

从此,摄影班形成了“每班一部微电影”的传统。这样的摄影课受到不少居民欢迎,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

3年多来,摄影班开办了20多期,这样的“微电影”也拍了20多部。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2LDDQndmf

剧本源自生活

居民本色出演

拍摄“微电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得有剧本。为此,董新宪在指导摄影的同时,还担任了编剧的工作。

董新宪编写的剧本,都是老年人当下生活的真实写照。

倡导勤俭节约的《粒粒皆辛苦》,取材于社区里的“光盘行动”;回忆青春岁月的《童年的回忆》,是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聊出来的故事;不久前拍摄的《寻》,讲述的是几位老人想学摄影却找不到门路,最终在社区公益摄影班里圆梦的故事……

《寻》的作者刘国胜,是摄影班的一名学员。喜爱写作的他将摄影班一些居民的真实经历写成一部短篇小说,并被董新宪改编成了剧本。

在《寻》里,几位“居民”想学摄影,最后打听到社区有个公益摄影班,一起在那里学会了手机摄影,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剧本接地气,演员们更是本色出演。到摄影班学习的居民,有退休工人、教师,还有家庭主妇,尽管没有演出经验,但仍努力将角色演绎得生动自然。

拍摄《荷塘边的笑声》时,学员们在市区人民公园取景,扮演在公园休闲娱乐的老人。

有的学员原本喜欢朗诵,就在现场朗诵起了赞美家乡的诗歌。有的学员在荷塘边拿起手机拍照,互相指导着摆造型,完全不用刻意表演,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再现。

“拍摄的时候,感觉不是在表演,而是在和老朋友们一起玩,特别开心。”居民李女士说。拍摄过程中,大家时不时会因为忘词、紧张而中断,但总能在欢乐的氛围中完成拍摄。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进入角色,董新宪会提前给演员发剧本,一遍遍讲戏。“不用刻意模仿专业演员,就按照大家平时的样子来就行,自然一些。”董新宪说,他们的“微电影”时长都比较短,有的两分多钟,有的不到5分钟,台词简单直白,都是老百姓说的家常话。

没有专业的服装和道具,大家就自己想办法。拍《到工厂去》,居民想办法找来了工作服、安全帽。

除了参加演出的居民,摄影班里的其他学员也在现场帮忙,并用手机围着演员进行拍摄练习。

虽然条件有限,但大家在忙碌中兴致高昂,乐此不疲。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2LDFVQiZv

“打卡”沧州美景

定格当下幸福生活

摄影班每周都有课。董新宪根据居民的学习进度分出了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等大家掌握了一些摄影技巧后,董新宪便开始组织他们外出拍摄风光片或“微电影”。

摄影班的镜头中记录下了许多沧州美景,也记录下当前的幸福生活。公园的荷塘、园博园的花海、南川老街的人来人往……都被他们一一拍摄下来。

拍摄《运河十八弯》时,学员们来到王希鲁水闸、佟家花园、清风楼等地,通过不同角度捕捉美景。热爱写作的居民杜忠芳为影片撰写了诗歌,班里的朗诵爱好者配上了深情的朗诵,再加上学员们拍摄的唯美画面,一部充满沧州韵味的风光片就此诞生。

“我跟着摄影班学摄影两年多了,拍的照片还在《沧州晚报》上刊登过。通过拍摄,我们捕捉到许多沧州的美,每次打卡都有新发现。”杜忠芳说。

董新宪说,组织大家外出拍摄,一方面是让大家练习摄影技巧,另一方面也是想让老人们多走走、多看看,感受沧州的发展变化。

“这些年,沧州变得越来越美,大运河两岸美景越来越多。我们用镜头记录下来,也是对当下幸福生活的一种留念。”董新宪说。

200多名“毕业生”

变身“摄影达人”

摄影班开班后,除了每年寒假和暑假的3个月,每周都有学习、实践的相关课程。董新宪坚持义务教学,拿出多年来学习摄影的各种书籍和资料进行整理,将摄影常识、手机摄影、视频制作和话语等知识点分门别类,从易到难编成了一本独属于他的教材。此外,他还动手制作教具,制作立体的球、圆锥、方块等石膏模型,方便居民体验光与影的变化,进行拍摄实践。他的课程不仅吸引了本社区的居民,还吸引了很多其他社区的居民参加。

3年来,已有200余名居民从志强路社区公益摄影班“毕业”。不少学摄影的老人从智能手机“小白”变成“达人”,还学会了视频剪辑。有些居民参加完一期课程后,还继续参加接下来新一期的课程。

大家一路学习,一路游览,一路拍摄,不仅丰富了业余生活,还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

来源:沧州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