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好莱坞偏见!非裔早期电影硬核抗争,百年遗产照亮银幕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24 09:43 1

摘要:2016年奇诺经典推出的《非裔美国电影的先驱》系列在标准频道上线,34部影片、片段和素材一下子把人们拉回了二十世纪上半叶。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2HCVulf8k

|围炉

编辑 |小夜

2016年奇诺经典推出的《非裔美国电影的先驱》系列在标准频道上线,34部影片、片段和素材一下子把人们拉回了二十世纪上半叶。

这个由学者专门策划的系列,让那些为被隔离黑人观众制作的“种族电影”,终于走出了档案馆,被更多人看见。

美国电影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里,非裔美国人从来没缺席过。

但他们的参与之路走得格外艰难,处处都是阻挠和限制。

好莱坞的镜头里,黑人要么是砍柴工、挑水工,要么是说着奇怪方言的滑稽角色,刻板印象根深蒂固。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2HCYkjyEY

1915年《一个国家的诞生》更是把三K党塑造成英雄,把黑人描绘得邪恶不堪,这种明目张胆的种族主义表达,彻底刺痛了非裔群体。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种族电影应运而生。

这些电影大多由全黑人演员出演,很多还出自黑人导演之手。

《纽约世纪报》的艺术评论家莱斯特・沃尔顿早就呼吁,要“把我们的男男女女描绘成他们真正的样子”。

种族电影做到了这一点,它们不再把黑人当道具或笑料,而是让黑人生活成为故事的核心。

这在当时绝对是石破天惊的突破,相当于非裔群体拿起电影这个工具,为自己的形象正名。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2HCa8x3IL

提到种族电影,绕不开导演奥斯卡・米绍。

本来想只谈他的艺术创新,但后来发现背后全是实打实的抗争。

他现存最早的作品《藩篱之内》,居然用了倒叙和交叉剪辑的手法。

要知道,这些技术当时被《一个国家的诞生》的导演大卫・格里菲斯当成“看家本领”,而米绍偏偏用这些技术,直接驳斥了格里菲斯的种族主义主张。

米绍在电影里描绘了白人暴民滥用私刑的野蛮行径,这和《一个国家的诞生》里美化三K党的情节形成鲜明对比。

如此看来,米绍不是单纯跟风用新技术,而是看透了技术本身没有立场,关键看谁来用、用来做什么。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2HCcCffOD

他用格里菲斯的“语言”反驳格里菲斯的偏见,这招真的很高明。

种族电影的类型远比想象中丰富,不只是严肃的剧情片,还有喜剧、犯罪惊悚片,甚至实验电影。

1926年的《酒吧十夜》、1929年的《耻辱的伤疤》是正经剧情片,1918年的《狂野流浪汉》、1931年的《热辣饼干》能让人笑出声,1932年的《来自芝加哥的女人》则充满悬疑感。

最特别的是1928年的《晚上十一点》,梦境和闪回的运用,让它在种族电影里独树一帜。

这些电影的制作条件大多很简陋,预算有限是常态。

无奈之下,制片人只能实景拍摄,专业演员和非专业演员混着用。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2HCe4Zg4K

但没想到,这些限制反而成了特色。

影片里记录下的真实街道、商店、去教堂的人群,成了研究二十世纪上半叶非裔社区文化的珍贵资料。

左拉・霍斯顿拍摄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影像也被纳入系列,她在阿拉巴马州、佛罗里达州捕捉的画面,让电影直接和它所代表的人群对话。

跨种族合作也是种族电影的一大特点,很多制作公司是跨种族经营,并非完全由非裔掌控。

白人导演理查德・E・诺曼执导的《飞行高手》,就以非裔女飞行员贝西・科尔曼为原型,讲述了全黑人世界的故事。

一开始我还担心白人导演会把握不好尺度,但看完影片才发现,只要带着尊重,不同种族的创作者完全能共同完成真诚的表达。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2HCjYc57y

贝西・科尔曼作为美国首位黑人女飞行员的励志事迹,通过电影被更多人熟知,这种传播效果本身就很有意义。

种族电影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内部争议一直存在。

米绍的《灵与肉》就因为塑造了一个假牧师的角色,遭到非裔媒体的严厉批评。

他们觉得,白人已经把黑人的刻板印象搞得够糟了,为什么还要自己呈现负面形象。

米绍的回应很实在,他受布克・华盛顿影响,认为种族进步的关键是现实主义,不是虚假的田园牧歌。

“认识到我们的真实情况,才能激励我们自我进步”,这句话放在今天依然有道理。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2HCnKppY9

但站在当时的背景下,非裔精英的担忧也能理解,毕竟每一次自主表达都承载着整个族群的期待。

这种艺术表达与种族责任的拉锯,成了种族电影身上挥之不去的印记。

喜剧类种族电影的争议更大,《杂技骑士双人组》《狂野流浪汉》等作品,因为滑稽的描述激怒了《芝加哥卫报》,报社直接呼吁读者“要么要干净的种族影片,要么什么都不要”。

甚至连非裔商人卢瑟・J・波拉德掌舵的Ebony影业制作的喜剧,也遭到了尖锐批判。

本来想简单评判这些争议的对与错,但后来发现根本没那么简单。

这些喜剧里的表演,既有对民俗文化的庆祝,也可能暗含讽刺。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2HCpxh1on

演员的反应、所选的歌曲,都充满了矛盾。

这些矛盾恰恰反映了当时非裔群体在自我表达上的艰难探索,他们既要打破白人的刻板印象,又要在内部达成共识,这种平衡实在太难把握。

影片的大量流失是种族电影最大的遗憾,林肯电影公司的《生来就有的权利》仅存四分钟片段,理查德・E・诺曼的《再生》因为硝酸盐胶片分解几乎损毁。

更让人痛心的是,1910年代早期非裔导演拍摄的电影,居然无一幸存。

默片时代影片的存活率本身就低,而种族电影因为制作成本低、保存条件差,存活率更是低得惊人。

这些流失的影片,不仅是艺术瑰宝的损失,更是历史记忆的断裂。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2HCsDJs3c

很多珍贵的创作实验、生活场景,就这样永远消失了,我们对种族电影的理解也因此存在缺口。

但种族电影的遗产一直延续至今,茱莉・黛许的《大地的女儿》就和早期种族电影有着直接的文化联系,当代的《月光男孩》《黑豹》等作品,也延续了“自主表达”的核心诉求。

《非裔美国电影的先驱》系列的上线,让更多人了解到这段尘封的历史,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毫无疑问,非裔美国早期种族电影是一段充满抗争与创新的历史。

它们用镜头打破偏见,用真实勾勒生活,虽然有争议、有遗憾,但那种追求平等与尊重的精神,至今仍有强大的力量。

这些影片告诉我们,影像不仅能记录历史,更能改变历史。

随着数字修复技术的发展,希望能有更多遗失的种族电影被重新发现,让这段伟大的银幕抗争史,被更多人铭记。

来源:品茗阅法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