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总共有三部电影在三大电影节亮相,并且获得荣誉,将式微的华语电影,重新带回了世界的视野。
今年总共有三部电影在三大电影节亮相,并且获得荣誉,将式微的华语电影,重新带回了世界的视野。
而其中备受瞩目的,莫过于《狂野时代》。
导演毕赣,是最近以来中国艺术电影领域唯一冉冉上升的新星。并且《狂野时代》又号称是献给电影的情书,噱头拉满;
再加上阵容里的易烊千玺,《狂野时代》成为今年华语影迷讨论和热度最高的电影并不意外。
但《狂野时代》的路,走得却没有想象中坦荡。
戛纳播放之后,缺乏压倒性的优秀评价;入围釜山电影节,但颗粒无收;虽然不少海内外影评人在推荐,但口碑两极化的趋势已经呈现。
公映前,凭借易烊千玺的号召力,电影收获了过亿的预售票房,但公映第二天,票房已经下滑,豆瓣6.5分,有人指责电影毫无意义,有人指责晦涩催眠…
那么究竟是“艺术大过天”,还是毕赣的艺术探索翻车了呢?
01
狂野的电影
《狂野时代》,的确是一路走来都很“狂野”的作品。
一方面从《地球最后的夜晚》的营销闹剧之后,被寄予厚望的毕赣消失了很久;
另一方面,电影从立项到公映一年多来,开机、拍摄、杀青、到最后一刻补录戛纳主竞赛,就充满了种种噱头新闻。
而在电影制作期间,主演易烊千玺、李庚希都拿到了金鸡奖的最佳男女主角,舒淇也转型成为釜山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再加上赵又廷、黄觉、曾美慧孜、闫楠等等演员的加盟;
可以说,《狂野时代》是毕赣制作层面的全方位升级。
毕赣对于电影的企图和野心,也非常明显。
五个桥段,从表现手法、视觉风格、时代背景、角色状态就分裂成五种完全不同的形式。
通过“眼耳舌鼻身”的概念,串联起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五感,传递着时代的起伏,以及电影的变化。
其实《狂野时代》的故事算得上简单,并不难以理解。
人类寻找到了永生的秘密,就是不再做梦。
而易烊千玺饰演的怪物“迷魂者”,偏偏想要做梦;舒淇饰演的“大她者”,前往捉拿。
通过“迷魂者“的背部,“大她者”进入梦境,等到160分钟过去,走过鸦片馆、车站、寺庙、街道、江边,而跨越的历史,却是百年。
梦境与时间的穿梭,让我们想起华语电影的经典《一一》:
“电影发明之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至少延长了三倍。”
电影与梦境,时间与空间,记忆与幻想,是艺术电影常常聚焦的主题。所谓的怪物“迷魂者”就可以理解成“迷影人”,没有什么特别复杂或者非常超前的内容。
《狂野时代》晦涩的部分,则在于毕赣使用了太多迷影层面的元素。
比如表现主义的默片形式,诗意化的台词,动荡的时代背景,以及电影类型的融合。
尤其是因为要强调五感的设定,使电影整体产生出迷魂的效果。
观众在毕赣搭建的视觉迷宫中游走,但又因为电影的表现形式受限,除了视觉、听觉之外,味觉、嗅觉、触觉难以和电影做出恰当的融合。
观众就被困在了表达的“陷阱”里,成为了无法离开电影院的蜡烛。
当然如果在感官层面就能够与毕赣的思考同步,那么的确会得到更别致、更独特的视听体验。
但比起导演,更令人惊喜的是易烊千玺。
02
狂野的易烊千玺
《狂野时代》第一个全长预告推出的时候,很多人就被画面中的怪物吓到,他仿佛从《完美物质》片场穿越而来的恐怖形象,基本不会直接把他和易烊千玺联系起来。
对于易烊千玺也好,对于易烊千玺的粉丝也好,《狂野时代》,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整部电影的内容,完全由易烊千玺的角色串联起来。他需要在五个不同的桥段中,呈现不同的角色形象,不同的风格气质,适应不同的类型与拍摄手法。
这五个角色除了开篇的怪物“迷魂者”有特效化妆的辅助外,其他都没通过造型对易烊千玺的五官面貌做多么丰富的变化。
就说明易烊千玺完全需要依赖自己对表情、肢体的细节控制,来把握角色之间的差异和调整。
而毕赣自己的拍摄风格,也常常不愿意给演员正脸,演员缺乏塑造高光时刻的空间,这就给易烊千玺的表演提了更艰难的要求。
但从最近几年易烊千玺的成绩中,我们也能够看到他有承担起《狂野时代》的可能性。
在偏喜剧风格的《满江红》中,进行严肃化的差异表演;在现实主义题材的《少年的你》中,靠近社会底层进行自然化表演;在边缘群体题材的《小小的我》中,进行生理性的肢体化表演。
无论是否有观众批评,易烊千玺是为了冲奖去接演这类角色,但不可否认的是,易烊千玺的确在不断丰富着自己的表演类型和边界。
虽然作为年轻演员,易烊千玺依旧还存着不成熟的地方,但在同年龄段的演员中,我们还没有见到其他具备相同表演能力、又具备明星潜质的人。
演员必须要具备着丰富的素质,是能够完成《狂野时代》的基础。
所以,即便《狂野时代》的风格和节奏是晦涩的,甚至是煎熬的,但是易烊千玺在电影中的魅力我们必须承认。
观众能够在电影中欣赏到各种各样的易烊千玺,不同性格、面貌、隐忍、爆发。
尤其是第五部分,以毕赣的拿手好戏长镜头展开,演员需要在大桥、街道、酒吧、码头、船舱中穿梭,时间限制在夜晚到凌晨,动作戏、感情戏必须配合,肢体与情绪必须到位。
而这一切都是接连不断的,全程都需要演员和镜头配合得丝滑融洽。
无论呈现得是好是坏,但能够及格地完成对于演员来讲已经不得了。
或许《狂野时代》并不是为了易烊千玺的表演而准备的,但通过《狂野时代》我们能够看到易烊千玺表演层面的未来。
03
狂野的毕赣
相比主演易烊千玺,《狂野时代》真正的灵魂人物毕赣好像更值得担忧一点。
通过《路边野餐》,毕赣横空出世,凭借粗粝的画面、诗意的台词、大量象征符号,呈现了曼妙的超现实主义之感。
瞬间被海内外媒体追捧,一路冉冉升起。甚至有人评价,之后的毕赣可以与塔可夫斯基比肩。
凯里,甚至因为毕赣与《路边野餐》成为艺术圣地。
然而仅仅是第二部作品,毕赣就遇上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因为《路边野餐》在艺术界的赞许,《地球最后的夜晚》邀请到了汤唯、张艾嘉、李鸿其、黄觉等等明星,拍摄的投资,也直接翻倍。
但过程中,却有了巨大的灾难,电影杀青之后,因为无法完成剪辑竟然作废,不得已补拍了超长的长镜头,来填补素材空白。
为了平衡增加的超支预算,发行方采用“最后一吻”的策略进行诈骗式营销。
最终《地球最后的夜晚》在公映第二日票房断崖下跌,留下著名的口碑与营销翻车事件之后匆匆退潮。
虽然《地球最后的夜晚》依旧能够凭借艺术追求,留下了一些认可,但对于奔着“大师相”而生的导演,明显还远远不够。
《狂野时代》中,毕赣开始祭奠和怀念电影。作为不久前还称之为“新星”的导演,开始对电影史与时代进行总结性发言,实在,有些困惑。
电影的桥段,其实都是符号化的填充。如果熟悉电影的朋友,甚至可以从中收获解谜的乐趣。但,如果是不了解电影的人在看呢?
毕赣的大量致敬和沿袭,是从他第一部电影中就存在的问题。但创新,应该具备着更重要的意义。
《狂野时代》的结尾,百年如弹指般匆匆而逝,电影院、座椅、观众化为蜡烛慢慢消散,仿佛是在为银幕与胶片祭奠。
然而睁开眼睛看看当下,还有很多人为电影、为电影院的生存挣扎,还有很多的观众,期待着真正优秀电影的呈现。
我们不得不感慨,或许,《狂野时代》是毕赣在总结自己喜欢的电影,总结自己的电影梦;
充满野心的背后,总结出的还是属于过去、属于大师们的东西。
可属于毕赣的,属于未来的,属于电影的,依旧是模模糊糊。
过去注定会消散,但如果不会把握当下,不会放眼未来,就只会停留在过去逐渐虚无。
希望毕赣能够真正走出凯里,走出过去,迈入属于自己的表达,呈现属于自己的观念。
电影,在未来等着我们。
来源:局外人看电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