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60分钟文艺片预售5天飙到1亿,影院经理连夜加场仍被20岁女生抢空,这阵仗上一次出现还是十年前。
160分钟文艺片预售5天飙到1亿,影院经理连夜加场仍被20岁女生抢空,这阵仗上一次出现还是十年前。
凌晨一点,南京新街口影城售票页面刷新一次就少一排座位,后台数据跳得比春节档还猛。
35%的排片占比把同档期商业片直接挤到30%以下,经理在群里发语音:没见过文艺片这么抢手的,再不放拷贝观众要拆门了。
谁也没想到,毕赣这次把诗性长镜头塞进科幻外壳,居然被00后集体买单。
猫眼想看画像里,20到24岁女性占八成,她们中的大多数没看过《路边野餐》,却愿意花八十块买一张午夜场,只为在黑暗中闻一口官方发的气味卡片。
卡片是潮湿的苔藓味,对应电影里某段水下长镜头,闻到的人自动在朋友圈发九宫格,配文只有两个字:上头。
玩法比片子本身先出圈。
五感盲盒里除了味道,还有一块粗糙的水泥片,摸上去像未完工的楼板,对应男主坠落时的触感。
官方没说这是周边,只称入场仪式,年轻人吃的就是这份猜谜的爽感。
有人把盲盒挂闲鱼,标价199,底下留言清一色:姐妹让给我,明天要二刷。
预售破亿的海报刚出,业内群先炸锅。
文艺片发行老炮算了一笔账:按35%排片,首日得卖3万才能回本,现在场均人次飙到120,等于提前锁定盈利。
他们最怕的不是观众看不懂,而是看得太懂,豆瓣一开分低于7,第二天排片直接腰斩。
这片子把风险前置,用流量+噱头先把座位填满,口碑反而成了附加题。
易烊千玺的名字出现在出品方第三顺位,粉丝把这张海报拆成八宫格,用红笔圈出他0.3秒的侧脸镜头,配文:全程无台词,眼神杀我。
流量+作者导演的组合,过去被嘲水土不服,这次却像提前算好剂量,药效刚好。
毕赣在戛纳说,自己没改剧本,只加了三个特写,把情绪锚点留给那双眼睛。
结果粉丝看哭了,路人看困了,双方各取所需,票房照涨。
真正刺激院线的是上座率曲线。
通常文艺片首日冲一波,第二天掉三成,这片子却逆跌,周六比周五还多卖12%。
秘密在时长,160分钟砍掉一天内的排片场次,却延长观众停留时间,爆米花可乐顺带多卖一轮。
商场影院把结尾字幕后的黑屏时间拿来放品牌广告,一条十五秒报价十万,照样排队。
有人担心看不懂,影院干脆推出中场休息五分钟,灯亮那一刻没人退场,都在刷手机搜解析。
抖音上提前放出三分钟的幕后,毕赣讲怎么用3D打印做月亮,点赞破百万,评论区最高赞是:看不懂也值,至少学会了拍月亮。
知识付费的套路被电影玩明白了,观众离场时带走的是社交货币,不是剧情。
真正该紧张的是中小成本商业片。
过去它们靠类型安全稳拿15%排片,现在被文艺片横插一刀,档期成了修罗场。
发行公司连夜开会,把原本下周上的爱情片提档,怕再晚连汤都喝不到。
观众胃口被撑大,以后不带点新鲜玩意,光靠工业糖精很难过关。
预售一亿只是门票,真正的考试是第二周。
豆瓣开分7.4,比《路边野餐》高0.2,却低于粉丝预期,超话里有人号召去刷五星,被大粉制止:别给哥哥招黑。
这种自律反而让片方松口气,至少不会重演去年某流量电影口碑反噬的惨案。
评分稳住,排片就能稳住,文艺片第一次有了和商业片正面刚的底气。
更深的变化在观众结构。
过去艺术片观众平均年龄31岁,一线城市本科以上男性为主,这次被00后女生冲成新主流。
她们把看电影变成打卡,看完先不看解析,先拍一张票根+盲盒,定位影院,配文:今天也是为文艺流泪的打工人。
情绪价值被量化成点赞数,片方后台监测到,带定位的帖子转化率最高,直接决定次日排片占比。
毕赣在采访里提到,自己没想到会破亿,原本计划拍完后去山里躲清静,现在被票房拽回来跑路演。
他被问到怕不怕被骂,回答很直接:电影进了市场,就是商品,商品就得接受检验。
这句话被营销团队剪成十五秒短视频,投放成本不到五万,播放破亿,评论区齐刷:导演清醒。
真正值得扒的是成本。
官方没公布具体数字,业内估算制作+宣发一共八千万,预售一亿已回本,后面全是利润。
这意味着,文艺片第一次在中国内地市场实现零风险开局,过去靠海外版权和补贴回血的日子成了历史。
投资商连夜给毕赣递新剧本,条件是继续用易烊千玺,被导演拒了:下一部想拍纯素人,不想被数据绑架。
观众被教育两年后,终于学会为新鲜感买单。
以前怕睡着,现在怕错过朋友圈话题;以前看文艺片是装,现在看不懂也能自嘲。
市场被撕开口子,下一部想复制的片方得想清楚:流量只能解决第一天,五感盲盒只能撑一周,真正留住人的,还是导演自己。
来源:勇往直前的露珠qun3T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