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蜷缩着观看一部轻松的悬疑谋杀片,格外让人惬意。这类影片节奏舒缓、充满怀旧气息,在引发案件的冲突事件后,通常暴力场面不多,堪称缓解现代生活压力的完美解药。
蜷缩着观看一部轻松的悬疑谋杀片,格外让人惬意。这类影片节奏舒缓、充满怀旧气息,在引发案件的冲突事件后,通常暴力场面不多,堪称缓解现代生活压力的完美解药。
当然,片中可能会有人遇害,但你始终知道,坏人(几乎)总会得到应有的惩罚,在影片独立的世界观里,当片尾字幕滚动时,秩序一定会得以恢复。
难怪在疫情期间,这类影片的热度再度攀升,许多人从《女作家与谋杀案》《神探可伦坡》等作品中寻求慰藉。这些老剧如此令人放松,就连它们的现代同类作品,如《扑克脸》,也很有助眠下饭的功效。
尽管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时,“舒适推理”(cozy mystery)这一术语尚未出现,但如今她被公认为该类型的开创者。1920年,她在首部小说《斯泰尔斯庄园奇案》中塑造了赫尔克里・波洛这一角色。
此后,她又出版了65部小说、14篇短篇小说以及多部舞台剧,其中《捕鼠器》更是创下了演出场次的纪录。1930年,她在《寓所谜案》中推出了第二个广受欢迎的侦探角色——马普尔小姐。其作品的超高人气,让她成为了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小说家。
尽管存在诸多变体,但经典的克里斯蒂式悬疑故事往往有着固定内核:一场精心策划的犯罪,发生在富人圈层中,每个人物都既有作案动机,又有不在场证明。
观看这类影片的一大乐趣,就是在侦探将所有线索串联起来、揭开最终真相之前,自己尝试拼凑线索、破解案件。阿加莎的故事非常适合银幕改编,在全球范围内已有众多电影版本。本文将带大家一览迄今为止最优秀的10部阿加莎・克里斯蒂改编电影。
威尼斯无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之一,但造访这座城市总带着一丝伤感——到下个世纪之交,这座“正在下沉的城市”很可能会被海水淹没。
这样的特质使其成为了极具感染力的电影背景,许多以威尼斯为取景地的优秀影片都带着恰到好处的悲情氛围,比如《魂断威尼斯》与《威尼斯疑魂》。
肯尼思・布拉纳在基调沉郁的《威尼斯惊魂夜》中延续了这一风格,将原著《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的核心剧情移植到这座风景如画的潟湖之城,并加入了超自然元素。
这是肯尼思·布拉纳执导的第三部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改编作品,故事中这位比利时侦探心情沉郁,二战后,他隐居在威尼斯,过着半退休的生活。但无论波洛先生走到哪里,谜案总如影随形:一座据称闹鬼的宫殿,以及一位被怀疑是骗子的灵媒,很快勾起了他的好奇心。
英国导演布拉纳镜头下的波洛系列电影,基调显然比彼得・乌斯蒂诺夫时代更为阴暗;而《威尼斯惊魂夜》因融入了惊悚元素,更是透着十足的诡异感。
遗憾的是,尽管“鬼魂设定”让影片跳出了克里斯蒂一贯的叙事框架,显得颇具新意,但剧情始终未能进入高潮。
此次的演员阵容也相对低调,蒂娜・菲饰演一位爱吹牛的犯罪小说家,杨紫琼则扮演神秘莫测的通灵师。
不过,影片的表演细腻入微,画面也极具美感,剧情未能与相之匹配,着实令人惋惜。
布拉纳的御用摄影师哈里斯・杰姆巴鲁克斯充分利用了取景地的优势,以华丽的镜头语言捕捉到了秋日威尼斯的忧郁氛围,让人不禁想走进画面四处逛逛,看看在拖沓的悬疑主线之外,是否还藏着更有趣的细节。
《奔马酒店谋杀案》是玛格丽特・拉瑟福德主演的四部马普尔小姐电影中的第二部。影片的悬疑情节虽不如前作那般引人入胜,但仍带来了一场轻松愉快的冒险,所有参演者都已完全融入角色节奏。
乔治・波洛克重返导演岗位,延续了轻快的叙事风格;作曲家罗恩・古德温创作的主题曲也再次奠定了影片欢快的基调。
故事开门见山:马普尔小姐亲眼目睹了一场谋杀,此次的受害者是一位富有的隐居者,她怀疑此人是被一只猫故意吓死的。死者那些令人厌恶的亲属都能从其死亡中获益,因此均被列为嫌疑人。
和蔼的克雷多克探长(查尔斯・廷韦尔饰)照例不把马普尔小姐的推测当回事,于是,马普尔小姐像超级英雄一样扬起斗篷,与同样痴迷于悬疑案件的斯特林格先生(斯特林格・戴维斯饰,拉瑟福德现实生活中的丈夫)一同展开调查。
该片改编自波洛探案系列小说《葬礼之后》,整体节奏轻快宜人。影片的一大亮点是大幅增加了斯特林格先生的戏份——这个角色是应拉瑟福德的要求为电影原创的。
作为马普尔小姐的同伴、研究员、助手兼捧哏者,性格内敛的斯特林格先生与拉瑟福德饰演的行动派侦探形成了鲜明又讨喜的对比。
拉瑟福德与戴维斯于1930年相恋,15年后结为夫妻,两人相互扶持,直至1972年(拉瑟福德)与1973年(戴维斯)相继离世。他们之间自然流露的温情与爱意,是这一系列电影中令人愉悦的高光时刻。
《长夜》是阿加莎・克里斯蒂最受好评的小说之一,也是她个人最喜爱的作品。这部小说还大胆突破了她一贯的风格,以一位年轻工人阶级司机的视角展开叙述,他渴望建造梦想中的房子,与理想伴侣共度余生。
这种心理描写手法使西德尼·吉利亚特的电影改编版更具希区柯克式惊悚片的韵味。影片中处处可见达芙妮・杜穆里埃作品(悬疑大师希区柯克曾将她的三部作品改编成电影)所带来的《迷魂记》式韵味,而伯纳德・赫尔曼的配乐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关联。
影片以一个令人不安的画面开篇,全程弥漫着诡异的哥特式氛围。海维尔・贝内特饰演躁动不安的主角兼叙述者迈克尔,他的表演总能让观众对这个角色保持一丝警惕。
这是贝内特继《魔鬼天使》后,再次与海莉・米尔斯合作。米尔斯在片中饰演美国女继承人苏珊,她的财富能帮迈克尔实现梦想。在这对情侣搬进未来主义风格的新家后,布里特・艾克拉诺饰演的麻烦闺蜜苏珊登场。
这座现代主义建筑丑陋刺眼,让人不禁联想到007电影中反派的巢穴。说到007,影片的大部分配角都由英国知名性格演员担任,其中就包括因饰演钱班霓小姐 而闻名的洛伊丝・马克斯韦尔。
与波洛和马普尔小姐系列那种可预测的叙事节奏不同,《无尽长夜》全程让观众处于一种有趣的不确定感中:故事里布满了干扰线索,而预期中的谋杀情节则一直推迟到第三幕才出现。
影片中段节奏略显拖沓,经过漫长而奇特的铺垫后,最终的反转也有些平淡;但对于喜欢慢热型悬疑片的观众来说,它仍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佳作。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CGI本不该出现在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改编的电影中。尽管我们能理解肯尼思・布拉纳为何在他这部态度认真却缺乏新意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中,选择用数字特效呈现雪崩场景。
在超级英雄电影与动作大片当道的时代,他显然是想让自己首次兼任导演与新版波洛的这部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影片中还加入了一段追车戏,但这些偏向动作的支线情节,稀释了西德尼・吕美特版中那种密室密闭感带来的戏剧张力。
抛开这一点,布拉纳的改编版仍称得上尊重原作,克制住了偏离复杂主线剧情的诱惑。显然,布拉纳对这部小说和波洛这个角色怀有深厚感情。
他塑造的波洛介于阿尔伯特・芬尼与彼得・乌斯蒂诺夫的版本之间,比前者更幽默,比后者更深沉;而他唯一的浮夸设计,便是波洛那夸张到极致的胡子。阿加莎女士若泉下有知,想必会对此感到欣慰,因为她当年对芬尼版波洛唯一的批评,就是其胡子不够气派。
布拉纳显然预料到自己的作品会被拿来与吕美特版比较,因此集结了一套相当亮眼的演员阵容:米歇尔・菲佛、朱迪・丹奇、威廉・达福、奥利维娅・科尔曼、佩内洛普・克鲁兹、德里克・雅各比,以及饰演可疑谋杀受害者的约翰尼・德普。
每位演员的表演都可圈可点,但与1974年版中那些传奇演员的演绎相比,仍稍逊一筹。总体而言,这部改编版虽不够惊艳,但仍是一部扎实有趣的作品。
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的银幕改编最早可追溯到有声电影时代初期,1928年的《神秘的奎恩先生》是首部尝试。波洛首次亮相银幕是在1931年的《不在场证明》与《黑咖啡》中,但这三部早期影片如今均被认定为遗失作品。
此后,基于她作品改编的电影陆续涌现,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让现代观众眼前一亮的经典之作,当属勒内・克莱尔执导的《无人生还》。这部氛围感十足的悬疑片,堪称克里斯蒂被改编次数最多小说的电影版本的黄金标准。
小说出版仅六年,法国导演克莱尔便以细腻的手法处理了原著:他集结了一批优秀演员,构建出经典的古宅惊魂场景。八位陌生人受神秘邀请函之邀,齐聚一座偏远孤岛;每位演员都出色诠释了各自角色,直至潜伏的凶手开始逐一灭口。
喜欢80年代邪典佳作《妙探寻凶》的观众会在此找到熟悉的感觉(克里斯蒂的这部小说是原版《妙探寻凶》桌游的灵感来源之一),《背叛者》这类真人秀的粉丝也会有类似体验。《无人生还》是一部能让观众猜到底的欢乐作品,但它更偏向暗黑黑色喜剧,而非纯粹的谋杀悬疑片。
延续克里斯蒂电影中“淡定受害者”的经典传统,片中角色面对致命危机时的淡定令人忍俊不禁——管家死后,他们似乎更关心谁来准备晚餐,而非找出凶手。不过无需过多剧透,影片的结局比克里斯蒂的原著乐观得多,是一部出片尾字幕便抛之脑后的轻松消遣之作。
英国作曲家罗恩・古德温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或许是为《633轰炸大队》《血染雪山堡》等经典战争片创作的激昂配乐;但他为《命案目睹记》谱写的轻快旋律,更贴近其为诺曼・威斯登喜剧《晨鸟》创作的风格。
影片开场旋律便预示着这将是一场愉快的观影体验,随后玛格丽特・拉瑟福德便在她主演的四部马普尔小姐电影中,首次登场亮相。拉瑟福德塑造的马普尔小姐与阿加莎・克里斯蒂原著中的描述有所不同:她更幽默、更有活力,而非作者笔下那种爱管闲事的挑剔老太太。
该片改编自同名小说,乔治・波洛克的改编版对小说做了几处重要改动,从一开始就让马普尔小姐置身于核心事件中。原著中由马普尔的朋友目睹的开篇谋杀案,在电影中改为马普尔小姐本人透过疾驰列车的车窗亲眼所见;随后,她伪装成女佣潜入一座乡村豪宅,亲自调查这起案件。
这些改编让影片更具电影感,也构建出一出英式礼仪喜剧,拉瑟福德饰演的“务实又善良的老姑娘”,与豪宅中古怪的住客们碰撞出无数趣味火花,整体氛围十分讨喜。
尽管拉瑟福德版马普尔小姐深受观众喜爱,克里斯蒂本人却并非其忠实粉丝。但她仍尊重这位资深演员对角色的投入,后来还将小说《破镜谋杀案》题献给拉瑟福德。
有趣的是,片中饰演阴郁女仆基德太太的琼・希克森,后来在BBC经典剧集《马普尔小姐》中担纲主演,事实上早在1946年,克里斯蒂观看了希克森出演的舞台剧《死亡约会》后,便认定她是马普尔小姐的理想人选,希克森的演绎最终实现了作者的心愿。
彼得・乌斯蒂诺夫饰演波洛的时期,某种程度上与罗杰・摩尔主演的007系列电影时代相似,不仅两者的制作周期重合,对原著的处理也都更偏向轻松诙谐。从这个角度看,盖伊・汉弥尔顿执导的《阳光下的罪恶》堪称阿加莎版《太空城》:一部阳光明媚的轻松小品,以戏谑的态度对待核心谋杀案。
但这种戏谑感绝非缺点,反而让影片成为一部十足欢乐的作品。影片用近一个小时的篇幅,在一座僻静的海岛度假酒店中铺陈人物关系,这里汇聚了星光熠熠的演员阵容:詹姆斯・梅森、黛安娜・里格、玛吉・史密斯、罗迪・麦克道尔、西尔维娅・迈尔斯、简・伯金,以及饰演波洛的乌斯蒂诺夫。
导演盖伊・汉弥尔顿让镜头自由捕捉演员们的表现:他们身着华丽服饰,尽情展现夸张的表演风格,同时还互相抛出尖酸刻薄的调侃,整个场景夸张又充满戏剧性。
最终的谋杀受害者身份毫无悬念,但悬疑本身的设计却极为巧妙。你或许能猜到某些元素终将派上用场,但如果能准确推理出凶手的作案手法,那你绝对是比大部分观众都厉害的安乐椅神探。这部影片狡黠、风趣,还透着浓浓的度假氛围,堪称一部完美的消遣嬉闹片。
西德尼・吕美特在70年代中期正处于创作巅峰期,他在拍摄两部伟大的纽约电影(《冲突》与《热天午后》)之间,抽空尝试执导了这部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改编作品。
吕美特此前已改编过田纳西・威廉斯、阿瑟・米勒、尤金・奥尼尔、安东・契诃夫等多位文学大师的作品;此次面对克里斯蒂最著名的悬疑小说,他再次展现出对文学作品的娴熟驾驭能力。
故事发生在世界上最豪华的列车上:一场从伊斯坦布尔开往伦敦的旅程中,商人塞缪尔・雷切特(理查德・威德马克饰)因收到一系列死亡威胁,请求波洛(阿尔伯特・芬尼饰)担任他的保镖。波洛拒绝了这一请求,不久后,雷切特便在自己的卧铺车厢中遇害。
所有头等舱乘客都与受害者有过节,但线索却无法指向唯一明确的嫌疑人,这也造就了克里斯蒂所有作品中最著名的结局。作者大胆的反转颠覆了经典密室悬疑的套路,而吕美特则以同样出色的手法将其呈现在银幕上。
在嫌疑人角色的选角上,吕美特有幸集结了一套堪称梦幻的演员阵容:肖恩・康纳利、劳伦・白考尔、约翰・吉尔古德、瓦妮莎・雷德格雷夫、安东尼・博金斯、马丁・鲍尔萨姆,以及凭借该片斩获奥斯卡奖的英格丽・褒曼。
每位演员都有机会在与芬尼版波洛的对手戏中大放异彩,芬尼塑造的波洛苍白、驼背,说话带着低吼,却有着惊人的洞察力。芬尼也成为唯一一位因饰演这位比利时侦探而获得奥斯卡提名的演员,但他后来拒绝继续出演续集《尼罗河上的惨案》。
除了马普尔小姐与波洛,阿加莎・克里斯蒂还创作过其他经典角色,在比利・怀尔德改编自其热门舞台剧的《控方证人》中,我们见识到了她最出色的角色之一。
查尔斯・劳顿在其唯一执导的作品《猎人之夜》票房失利后,重返银幕饰演威尔弗里德・罗伯茨爵士,这位刚从心脏病中康复的古怪老律师,无法抗拒接手一桩备受瞩目的谋杀案的诱惑。劳顿在片中的表演堪称其银幕生涯的巅峰之作,而其他主演的表现也毫不逊色。
泰隆・鲍华饰演被告,一名因谋杀孤独老妇而受审的男子;玛琳・黛德丽饰演他神秘的妻子,她在法庭上出庭指证丈夫,震惊全场;埃尔莎・兰彻斯特(劳顿现实中的妻子)则饰演罗伯茨爵士身边活泼又强势的护士,以喜剧表演为影片增色不少。
影片的乐趣很大程度上来自演员们迥异的表演风格:劳顿的演绎既有气场又充满笑点,这位莎士比亚戏剧出身的演员,将怀尔德诙谐的剧本台词诠释得淋漓尽致;鲍华的表演带着50年代好莱坞情节剧的韵味;黛德丽则充分利用自身的忧郁气质与标志性的“神秘面容”,塑造出令人难忘的角色。
《控方证人》的节奏一路明快地推向结局,但影片的收尾却略显疲软。如果你看过过去40年任何一部法庭惊悚片,便会觉得最终的反转不仅显得仓促,还极易预判,更甚至其关键情节竟依赖于比《窈窕淑女》中的奥黛丽・赫本和《欢乐满人间》中的迪克・范・戴克更糟糕的伦敦腔。但话说回来,有这样一套演员班底演绎如此出色的剧本,这点小瑕疵实在不值一提。
在阿尔伯特・芬尼仅出演一次波洛(《东方快车谋杀案》)后,制片方为续集选择了完全不同的方向。60年代两度斩获奥斯卡奖的彼得・乌斯蒂诺夫,为这个角色注入了亲切风趣的气质,与芬尼版波洛的阴郁形成鲜明对比。
事实上,约翰・吉勒明执导的《尼罗河上的惨案》在整体基调上找到了完美平衡点:比前作《东方快车谋杀案》更温暖,又不像乌斯蒂诺夫后续出演的波洛“度假之作”《阳光下的罪恶》那般轻浮。
《尼罗河上的惨案》亦是迄今为止画面最美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改编电影。用“华丽考究 一词来形容这部影片再贴切不过:剧组集结了风格多元的演员阵容,登上尼罗河蒸汽游船实地取景,沿途将吉萨金字塔、卡纳克神庙等世界奇观纳入镜头。
影片围绕一对年轻貌美的情侣与一位心怀怨恨的前任展开悬疑故事,剧情编排极为精妙;星光熠熠的演员阵容也都沉浸于角色之中,演绎得不亦乐乎。
船上的演员包括大卫・尼文、安吉拉・兰斯伯瑞、简・伯金、米娅・法罗、杰克・沃登、乔治・肯尼迪,而最出彩的当属贝蒂・戴维斯与玛吉・史密斯,前者饰演乖戾的贵妇,后者则扮演她言辞尖刻的受雇同伴。
影片节奏舒缓得恰到好处,整体品质堪称精良。著名剧作家安东尼・沙弗出色地将这起复杂的谋杀案改编为银幕剧本;传奇摄影师杰克・卡迪夫以开阔的镜头语言为全片奠定大气基调;安东尼・鲍威尔设计的精美时代服饰还斩获了奥斯卡奖;尼诺・罗塔则用华丽的配乐进一步渲染了影片的奢华氛围。
尽管西德尼・吕美特执导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或许更受推崇,但即便已知结局,《尼罗河上的惨案》依旧是一段值得重温的观影旅程。
来源:电影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