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导演毕赣在阐述《狂野时代》的灵感来源时说,在原始人时期,地球到了夜晚没有任何亮光,眼睛在夜晚无法看到东西,久而久之眼睛就会被“退化”掉。大脑为了不让双眼退化,总是在夜里播放梦境的画面。
电影是造梦的艺术,看完电影《狂野时代》,我感觉自己沉浸其中,也做了一个漫长的幻梦。
导演毕赣在阐述《狂野时代》的灵感来源时说,在原始人时期,地球到了夜晚没有任何亮光,眼睛在夜晚无法看到东西,久而久之眼睛就会被“退化”掉。大脑为了不让双眼退化,总是在夜里播放梦境的画面。
毕赣用这样一部电影,构建了一个虚构的世界,这个世界里千奇百怪,没有逻辑,没有常理,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你相信什么,就是什么——电影本身就是一个梦,为何要在乎梦的逻辑呢?
在观影过程中,有少数人离场,但大部分人都看到了最后,有人说看不懂这部电影,觉得导演故作高深,不知道它要表达什么,看完一头雾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也有人看得很享受,看懂了电影里的隐喻,觉得很妙。
《狂野时代》是一部艺术电影,有人看不懂是正常的,它不够大众,有毕赣独特的风格,对一些观众而言有些晦涩,故事乱风格怪,没有常规逻辑,想像商业故事片去分析是不行的,不如把它当成一个幻梦,和电影里的角色一起做梦就好了。
电影大致分为五个篇章,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展开,并给了一个虚构的设定:在一个狂野的时代,人们发现了永生的奥秘,那就是不再做梦,偷偷做梦的人被称作“迷魂者”,拯救迷魂者的大她者用电影延长了他的生命,并观察着他一百年经历的故事。
吃花的怪物、神秘的间谍、还俗的僧人、说谎的骗子、世纪末的少年混混……易烊千玺饰演的主角进入了梦境,不断变换身份,舒淇饰演的大她者旁观他的故事,越来越接近人生与梦……
电影开场没有对白,只有字幕,像一部上世纪的默片,故事时间从清末到民国最后到二十世纪末,跨了一百年,故事风格迥异,有的古怪离奇,有的悬念重重,有的是中式奇幻,有的又有点喜剧元素,最后一个故事还有末日与吸血鬼。
抽象,离谱,无逻辑,天马行空,但看着还蛮有意思的。
味觉篇章里,小僧人遇见苦妖那段拍出了中式韵味。一个寒冬的夜晚,大雪不停地下着,受冻的小僧人暂住在破旧的寺庙里,被即将成佛的苦妖缠上了。
令他诧异的是,苦妖的样子竟与自己死去的父亲一模一样,而这也让他回想起往事:他曾为了让饱受病痛折磨的父亲体面地死去,给他吃了有毒的发芽土豆……
他掉下的牙,尝过最苦的滋味,苦妖缠着他追问,正是因果。“凡所有相,皆为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场大雪能够掩埋多少秘密?可人呐,终究骗不过自己,自己种下的苦果,只能自己默默消化。
嗅觉篇里的骗子大叔和小女孩的故事,比较好懂的,但也有许多解读空间,人失去什么东西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是良知还是诚实?
小女孩觉得都不对,骗子大叔在离开后幡然醒悟,可为时已晚,小女孩在富豪面前,闻着烧焦的信件,说出了信的内容——她是在和抛弃自己的父亲说话,同时也和骗子大叔说。
小孩其实什么都懂,她只是想用信任交换真心,可惜骗子大叔知道了问题的谜底,却失去了回来的机会……
触觉篇的末日感营造得不错,1999年12月31日的晚上,一个叫阿波罗的少年和神秘的吸血鬼少女相遇了,他们整夜穿行在下雨的坡道,关于明天与未来,他们惆怅又迷惘。
雨过天晴,一切终于新世纪的晨光……当你醒来,迷魂者的梦结束了,电影也到了尾声。
电影可以解读的地方有好多,但每个人的理解不尽相同,我觉得《狂野时代》没有答案,也不想给你什么启示,它就像一个梦境,不必纠结其中的虚无,如果你愿意做梦,那就沉浸其中,如果你想要清醒,那就走出去。
梦的意义,你得自己诠释,存在的答案,你要自己找。
夏与至,青年作者,热爱生活,坚持写作,已出版《人生就是小美好》《人生就是小欢喜》等书籍,期待相遇,一起成长。
来源:夏与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