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中文系硕士生导师汤惟杰昨日做客行知读书会,以翔实的史料为引,系统梳理了电影自19世纪末传入上海后,从初入沪上到20世纪30年代"东方好莱坞"繁盛的发展历程,生动阐释了光影艺术如何与上海深度交融,并塑造这座城市独特的都市文化气质。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11月23日报道: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中文系硕士生导师汤惟杰昨日做客行知读书会,以翔实的史料为引,系统梳理了电影自19世纪末传入上海后,从初入沪上到20世纪30年代"东方好莱坞"繁盛的发展历程,生动阐释了光影艺术如何与上海深度交融,并塑造这座城市独特的都市文化气质。
活动现场,听众中不乏对上海历史与电影文化怀有深厚情感的长者,他们在聆听过程中不时颔首低语,仿佛循着主讲人的讲述,一同穿越时空回到了光影初绽的年代。作为上海电影家协会理事、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及上海国际电影节SIFF选片人,汤惟杰凭借丰富的行业阅历与扎实的学术积累,为在场听众呈现了一场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的文化分享。
分享中,汤惟杰特别结合上海电影博物馆"到上海去——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特展"的开幕背景,回溯了中国电影的起源。他介绍,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馆主任庆泰购得二手电影摄影机后,邀请京剧武生泰斗、谭派艺术创始人谭鑫培拍摄《定军山》片段,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民族电影的诞生。"当时电影尚处无声时代,选择武戏拍摄可谓独具匠心,完美规避了声音缺失的局限,让京剧的身段与武功通过光影得以留存。"汤惟杰解读道。
一个关键问题引发了听众的浓厚兴趣:中国电影发源于北京,为何上海能在后续数十年间接替北京,成为中国电影的核心阵地?带着这一疑问,汤惟杰将叙事焦点转向上海,还原了电影在这座城市的落地与生长轨迹。他以1897年《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的一则广告为证,确认当年5月22日在礼查饭店的放映为电影在上海的首次亮相。"当时一张电影票售价1元,预订好座位需1.5元,这相当于普通工人月工资的十五分之一,足见其作为'新奇玩意儿'的稀缺性。"这一细节让在场听众直观感受到早期电影的"奢侈"。
汤惟杰指出,早期电影并未局限于专属影院,而是流动于张园、徐园等经营性私园,以及青莲阁茶楼、先施公司屋顶花园、大世界游乐场等多元市民娱乐空间,这种传播形态充分体现了电影与上海都市公共文化生活的深度交融。随着产业发展,专业影院逐渐兴起,他展示的1919年公共租界影院统计表显示,当时上海已有9家电影放映场所,且多聚集于虹口区——地价优势与扎实的观众基础,让虹口成为上海影院的发祥地之一。
行知读书会由宝山区大场镇文化中心、阎华工作室、上海人民出版社市场部主办。
来源:纵相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