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菜肉馄饨》导演:上海票房超九成,中小成本电影靠“地域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22 18:41 1

摘要:如果你以为一部地方电影不会引起全国关注,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最近上映的《菜肉馄饨》打破了很多人的预料,短短几天票房就突破了1550万,而上海地区占了绝大部分,甚至超过九成。这个数字让人震惊,一个依赖地域文化的小成本电影,竟然能在本土市场如此火爆,难道地方片的未来

如果你以为一部地方电影不会引起全国关注,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最近上映的《菜肉馄饨》打破了很多人的预料,短短几天票房就突破了1550万,而上海地区占了绝大部分,甚至超过九成。这个数字让人震惊,一个依赖地域文化的小成本电影,竟然能在本土市场如此火爆,难道地方片的未来真的亮了?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但也很深刻。它用全沪语对白,全上海制作团队,讲述的是一段普通上海老百姓都能感同身受的故事——一个独居老人老汪的日常,一次意外引发的家庭情感纠葛。这不是一部商业大片,也没有大场面,也没有炫技,但却打中了观众的心。它能赢得如此多上海、甚至长三角地区的青睐,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巨大能量。更难能可贵的是,这部影片没有刻意追求“票房爆款”套路,而是用真实、平淡中的细腻打动人心。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C9FMFjHE

令人惊讶的还是它的“分线发行”策略。只在上海、江苏、浙江这几个地区放映,甚至只用几%的排片,却能在上海贡献超过30%的票房。短短几天,这部电影就靠着强烈的本土认同感,吸引了大量观众。这背后折射出一个即便在票房“冷门”电影轨道中,地域性内容依然有着巨大潜力。也就是说,只要文化认同到位,观众愿意为“家乡故事”买单。这种精准触达,或许正是中小成本电影的突破点。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C9GRt0dx

导演吴天戈说得很直白:“这不是纯粹的商业片,这是献给城市、父辈和孩子的情书。”他的用心其实告诉我们,一个不追求“大片气势”的作品,只要真诚,就能赢得市场。影片追求的是“平淡中见真实”,没有煽情,没有夸张的桥段,而是在老汪和亡妻的对话,父子关系的微妙变化中,讲述了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这种真实的表达,让观众很自然地产生共鸣,也更愿意为这样一部“有温度”的电影掏钱。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C9Ht3LaG

这也引出行业的一个新思考:中小成本电影怎么走得更远?制片人顾晓东提出“十部小成本电影赚1亿”的设想,看似遥远,却并非不可能。只要理解“地域+文化”的核心价值,结合本土化内容,找到受众的切入口,小成本电影也可以成为市场的“爆款”。尤其是在中国,方言和本土IP的潜力正逐渐被行业重视。未来,除了沪语,粤语、川渝话等方言电影或会成为新的增长点。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C9Iveq5K

当然,也有人担心,地方电影只是“区域现象”,能否破圈?目前看来,分线发行、结合“城市定制化”的策略,将成为未来的趋势。就像海外的宝莱坞,凭借多语言、多市场操作,让电影走得更远。中国的中小成本电影,也必须探索更灵活、更本地化的发行模式,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C9JxxtZb

值得注意的是,《菜肉馄饨》引发的共鸣并不仅仅在票房数字,更在于它触及了很多人都关心的现实议题,比如代际关系、孤独老人、城市生活的烟火气。影片虽小,却有大意义。这说明,现实主义题材依然有市场,只要用心讲故事,就能赢得观众的心。这个时代,不需要复杂的故事,也不一定拍大片,只要你用心,用文化用情,就能打动人。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C9LJl7wb

从长远看,这或许为中国电影指明了一条新路: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内容,用本土文化去打破“商业”与“艺术”的界限。不仅如此,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影片中,还能增强观众的身份认同感。未来的电影市场,更可能是“多样化、分众化”,只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就不怕没有市场。

总结一下,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对于本土文化的重视,给这个市场带来了新希望。像《菜肉馄饨》这样的小成本、地方性的电影,不仅能够满足本土观众的文化认同,还能在细分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其实是一种模式的革命:用真实、温暖、贴地气的故事,赢得比“史诗大片”更持久的市场认同。这个趋势告诉我们,不管电影多大,故事多远,只要讲出“家乡的味道”,就有无限可能。

来源:顽强饼干7Sia6EE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