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度老电影《两亩地》是印度电影史上的一部现实主义杰作,现在已经很难找到资源了——由于它深刻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被誉为里程碑式的作品。
印度老电影《两亩地》是印度电影史上的一部现实主义杰作,现在已经很难找到资源了——由于它深刻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被誉为里程碑式的作品。
它讲述一个农民家庭为守护土地(桑布拼尽全力要保住自己的两亩土地)而挣扎的故事。
电影展现印度某地乡下,经过两年大旱,忽然下起雨来,农民们到处欢乐歌舞,开始准备春耕。
这个开头看着感觉轻快,容易以为电影的基调不是那么惨,没想到结局还是那么悲哀!
主演 巴拉吉·萨赫尼,通过细微的表情和动作,展现角色复杂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变化。
他饰演的桑布家里只有两亩地是自己的地,另外租了地主几亩地种着。他满心指望着能有个好收成,多打一点粮食,把生活过得好一些。
然而地主撒寇为了发更大的财,准备在他乡下的土地上盖个纺织厂。
一切都准备妥当了,只有桑布的两亩地夹在他的土地中间。要是桑布不肯把地卖给他,他的计划就要受到阻碍。
撒寇便把桑布找来,要他卖地。
然而对于种田人来说,土地是命根子,桑布无论怎样也不肯卖地。
撒寇便想出了一条毒计,把桑布欠他的六十五卢布旧债,七算八算变成了二百多卢布,并且告到法院那里,要桑布偿还债务(限三个月内偿还债款,过期就要把他的土地和房屋作抵)。
地主的残忍这时候充分展现出来。
农民被地主压迫,法律却无法站在他们这一边——这就是冰冷的现实。
桑布到处奔走,一个钱也借不到。这时有邻人告诉他:乡下没有办法,还是到加尔各答去试试看,城市里遍地黄金,挣钱比较容易。
桑布走投无路,只好跟他有病的父亲和年轻的妻子告别,动身到加尔各答去。
他的儿子格奈杨,是一个活泼伶俐的小孩,竟偷偷地跟他上了火车,桑布没有办法,只好带他一起走了。
小演员莱·古玛(Rattan Kumar) 饰演的儿子格奈杨(Kanhaiya),其表演被公认为影片情感力量的重要来源。他并非职业演员,却以自然纯真、富有感染力的表演,成功塑造了一个在苦难中成长的儿童形象。
这个人物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在父子二人城市求生的道路上,格奈杨成为剧情转折的催化剂。
到了加尔各答,人生地不熟——无论是初到加尔各答时的茫然,还是与父亲相依为命的坚韧,都让观众相信他就是那个在苦难中挣扎又保持善良的孩子格奈杨。
离开土地的农民,只能当流浪汉,城市和乡村都容不下这些可怜的人——父子俩睡在马路上,包袱和旅费都给小偷偷去了。
格奈杨又发起烧来。桑布把他背到一个小客栈里,暂时安顿一下。在这里,城市人的冷漠,底层人民的相互扶持帮助,都表现得很到位。
他们隔壁住着一个年老的人力车夫,也正患着病,桑布热心照顾他,老大哥非常感激,就教桑布拉洋车。
这虽是个苦活,却能挣到钱,桑布就这样当上了印度版“骆驼祥子”。
格奈杨呢,为了帮助父亲挣钱,也在街上学会了给人擦皮鞋。
注意:
格奈杨的角色在影片中经历了从乡村到城市的转变,他在城市中经历的困惑、挣扎和短暂的快乐,与成人世界的残酷形成鲜明对比。但是他的表演看不到太多技巧的痕迹,更多的是真挚情感的流露,展现童真与乐观:即使在加尔各答的艰难环境中,他依然保持着孩子的天真和活力。即使在街头擦鞋时也"充满生机"。
(在这方面,他旁边的鞋友小伙伴表现得很抢镜)。
父子俩克勤克俭,只想多挣几个钱,还掉那笔阎王债。
为了这三个月的期限,父子俩天天奔波着,看得人心绞痛——打工之路真是太艰辛了!
某一天,桑布撞上了厄运。
一对青年男女,各自坐车竞赛娱乐,比着出价,看谁的车夫跑得快。桑布在拉车时拼命奔跑的这一幕,我小时候印象很深。
——关于上层阶级的镜头是简短的,但描绘出的形象及状态还是入木三分!
突然车轮飞开了,车子压伤了桑布的腿,拉车失足的镜头很震撼。
桑布躺在床上不能起来。格奈杨心里着了急,因为眼看限期快到了。
为了给受伤的父亲买药和凑钱还债,他跟一个认识的小偷讨要了五十卢布,以补足最后缺少的数目。面对贫困和诱惑时的内心挣扎,小格奈杨表现得很真实。
而桑布知道了钱的来历后,愤怒地责打他,质问他:
“你是庄稼人的儿子,怎么去偷?!”
逼着他把钱送还给小偷。
这就展现了穷人在绝境中依然闪耀的人性尊严——宁愿受苦也不偷东西!
这份难得的道德坚守,却也使角色的悲剧命运更加浓厚!
孩子用了小偷的钱,被父亲严厉教育;偷走桑布土地,把桑布逼入绝境的人,为何没有受到惩罚??
桑布伤口未痊愈,拐着腿又去拉车。小格奈杨再次动摇了——他决心自己尝试去偷窃!
对着墙上的画像(不知是什么像)发誓,这是唯一的一次,请求真主或上帝,也包括母亲,原谅他!
为了帮助父亲而不得不考虑偷窃时的心理矛盾,成为影片中最为震撼的一幕,这些都是考验演员表演能力的关键场景。
小格奈杨偷到(实际是抢劫)了一百卢布的同时,母亲芭萝在乡下知道了丈夫受伤的消息,亲自赶来看望。不幸在街道上受了一个骗子的欺诈,她忙着奔逃时被汽车撞伤。
这就是中国版《活着》的重演——困难专挑穷苦人,厄运专找苦命人。活着,就是一场人与苦难彼此消磨的过程。
刚巧桑布出来拉车,看到是自己的妻子,心如刀割,急忙将妻子送到医院,施用手术急救。
这个致命的意外打击,使桑布完全崩溃了——所以当小格奈杨高兴地跑来与母亲相见,桑布的脸遮没在暗影中,全无反应,他心里明白,一切都完了!
看到母亲被推出手术室,小格奈杨误以为母亲因自己偷钱而死去,扑在母亲身上痛哭忏悔:
“妈妈,你是因为我偷了钱才死的吗?……我以后再也不偷了。”
这几句台词和表演,充满了孩子式的恐惧与悔恨,要求小演员展现出复杂的情感变化,莱·古玛则表现得很出色。
和印度电影《流浪者》一样,小偷是导演重点批判的对象,但谁才是那个真正意义上的小偷呢!
深刻的主题透过久远的银幕,拷问着当代人的心灵!
桑布父子祈求医生救命,但这需要钱!桑布必须把三个月辛辛苦苦积蓄的钱,付出一大笔做医药费。
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桑布面对镜头,终于发出悲鸣:
我真不愿意舍弃我那两亩地啊!
是的,桑布无疑是坚强的。然而,他用善良,却换来了残疾,用汗水,却换来了梦想的破灭!他对命运的承载,倒展现了桑布面对不公时的被动与屈从,凸显了个人在庞大社会机器面前的无力感。主演巴拉吉·萨赫尼成功地将桑布其性格中"消极的、对命运屈服的一面"塑造了出来。
等妻子伤愈出院,桑布带着孩子回到乡下,土地和房屋早被地主霸占——地主的纺织厂正在兴建,有病的父亲也早已被逼得发疯而失踪。
最后的节奏很快。
铁丝网围起的工厂,把桑布他们完全隔离开来了。
影片此刻背后的地政含义值得探究——尽管时代背景换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建花园变成了建工厂,但不变的依然是统治阶级的巧取豪夺,敲骨吸髓,底层民众人如牛马,在赤贫中绝望的挣扎!
小格奈杨含泪用手指着远方,问妈妈:
那不就是我们家的房子吗?
母亲则呆呆自语:那冒烟的就是我们家的厨房啊……
桑布没有说话,蹲下身,在自己的土地上默默地抓起一把土。
讽刺的一幕出现了,看管者叫嚣着,让桑布把抓走的东西交出来。
于是,农民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土地,甚至连昔日自己家园土地上的一点泥土也无法带走,这结局实在悲凉!
相信依靠无休止的辛苦劳动能赎回土地;即使在城市历经磨难,最终仍无法改变土地被占的命运,任由其顽强挣扎仍无可逆。农民桑布为守护土地挣扎乃至最终失去的悲剧,其守护家园的朴素愿望,简直能跨越文化直击人心!
桑布的命运,真实反映了当时印度许多贫苦农民在地主、高利贷者和不公法律制度压迫下,被迫失去土地、流入城市的普遍困境。
桑布带着妻子和孩子,痛苦地离开了家乡。然后就ending 了。
这部在1953年来看是很棒的电影,现在来看,全是一眼望得到头却活不到头的苦难,宛如中国版《活着》,是看不到希望的悲惨世界,但还是比现在的印度电影有力、简练。
印度50年代的电影在影史上是有地位的。
它的风格实在质朴真实,只要回看它,总令我想起很多小时候的生活经历。
1955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译制引进中国的时候,中国社会同样经历深刻的变革,影片关注的土地、农民命运等主题,影片中农民失去土地的痛苦,还有印度电影特有的亲和力,对当时的中国观众而言感同身受,使其成为几代中国人记忆中的经典外国电影之一。来源:在影视的边缘行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