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哈喽,大家好,杆哥这篇评论,主要来分析百川东到海!孩童视角看故乡,虚实交织触动人心!
哈喽,大家好,杆哥这篇评论,主要来分析百川东到海!孩童视角看故乡,虚实交织触动人心!
沙漠的风掠过荒芜小镇,吹过那些空置院落里遗留的书包与衣物,却吹不走故土与生命之间的羁绊。
在这片黄沙与蓝天交织的土地上,导演吴双与编剧刘婧找到了《百川东到海》的创作灵感。
这部影片以孩童的视角,用虚实交织的叙事,谱写出一曲关于“东去”与“西归”的当代寓言。
创作始于一次偶然的沙漠旅行。
导演吴双被民勤沙漠腹地的景象深深触动:那些空置房屋里残留的生活痕迹,与院落中倔强生长的树木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真实的触动让影片摆脱了预设命题的桎梏,带着土地的温度自然生长。
全片在民勤实景拍摄,近乎与世隔绝的环境反而让创作更加纯粹。
影片没有将乡村描绘成悲情的标本,也没有刻意美化荒芜,而是呈现出一种复杂而真实的存在。
当地孩子的童年依然充满欢乐,他们不会将沙漠的荒芜视为苦难,只是单纯地享受着属于自己童年的无忧无虑。
这种观察让影片的镜头语言充满暖意。
沙漠的黄与幻想中大海的蓝交织,当地民勤小曲与电声音乐碰撞,方言台词带着不加修饰的朴实,共同构建出一个既真实又充满诗意的世界。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乐府的诗句为影片定下了宿命般的基调。
影片通过三个相互映照的角色,解构了去与留的永恒命题。
小海母亲的东去象征着对城市文明的向往,她带着对美的追求离开乡村,成为走出去的代表。
梁鹏的西归则是衣锦还乡的另一种可能,作为考上城市大学的状元,他已成为乡村的骄傲,却也在世俗的期待中隐藏着压抑。
元元是小海的当下映照,他搬到离县城更近的镇子,父母在水上乐园打工,看似走向了东去的路,却依然面临着亲情疏离的困境。
而小海自己,在寻找小伙伴的旅程中,完成了对自我与故土的认知。
这种人物关系的设计,让影片的主题超越了单纯的乡土情怀,触及了每一个人的生命体验。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叙事,而这些关于选择的困惑,正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现实。
影片采用独特的对折结构,以小海的作文为载体,在现实与幻想之间自由切换。
开篇小海反复修改作文的场景,像每个创作者初下笔时的犹豫与探索。
而随着他的脚步踏入空屋、遇见元元、闯入水上乐园,现实与幻想的边界逐渐模糊。
这种虚实结合的叙事,不仅让故事更具奇幻色彩,更暗合了主题的表达。
人生本就是一场在现实与理想间反复拉扯的旅程,而成长便是在这种拉扯中逐渐清晰的过程。
海报中,少年蹲在沙地凝视水洼,水里倒映着碧海蓝天的画面,是这种叙事诗意的注脚:即便身处贫瘠荒漠,心灵依然能孕育辽阔大海。
影片最大的惊喜来自两位甘肃素人小演员的自然表演。
吴潘芮饰演的小海带着超越年龄的沉静,王浩宇塑造的元元则有着未经雕琢的灵动,这种真挚远比技巧化的表演更具感染力。
导演对素人演员的引导方式独具匠心。
她没有让小演员们理解复杂的主题,而是将剧本简化,只让他们专注于当下的情感与故事。
只给元元看前半段剧本,让他在表演中自然流露真实情绪;不刻意讲解角色的深层含义,只让他们感受友谊的纯粹。
小海的早熟,也不是导演强加的成年人投射,而是乡村孩子在时代变迁中自然形成的生命状态。
这种创作方式带来的真实感,让角色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百川东到海》此前入围第1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注目未来单元、第16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主竞赛单元,让业界看到青年创作者的潜力。
导演吴双在家园主题上的探索,没有陷入个人经验的生硬植入,而是通过“他者和异乡”的故事,让更多观众找到共鸣。
对于背井离乡的漂泊者,影片映照出他们对故土的牵挂;对于坚守家园的人,它道出了守护的意义。
就像沙漠里的树,无论人们是否离开,都坚守着生长的信念。
如今,这场关于家园故土与去留选择的对话,已在全国艺联专线正式开启。
小海的作文在戏里虽然画下了句号,但我们每个人关于去与留的思考,远远没有结束。
沙漠里的树还在生长,从来不曾枯萎。
来源:笔杆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