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尼采曾经曰过:与怪物战斗的人,要当心自己成为怪物。当正义与邪恶的边界开始模糊,信仰便显露出它最狰狞的面目。
尼采曾经曰过:与怪物战斗的人,要当心自己成为怪物。当正义与邪恶的边界开始模糊,信仰便显露出它最狰狞的面目。
《十月围城》中,严孝国的武力值绝对全片巅峰,他的三观居然比男主还正。
他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洪流中,理想主义者的另一种可能。
愚忠!
在电影《十月围城》的开头:张学友扮演的兴中会首任会长杨衢云,他是影片中第一个牺牲的、真正的革命者。
在真实历史上,杨衢云 1890 年在香港创立辅仁文社。
后来,辅仁文社与孙中山的兴中会合并,他当选为兴中会第一任会长。若不是遭遇刺杀,未来的临时大总统或许就不是孙中山,而是他。
在影片中,一位女学生问道:人民的国家?我们能看到这一天吗?
杨教授沉默了许久,悲伤的小提琴声,萦绕在四周。
“我知道,这一天快到了,就是我看不到”。
就连思想如此超前,目光如此长远的人物,尚且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更何况是芸芸众生。
阎孝国在远处的楼上开了一枪,眼底泛起的晶莹,说不清是汗水,还是泪水。
片头奠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革命之路注定艰险,观众的爱国情怀充分积蓄,随着剧情发展不断上升,达到顶峰。
执着的愚忠人
胡军塑造的阎孝国,绝对是华语影史上最富张力的反派之一。
阎孝国接受过西方教育,陈少白就是他的启蒙老师。
出国留学归来之后,他却选择了效忠清廷。
他不苟言笑、阴毒、凶狠,但却与革命者一样执着,一心为国。相比到处花钱“雇人革命”的李玉堂,满口大道理“抽签革命”的陈少白,这俩人说破天也就是“买办革命”。
他虽然效命于朝廷,却和影片中其他的爱国志士一样有着“救国”的理想和执念。
在甄子丹饰演的赌徒手中拿到情报时,他对沈重阳说过一句话:“有喜好,就会有执着,有执着就会不顾一切”。
这就是阎孝国的命运,也是他的不幸。
正是因选错了信仰,愚忠清廷,他才把一心想推翻清廷的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视为不共戴天的仇人。
阎孝国与陈少白在密室里的那段谈话,是这部电影一个极其深刻的片段。
他没有像其他反派一样,对陈少白施以酷刑。
他笃信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他甚至主动割断了,绑在陈少白手上,那条磨不断的绳索。
你可以嘲笑他的荒谬,但是他同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和他的老师一样,都是极其固执之人,代表着两个相反的极端。
在阎孝国的眼中,他看到了学自由民主之理,却也看到了革命造成了社会动乱,洋人造成了中国的动荡。
在那个年代,民智未开,列强欺凌,在清廷治下,有几个人看得清革命的未来?
他的“愚忠”,使其选择了朝廷,以求“为国戡乱”。
当他说自己是:“吾非鹰犬,只为效忠国家”时,我们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争锋。
他对于洋人的制度嗤之以鼻,对于洋人的狼子野心切齿痛恨,却又借助洋人的火枪,去刺杀西方革命火种的传播者。
他以为,孙中山不过是个只“勾结洋人”,破坏安定的“孙贼”。对于陈少白这种怕流血,怕牺牲的软弱做派,满是不屑,称其为“书生误国”。
所以,阎孝国会对陈少白说:“你顶多就是个教书匠,真要让你们成功了,国家必亡!”
即便如此愤慨,他在临走时依然对陈少白郑重揖别。
错位的理想主义者
在片中,阎孝国没有大开杀戒,也没有一己之私,刺杀孙中山在他眼里是一次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行动。
他说自己是军人“当死于边野,何需马革裹尸”。
同样是“报效国家”,同样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理想,而最终将别人的理性扼杀在自己手中。
从他杀车夫阿四的无奈,对沈重阳拦马自尽的不解中,我们都可以看出。
阎孝国只是职责所在,使命所然,他何尝不是为了心中的信念而牺牲?
在追击战中,面对已经深受重伤的李郁白,他并未痛下杀手,就连手中的刀都没有出窍。
真正激起他杀心的,李郁白从背后揪住了他的辫子,将他那满清的标志,打了个披头散发。
《十月围城》中,那些死在阎孝国手中的人物,并非令人神往的革命引领者,而是活在身边的平凡百姓,是烟火浓重的市井生活的主体。
阎孝国与革命者的对抗,本质上是两种爱国方式的较量。
悲剧的是,和他有着相同理想的革命志士们彼此残杀,不禁感叹造化弄人。
他的悲剧在于:用最执着的心,走错了最关键的路。
血色黎明
孙中山曾经说过:260年亡国之痛,2000余年专治之祸,中国睡梦之深。”这句话,正是阎孝国们的真实写照。
在生死存亡之秋,风雨飘摇之际,上至精英阶层,下至平民百姓,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作出了问心无愧的选择。
一个又一个革命者倒下去了,阎孝国终于找到了那辆失控的黄包车。
在追逐的黄包车的时候,当听到陈少白大喊地一声“重光”时,他何尝不直到,车里并不是他所要刺杀的孙中山。
但是,事情已经走到了这一步。
他还是飞蛾扑火一般,务必要除掉此刻正坐在车子里面的人。
可见,他的执着已经到了疯魔的程度。
即便再盲目,眼前再模糊,
陈少白那颤抖的手,还是击中了那个疯狂的人,这场追逐终于结束。
弥留之际,这个执着一生的人,脸上释然一笑,高呼一句
“学生,已报国恩!
制度与文明,思想与进步,与时代相比,他只是慢了半步。
这半步,是他从未达到过的历史高度。
我们对于历史的评判,总带着一丝“后见之明”的傲慢。
我们站在时间的彼岸,自然可以轻易地指摘阎孝国们的“愚忠”。仿佛自己身处其时,就可以做出更加“正确”的选择。
阎孝国的悲剧不在于缺乏信念,而在于他的信念锚定在了一个腐朽的时代。他拼尽全力守护的“朝廷”,正因为内部的腐朽,加速了坍缩。
然而,历史的真正悲剧,往往不在于善恶的对决,而在于两种同样真诚、同样执着的信念,在时代的十字路口迎头相撞。
假如阎孝国晚生10年,或者早些遇到孙中山?
他和对面的革命者的血,是不是一样炽热,一样殷红,共同渗入了中华民族求索的漫漫长路。
他以身殉国,而国,已不是他心中的那个国;他拼命守护的朝廷,本就是要被淘汰的泡影。
真正的爱国,不是抱残守缺,而是敢于朝着正确的道路,迎接未来的曙光。
殊不知,历史的评判,从不问初衷,只问方向。
来源:白羽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