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20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省科普联合会共同主办的纪录片《沈括》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宣部文艺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中国科协、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省科普联合会、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浙江省科协、沈括研究会等相关负责同志,以及
11月20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省科普联合会共同主办的纪录片《沈括》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宣部文艺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中国科协、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省科普联合会、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浙江省科协、沈括研究会等相关负责同志,以及专家学者、主创代表、制作播出机构代表、媒体代表等7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园园主持。
会上,科技部原副部长、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李萌表示,沈括的经历、成就、科学精神值得深挖与传播。“这部作品提醒我们,中国的科学传统在世界上从未缺席,中国科学的根脉深植于自己的文明土壤之中。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浪潮中,我们需要一种‘沈括式’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讲好沈括的故事,是塑造新时代科学文化的一次‘集体行动’。希望纪录片《沈括》的播出能够带动科普事业更上一个台阶,让更多普通公众在理解科学、参与科学、信任科学的过程中,共同塑造中国现代文明的‘科学底色’。”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副部长李芳表示,纪录片《沈括》是科学文化传播工作的重要成果,为传播科学精神提供重要载体。“沈括身上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的科学精神,将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实际做法,与我们今天倡导的‘科技为民’理念高度契合。作品善用现代传媒,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有助于我们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推动形成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浙江省第十二届政协副主席,浙江省科普联合会会长周国辉介绍,纪录片《沈括》是在沈括逝世930周年之际,推出的一部全面呈现其生平业绩与科学成就的作品,是深入贯彻“八项工程”文化部署的实际行动,有助于唤醒和传承来自实践的闻见主义精神、来自民间的经世致用精神、来自热爱的精研深究精神等宝贵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气质。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带动更多青少年在光影中遇见榜样、树立理想,把个人发展自觉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赵磊表示,纪录片《沈括》呈现沈括从地方官员到科学巨匠的成长历程,是对中华科学传统的一次深度梳理,更是对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的一次生动诠释。主创团队以科技赋能打造精品力作,大胆探索影像语言的创新表达,采用4K超高清拍摄与AIGC技术相结合的制作方式,通过精准的“情景再现”和虚拟影像技术,将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为观众呈现有血有肉、多面立体、不平凡的普通人沈括。
主创代表,该片导演刘臻表示,一部好的纪录片,既要有鲜明的价值导向,也要让观众“看得懂、看得明白,能产生共鸣”;既要有审美追求,更要有创作者的社会责任。纪录片《沈括》不仅是致敬一位跨越千年的科学巨人,更是一种面向未来、面向真实、尊重实证、勇于创新的精神传承。该片撰稿方圆表示,科学叙事的难点在于“如何让观众理解”。为此,纪录片将原理可视化,把“会圆术”“隙积术”等抽象复杂的数学理论,推导拆解成情境问题与直观模型,用现代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同时,该片注重古今连接,力图让观众感受到,知识不是冰冷的陈列,而是跨越千年的接力。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陆先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陈宏,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王一川,浙江广电集团原总编辑、浙江省作协原主席程蔚东,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原党委副书记、省特级专家陈立波,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关玲,浙江大学教授祖慧等专家认为,这部以北宋科学家沈括为主角的纪录片,通过创新的艺术手法和严谨的史学考证,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将抽象科学原理转化为直观视觉表达,塑造了立体真实的科学家形象,充分体现“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在艺术与科学的交汇处重塑历史记忆,打破叙事窠臼,深刻揭示科学精神的当代价值,为当代观众提供理解中华文明的新维度,展现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对话的无限可能,具有时代的深度和人性的温度,实现“有思想的艺术”和“有艺术的思想”的统一,为历史人物纪录片的创作开辟新路径。与会专家还围绕科学精神的赓续传承、向世界讲述中国科学家的传奇故事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2025年是沈括逝世930周年。纪录片《沈括》秉承“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理念,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纪录模式,讲述沈括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他的科学实践对中国式现代化源起的意义。该纪录片由《星野躬耕》《万向归理》《笔谈赓续》三集组成,自播出以来,受到广泛好评。
来源:综艺报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