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卖江浙沪老年人,进居委会和菜市场宣传,《菜肉馄饨》票房爆了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22 02:32 1

摘要:当商业大片在全国影院激烈厮杀时,一部没有流量明星、没有宏大叙事的沪语电影《菜肉馄饨》,却以“贴地飞行”的姿态,悄然完成票房逆袭。

作者:隐饮

时光网讯

当商业大片在全国影院激烈厮杀时,一部没有流量明星、没有宏大叙事的沪语电影《菜肉馄饨》,却以“贴地飞行”的姿态,悄然完成票房逆袭。

截至11月21日,在仅限定江浙沪地区上映的情况下,该片上映7天累计票房超过1647万,预计总票房有望突破2000万元。

在点映期间,该片一度用3%的排片率,撬动超过30%的上海地区城市票房。正式上映后,在排片占比大盘不足1%的条件下,它成为近期上座率最高的新片,更创造了小成本影片的爆款新路径。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IWjDn1Ap

它没有追求全民狂欢,却精准击中特定群体“银发人群”;它没有铺天盖地的宣发,却用足够接地气的精准营销路子扎根基层,走进社区、居委会和大街小巷,探索出了方言电影的商业化的新可能。

在时光君看来,这种和“当地文化”紧密结合的区域友好型电影,未来前途可期。

用本地语言,讲本地故事

《菜肉馄饨》的票房逆袭,首先源于主创团队对内容的清晰定位。

它把“本地”二字做到了极致,聚焦本地故事,用本地演员,说本地语言,在本地拍摄,在本地发行。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IWl9dDDi

《菜肉馄饨》讲述了丧偶独居的上海退休工程师老汪,给儿子小汪张罗相亲的过程中,自己卷入情感漩涡的故事。它把镜头对准普通上海人的日常,让日常生活本身,成为故事的主角。

从贯穿始终的包馄饨镜头,到排队买的蝴蝶酥、早点摊的饭团豆浆、老字号的招牌酱菜,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美食元素,精准戳中了上海人的味觉记忆。

这部电影在上海本地拍摄,男主角老汪住在毗邻上海复兴公园的南昌路168号,人民公园相亲角的热闹、石库门老洋房的雅致、清晨菜市场的吆喝声,这些标志性的场景,让不同代际的上海观众找到了亲切的城市印记。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IWnmBs61

主创阵容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地域的认同感。男主角周野芒自带“海派”腔调,潘虹凭借《股疯》等作品被无数上海观众熟悉,沪剧名家茅善玉的加盟,再加上陈国庆、王琳、徐祥、王菊、玛雅、安栋等多位上海籍演员参演,更让影片的海派文化属性锦上添花。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IX1ZpQng

纯正的沪语对白更成为影片的灵魂,无论是老汪与儿子拌嘴时的调侃,还是邻里间随口的问候,那些带着吴侬软语韵味的日常对话充满了烟火气息,这种“在地感”是普通话电影难以替代的。

《菜肉馄饨》主打鲜明的区域地方特色,这暗合了当下观众更关注自我的市场消费心理,它让观众在银幕上看到足够贴近自己的生活,从而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以“贴地飞行”姿态,让银发族走进影院

如果说优质内容是《菜肉馄饨》的底气,那么分线发行策略和精准的营销推广路径,则是它成为票房黑马的核心推手。

面对商业大片的挤压,这部电影没有盲目追求全国发行,而是选择了“先在上海点映,再扩映江浙沪”的分线发行路径。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IXAlYQQP

这既控制了成本,又能精准触达核心受众——江浙沪地区与上海文化同根同源,对沪语文化的接受度高,且老龄化程度较高,与影片的目标受众高度契合。

从市场表现来看,分线发行的效果立竿见影。

影片最初从11月6日开始,在上海一百余家影院集中点映,首日场均观影人数达到80+,点映及预售票房累计近700万。

凭借点映期出色的上座率,上海多家影城主动增加排片,让影片在上海市场迅速站稳脚跟。随后,影片在江浙沪地区正式上映,口碑持续发酵,目前该片在上海单城已经斩获超1600万票房。

在营销推广上,《菜肉馄饨》以“贴地飞行”的姿态,让更多银发族观众从身边线下的真实渠道,了解电影并走进影院。

例如主创的见面活动,没有局限于影院路演,而是深入菜市场、居委会、社区活动中心,这些最接地气的居民活动地点。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IXH0j6n1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IXIyb4iX

在上海的菜市场,演员们与摊主讨价还价,分享电影里的美食故事;在社区活动中心,导演和观众们围坐一起包馄饨,探讨影片中的家庭话题。

这种沉浸式的互动体验,充分落地式的宣发场景,让电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作品,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文化交流,也让电影宣传延伸到城市的街头巷尾,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事件。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IXLfBYlw

影片还在上海思南公馆的一栋三层老洋房里,打造了“菜肉馄饨·思南会客厅”:一楼是飘着馄饨香气的快闪店,二楼复刻了男主角老汪的家,三楼则是“馄饨论道”的文化会客室。

这个“宣传大本营”已经持续运营近两个月,举办了30多场与上海文化相关的活动,让电影宣传变成了一场丰富多彩的海派文化聚会。

随着影片上映,《菜肉馄饨》还出现在上海公交、地铁站牌等城市角落,甚至还有相当酷炫的外滩无人机表演,影片里的取景地和同款限时体验地,引来观众拍照打卡。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IXSSsop1

影片还联动了上海当地40余家品牌进行跨界合作,涵盖从书店、餐厅、美妆、饰品等多个领域品牌,观众可以通过晒出票根解锁新用处,兑换更多线下福利。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IXWS9Cxy

比如观众在看完电影后,先去打卡参观影片中的老洋房,去特色甜品店品尝“馄饨”特色盲盒甜品,再通过票根去饭馆购买优惠价格的馄饨,这不仅延续了观影体验,形成了完整的消费闭环,又为城市文旅注入了新的活力。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IXYIELSb

这些乐趣十足的活动,不仅拉近了影片与观众的距离,更让观众成为影片的“自来水”,在自己的私域社交媒体自发为影片“吆喝”,形成了新一轮口碑裂变效应。

值得大力发扬的“区域型电影”

《菜肉馄饨》的成功,探索出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一条新路子——银发经济的崛起和方言区域型电影的商业潜力。

这部影片的探索,为中小成本垂类电影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也让行业看到了多元市场的巨大空间。

长期以来,电影市场一直以年轻观众为核心,忽视了中老年群体的需求。电影的线上购票模式对老年人不够友好,影片的内容也和他们的真实生活相去甚远。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IXbdOteP

电影《菜肉馄饨》 x 武安电影市集

投资人黄海在《趋势红利》一书中提出,相比于80岁以上的去养老院的“白发一族”,如今50岁-65岁的老人属于“活力银发”人群,他们或许刚刚退休或即将退休,有钱有闲,有房无贷,有时间出去消费,且工作压力小。

他们依然身体健康,可以到处活动,他们的消费自主权是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不仅自己能消费,甚至能照顾上一辈和资助下一辈人群。

《菜肉馄饨》的出现,让电影行业的更多人意识到,老年群体不是“边缘观众”,只要内容够走心接地气、宣发渠道够精准,那些有消费潜力的“活力银发”群体,也可以成为支撑起中小成本电影的票仓之一。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IXeZjKDN

《菜肉馄饨》带来的另一个启示,是值得大力发扬的“区域型电影”。

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有的语言习惯与生活方式。中国市场之大,任何一个文化分支的受众,都能独立撑起一片天。

那些以方言为骨,以地区特色生活为血肉的故事,不必追求什么“全国通吃”,只要把“地方特色”的故事讲透,充分满足本地观众的文化认同感,未来将大有可期。

今年8月,主打潮汕文化的电影《夏雨来》,收获了超过2800万票房,虽然票房体量不大,但票房高度集中于潮汕地区,其中揭阳、汕头、潮州三市贡献突出,在揭阳市票房占比高达69.7%,显示出极强的地域凝聚力。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IXkf86jQ

有了《菜肉馄饨》做的成功探索,后续各地都可以推动独属于本地的“区域特色电影”。

大家喜闻乐见的北京烤鸭、成都火锅、济南把子肉、广东煲仔饭,或许都能成为下一个电影好故事!

来源:Mtime时光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