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8日,电影《731》在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及海外多地同步上映。首日票房破1.36亿,创下中国影史最高排片纪录;上映19天总票房突破18亿,观影人次超5000万。然而,比票房更震撼的,是影院里此起彼伏的抽泣声——观众们捂着嘴、红着眼走出影厅,有人
2025年9月18日,电影《731》在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及海外多地同步上映。首日票房破1.36亿,创下中国影史最高排片纪录;上映19天总票房突破18亿,观影人次超5000万。然而,比票房更震撼的,是影院里此起彼伏的抽泣声——观众们捂着嘴、红着眼走出影厅,有人哽咽着说:“我从未想过,历史会以如此锋利的方式刺进心脏。”
这部由赵林山执导,姜武、王志文、李乃文等实力派演员零片酬出演的战争历史片,为何能引发全民共鸣?它撕开的,不仅是侵华日军731部队的滔天罪行,更是一代中国人对历史创伤的集体记忆。
一、当“小人物”撞上“大历史”:一场直击灵魂的微观叙事
传统战争片常以宏大叙事展现家国情怀,但《731》却选择了一条更“危险”的路——用普通人的视角,揭开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篇章。
影片主角王永章(姜武饰)原本是一个市井小贩,为了推销日本净水器,他冒充抗日英雄“王子阳”,却在日军扫荡中被抓进731部队的“特设监狱”。这里没有硝烟,却充斥着比战场更残酷的折磨:日军以“健康检查”为名,将活人推进零下35℃的冰窖进行冻伤实验;用毒气将孕妇和腹中胎儿一同毒杀;甚至在清醒状态下进行活体解剖,只为观察人体器官的“反应”……
王永章的转变,是影片最锋利的刀刃。起初,他为了活命,成为日军的翻译官,高喊“天皇亲善,食物宝贵”;但当他潜入胶卷室,发现那些“配合实验”的人最终都被送去解剖时,他的眼神变了。他开始偷偷传递消息,帮助同胞越狱,甚至在刑场上挣脱束缚,用最后的力气喊出:“记住,我们不是‘马路大’(日军对实验体的蔑称),我们有名字!”
这种“小人物”的觉醒,让观众看到了历史最真实的温度。正如导演赵林山所说:“历史不是教科书上的数字,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当王永章的挣扎与抗争被搬上银幕,观众看到的不仅是731部队的罪恶,更是中华民族在绝境中永不熄灭的生存意志。
二、真实到窒息的细节:一场对历史的庄严致敬
《731》的震撼,源于它对历史细节近乎偏执的还原。
为了拍好这部电影,赵林山抵押房产,带领团队耗时11年跨国取证,查阅超百万字文献,邀请历史专家担任顾问。影片中的实验器械、档案文件、监狱布局,甚至囚犯的编号,都严格依据史料复原。例如,日军在冻伤实验中使用的“恒温牢房”,并非虚构——当年731部队为确保实验对象“状态稳定”,确实为囚犯提供了相对优越的居住条件,只为让折磨更“精准”。
演员们的表演,更是将这种真实推向极致。姜武为塑造劳工领袖,减重15公斤,学习东北方言中的“劳工黑话”;王志文饰演的日本军医,表面温文尔雅,却在解剖时面不改色,将体制暴力对人性的扭曲演绎得入木三分;孙茜饰演的孕妇林素贤,在临刑前抚摸腹部的动作,让无数观众泪崩——她演的不是角色,而是一个母亲对生命的最后眷恋。
最令人窒息的,是影片对“尺度”的突破。冻伤实验中,人体被反复解冻、敲打,直至骨肉分离;毒气实验里,孩子们在挣扎中死去,脸上凝固着恐惧;活体解剖时,医生切开清醒者的胸膛,取出还在跳动的心脏……这些画面没有刻意渲染血腥,却因真实而更具冲击力。有观众评价:“你知道这些是历史,但没想过会拍得这么真实。每一个镜头都像刀割一样。”
三、争议与反思:当艺术遭遇历史,我们该如何铭记?
尽管《731》票房与口碑双丰收,但它也陷入了巨大的争议。
部分观众认为,影片“过于克制”。例如,日军暴行的镜头多以远景或侧写呈现,缺乏直面血腥的冲击力;主角王永章的越狱主线,被批评为“个人英雄主义”冲淡了历史厚重感;甚至有日本网友质疑:“为什么电影里会出现日本女军官?裕仁时期日军根本没有女军官编制!”
面对争议,赵林山回应:“艺术需要真实,但更需要敬畏。”他解释,影片中的“女军官”角色,实为对历史创伤的隐喻——731部队的罪行,不仅是军人的暴行,更是整个日本军国主义体制的共谋;而“克制”的拍摄手法,则是为了避免消费苦难,让观众在沉默中感受历史的重量。
这种争议,恰恰证明了《731》的价值。它不是一部简单的“复仇片”,而是一场关于历史记忆的对话。当我们在影院里为王永章的挣扎落泪,为林素贤的死亡愤怒,我们不仅是在控诉731部队的罪行,更是在思考:如何让这样的历史不再重演?如何让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人间?
四、出口有光,别忘来时路:一部电影的终极使命
《731》的结尾,没有“大团圆”。越狱失败后,幸存者们被日军扔进深坑,中国、苏联、朝鲜的囚徒们搭起人梯,试图将最小的孩子托出深坑。每个人都在喊出自己的名字——“我叫王永章!”“我叫杜存山!”“我叫孙明亮!”——他们不是日军口中的“圆木”,而是有尊严、有名字的人。
银幕上最后浮现一行字:“你若记得,我便活过。”
这句话,道出了电影的终极使命: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和平。正如赵林山在首映礼上哽咽着说:“让影院化作正义法庭,每位观众都是审判者。我们回望历史,不是为了揭开疼痛的伤疤,而是要让和平的光照耀在人类文明的征途上。”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731》的出现,如同一记警钟,提醒我们:历史从未远去,伤疤仍在隐隐作痛。但当我们走进影院,为那些陌生人的命运流泪时,我们也在为自己、为子孙后代,守护一份永不褪色的和平。
出口有光,别忘来时路。
愿《731》的泪水,化作守护和平的力量。
来源:宗敏带你看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