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6亿票房只配6.4分,金鸡却把最佳导演塞给陈思诚,屏幕前的你昨晚是不是也骂了一句脏话。
36亿票房只配6.4分,金鸡却把最佳导演塞给陈思诚,屏幕前的你昨晚是不是也骂了一句脏话。
骂完先别关手机,把情绪停一停,看看数字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唐探1900》票房一骑绝尘,豆瓣却在及格线徘徊,同期对手《好东西》8.9分,《破·地狱》8.3分,口碑差距肉眼可见。
观众朴素的逻辑是:高分=好片,好片=得奖,现在顺序被打乱,自然一肚子火。
可评委的算盘没那么简单,他们面前摆着另一张表:国产片去年总票房比疫情前缩水近四成,影院周一到周四空得能踢足球。
投资人都缩回口袋,开机率掉到谷底,整个行业在喊饿。
这时候一部片子能带36亿现金流,养活从群演到后期上千家公司,对官方来说不只是电影,更是救命订单。
评委把奖颁给票房王,相当于给奄奄一息的市场打强心针,先让血液转起来,再谈诗和远方。
这不是第一次。
2021年金鸡把最佳美术片单独拎出来,让《哪吒2》不用跟真人片抢赛道,背后逻辑一样:保护产业薄弱环节。
只是今年轮到商业片和文艺片正面撞车,观众情绪被放大。
郝蕾前脚才在直播间吐槽国外影展靠运作,后脚国内就颁奖,时间点寸到离谱,火上浇油。
再加上短视频平台把评分截图来回推送,6.4红字配奖杯金标,视觉冲突直接点燃键盘。
很多人忽略了一个事实:金鸡章程里从没写“谁分高谁得奖”,它强调的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
观赏性在评委眼里约等于市场接受度,36亿就是硬指标,绕不过去。
换句话说,评分是观众用脚投的票,票房是观众用手投的票,金鸡把两手都算了。
那艺术怎么办?
文艺片导演也在发愁。
《好东西》导演路演时说过,片子成本三千万,排片占比最高才7%,一周后被新片挤到午夜场,回本靠海外卖版权。
《破·地狱》更惨,内地票房没过亿,香港本土口碑爆棚却冲不上热搜,演员只能回电视台拍剧糊口。
高分救不了他们的钱包,这是现实。
两边都不容易,可奖项只有一个,天平往哪边倾斜都会得罪人。
有人提议学金马,把最佳剧情片和最佳商业片分开,各玩各的,看似解药,其实隐患更大。
大陆一年能拍几部纯文艺片?
单独设奖只会让冷门更冷,最后变成评委自嗨。
真想把水搅活,不如在商业片里再划赛道:最佳类型片、最佳工业突破、最佳观众选择,让不同工种都有露脸机会。
对陈思诚来说,奖杯是烫手山芋。
161亿总票房把他推到历史第二,仅次于饺子,可名字后面永远跟着6.4。
他比谁都清楚,下次新作如果还是6分,观众会翻倍骂回来看热闹。
压力也是动力,把类型片拍到7.5分,比再拿十座金鸡都难,真能做到,骂声自然熄火。
对普通观众而言,骂完奖不妨问问自己:最近一部走进影院的国产片是哪部?
如果答案是复仇者联盟或者日本动画,那市场萎缩也有你一份贡献。
高分文艺片需要真金白银的支持,而不是网盘里的蓝光资源。
影院经理最现实,他们只认预售数字,预售起不来,排片表直接判死刑。
想让好作品被看见,得先让好作品被买走,买票就是最大的投票。
行业困局不是颁一个奖就能解决,却可能因为一个奖被更多人看见。
骂战过后,如果多几个人去搜《好东西》的密钥,如果多几家影院愿意给《破·地狱》黄金时段,这次口水就没白飞。
至于金鸡,它需要的不是改名,而是公开投票细则,把每部入围影片的得票数和评语晒出来,阳光是最好的灭火器。
观众要的是透明,不是完美,只要理由说得清,明年再颁给10亿票房的7分片,大家也能接受。
电影是梦,也是生意,做梦的人别嘲笑算账的人,算账的人也别嘲笑做梦的人,两条路合在一起才叫产业。
下次颁奖季,希望不再是一边倒的骂战,而是两部片子都能站着挣钱,观众也能笑着鼓掌。
那时候,6.4还是8.9,只是数字,不再是武器。
来源:坦荡的糯米Qfh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