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因为长江》——响亮回答“长江意味着什么”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6:14 1

摘要:“原来长江到了宜宾才叫长江”“文字出现前,古人竟会在巨石与崖壁上刻画、‘发朋友圈’”……最近纪录片《因为长江》播出后,许多年轻人热闹地讨论起长江,我也跟着追看这部纪录片,再看长江文化。

高蒙河

纪录片《因为长江》剧照。

资料图片

“原来长江到了宜宾才叫长江”“文字出现前,古人竟会在巨石与崖壁上刻画、‘发朋友圈’”……最近纪录片《因为长江》播出后,许多年轻人热闹地讨论起长江,我也跟着追看这部纪录片,再看长江文化。

长江拥有无比丰富的内涵。其历史文化与地理环境相辅相成,上游是高原地区,中游主要是丘陵山区,下游是平原。在长期的人类活动中,长江流域形成了不同的产业和生活方式,共同构成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人地关系发展史。全面呈现这条承载着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密码的大江,在有限时长内融通自然与人文,同时兼具历史纵深感与时代亲和力,是纪录片绕不过去的挑战。

《因为长江》先是为宏大叙事构建了清晰的骨架。该片从历史地理角度出发,把万里长江“拆解”成了羌藏、滇黔、巴蜀、荆楚、湖湘、赣皖、吴越七大文化区域,分集阐述。同时,结合地理环境与区域文化,分区提炼出源启、合脉、理水、涌新、润稻、流韵、引航7个富有双关意味的主题词。“合脉”,既指江河汇流,也喻文化交融;“涌新”,既指九曲回肠,也说创新基因;“引航”,既指江流入海,也谈文明出海。

骨架清晰后,具象的历代文物、具体参与长江文明保护传承的多元人群,让这部作品变得血肉饱满。片中展现了重大历史文化事件和当代社会命题,力求透物见事,透事见人,透人见史,透史见今。《滇黔·合脉》聚焦《史记》中仅有300余字记载的“滇国”,通过考古发现与学者讲述,把一个沉睡2000多年的古国从历史碎片中唤醒。曾被误读千年的“夜郎自大”,也在文物佐证与专家解读中,还原为夜郎国对自己位居水路交通要道、自成一家的坚持,由此呈现先民交流、交往、交融的故事。《羌藏·源启》一集则放眼当下,镜头跟随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普查员,记录他们如何为岩画与古遗址“办身份证”。这一工作场景令不少网友感叹“只听过人口普查,原来文物也要普查”,这样的切入点贴近生活,科普了文物背后的系统性保护工作。

这部纪录片最打动人的地方,是它让“文明”这个宏大词语,落到了具体的人、真实的事与可感的情之中。沿长江一路骑行6300多公里的热血青年,用70多个瓶子采集长江水,找寻“长江两岸到底有什么”的答案;坚守在考古发掘一线数十年如一日的学者,只为破解文明的蛛丝马迹;还有用数字技术复原百万年前先民面容的文博工作者,默默守护长江环境的牧民、摄影师、志愿者……他们既是长江变迁的见证者,也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动人故事,让我们看到长江不仅是滋养生命的母亲河,也是奔流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精神之江。

《因为长江》是一次影像意义上的文化寻根之旅,对“长江之于中华民族意味着什么”作出响亮回答。答案就在日夜不息的滚滚涛声里,在被时间打磨也见证岁月的件件文物中,更在每一个受长江文明熏陶滋养的中国人身上。

(作者为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

来源:七里河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