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片子一开头,老侦探萨默塞特就戴着帽子、裹着雨衣在雨里走,反观新调过来的米尔斯,居然光着头淋雨,那股子年轻人的冲劲藏都藏不住。
1995年有部好莱坞犯罪片叫《七宗罪》,我敢说看过的人,没几个能忘了里面的雨天。
片子一开头,老侦探萨默塞特就戴着帽子、裹着雨衣在雨里走,反观新调过来的米尔斯,居然光着头淋雨,那股子年轻人的冲劲藏都藏不住。
他俩第一天搭档,就撞上了个离奇案子,一个胖子脸朝下死在意大利面里。
第一次看这段的时候,满脑子都是“这番茄罐头是认真的吗”?后来他俩重返现场,在那间又脏又乱的公寓里,手电筒光扫到一排架子,上面堆着几十罐金宝番茄。
萨默塞特都愣了,连胖子都不会买这么多啊!更诡异的是,冰箱后面的墙上还写着“Gluttony(暴食)”。
这时候观众或许已经反应过来,这哪是普通命案,分明是冲着“七宗罪”来的。
你以为这就是普通的连环案?错了,这片子最绝的就是不按常理出牌。
一般侦探片都得查到最后才揪出凶手,可《七宗罪》里的杀手,居然在片子还剩半小时的时候主动自首了。
阿加莎的侦探片我也爱,那种优雅的乡村别墅命案,看着就像喝下午茶。
但跟《七宗罪》比,完全是两个路子,这片子里的案子都发生在底层城区,满是脏污和压抑,一点“优雅”的边都沾不上。
米尔斯一开始还没反应过来,直到第二起命案出现,他才后知后觉:
这杀手是要把七宗罪挨个罚一遍啊,本来想觉得这设定有点老套,后来发现不对,片子根本不跟你玩“找凶手”的游戏,反而盯着萨默塞特和米尔斯的反应拍。
萨默塞特见多了黑暗,对罪恶都有点“认命”的疏离感;米尔斯呢,啥都没经历过,一头扎进去就等着被现实捶。
这种反差,比查案本身还让人揪心。
讲完案子的套路,再说说里面的人,这片子的人物才是真的耐琢磨。
萨默塞特是摩根·弗里曼演的,这绝对是他职业生涯里数一数二的角色。
你看萨默塞特住的地方,就一间租来的公寓,墙上全是书架,晚上还得靠节拍器才能睡着。
他这辈子没结过婚,就差一点成了家,最后还是一个人。
人物里的门道萨默塞特知道这案子不简单,居然直接去了图书馆。
他翻但丁的《神曲·地狱篇》、Milton的《失乐园》,还有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
米尔斯跟在后面听,那表情跟第一次听说“七宗罪”似的。
萨默塞特哪是查案啊,简直是在研究“罪恶教科书”。
他那种冷静又博学的样子,把老侦探的沉稳拿捏得死死的。
再看米尔斯,布拉德·皮特把那种“愣头青”劲儿演活了。
萨默塞特好心提醒他小心,他还不服气,觉得自己能搞定。
直到后来栽了跟头,才明白老侦探的苦心。
本来我以为米尔斯的妻子特蕾西就是个背景板,毕竟片子里没怎么讲她的故事,可后来才发现,这角色太关键了。
她知道米尔斯需要萨默塞特的帮衬,就主动请萨默塞特吃饭,那股子温柔劲儿,在满是黑暗的片子里,简直是唯一的光。
最让人印象深的还是杀手,片子里都没提演员名字,可他一出场,整个气场都变了。
他脸上带着点自满,说话又聪明又冷静,还说自己的案子能被永远记住,反驳别人说“罪行会被日常残忍掩盖”。
当时看的时候,鸡皮疙瘩都起来了,这哪是凶手啊,分明是把罪恶当“艺术品”来做。
尤其是凶手自首那段,哪有连环杀手杀到一半主动送上门的?后来越琢磨越觉得,这哪是自首,根本是他计划里最阴的一步。
萨默塞特拦着米尔斯不让看包裹、喊他丢枪,那可不是瞎紧张,是他拼了命想拦住最后一场悲剧。
凶手从一开始就没把自己当“逃犯”,他把命案当“要永远被记住的杰作”。
他前面杀了五个受害者,对应“暴食、贪婪”这些罪,可七宗罪得凑齐七个啊,差俩呢!
他要是不主动出来,怎么把最后两宗罪补上?
他跟警察说“你们会记住我的案子”,潜台词就是“我得让你们亲眼看着我把‘作品’做完”。
他自首其实是把自己当“诱饵”,引着萨默塞特和米尔斯往他设的最后一个局里跳。
毕竟前面的案子再狠,也只是“单人作案”,只有把警察卷进来,让米尔斯也成了“罪人”,这整个“七宗罪”的故事才够完整,够震撼,不然偷偷杀了最后两个人,谁知道是他的“手笔”?
而且你发现没,凶手特别会拿捏人心。
他知道米尔斯年轻气盛、容易冲动,也知道萨默塞特虽然沉稳,但拦不住一个被激怒的人。
所以他自首时一点都不慌,甚至还带着点“看大戏”的从容,因为他早就把后面的步骤算好了。
萨默塞特为啥不让米尔斯看包裹?还急着让他丢枪?
说真的,这老侦探见了一辈子黑暗,凶手一自首他就觉得不对劲,哪有这么“配合”的凶手?肯定憋着坏呢!
关于包裹里到底是什么,为何让老侦探看到以后都脸色飒白,倒退几步。
很多版本没有明确镜头,有几个说法是比较准确的,一种认为包裹里装的是米尔斯妻子特蕾西的头,还有一种更残酷,是米尔斯妻子已经怀孕,是腹中的胎儿,这个版本更为绝望。
萨默塞特太了解米尔斯的脾气了,大纲里也说米尔斯“鲁莽冲动”,还总不服萨默塞特的劝。
要是米尔斯,那股子愤怒肯包裹定压不住,一激动开枪杀了凶手,这不就中了凶手的圈套?
凶手要的就是米尔斯犯“愤怒”的罪,这样七宗罪就齐了,米尔斯也成了他“杰作”的最后一部分,太残忍了。
观众们当时看这段的时候,心都跟着揪紧了。
萨默塞特喊着“丢枪”,声音都在抖,他不是怕凶手跑了,是怕米尔斯亲手把自己毁了。
米尔斯本来是查案的警察,最后却成了“罪人”,这不是凶手最想看到的吗?
萨默塞特拼尽全力拦着,可还是没拦住米尔斯的冲动,最后米尔斯开枪的那一刻,我才明白,凶手自首根本不是结束,是把所有人都拖进了他的黑暗里。
其实回头看,萨默塞特的阻拦,也是他对“人性”最后的挣扎。
他一辈子见惯了罪恶,却还想保住米尔斯的底线,可惜凶手早就把人心算得透透的。
这也正是《七宗罪》最狠的地方,它没给任何“反转”的机会,连老侦探的经验和善意,都没能挡住悲剧的发生。
跟《沉默的羔羊》里的汉尼拔比,这部影片中的凶手少了点优雅,多了点偏执,一样让人后背发凉。
人物讲完,就得说说这片子的“画风”了。
导演大卫·芬奇那时候才29岁,刚拍完《异形3》没多久,可拍《七宗罪》的时候,完全看不出是新手。
他太爱用黑暗的调调了,整部片子里,室内光总是暗沉沉的,手电筒的光因为空气里的细粉能看清,你知道那种感觉不?就像在黑夜里找一点点亮,还特费劲。
风格里的小心思片子里的雨就没停过,看完都想晒晒太阳了。
芬奇这是在学茂瑙1926年的《浮士德》,里面撒旦的黑斗篷罩住整个村子,那种压抑感,跟《七宗罪》的雨天一模一样。
你看他后来拍的《十二宫》《社交网络》,虽然也有冲突,但跟《七宗罪》的黑比,还是差了点意思,这片子绝对是他最“黑”的作品。
芬奇还特别会“借”东西,他学《驱魔人》《沉默的羔羊》,把文学里的黑暗元素揉进片子里。
比如古斯塔夫·多雷给《神曲》画的插画,有张是女人长着蜘蛛腿,一闪而过的镜头,却把那种恐怖感拉满了。
本来想觉得这片子能有多深刻,后来发现它其实是“装”得深刻,但这种“装”特别成功,明明没讲什么大道理,却能让你看完心里堵得慌,又忍不住想琢磨。
片子里还有些幕后细节特有意思,听说试映的时候,观众觉得结局太恐怖,片方就加了段海明威的旁白。
可那段旁白跟没加一样,反而像个黑色笑话。
萨默塞特最后说的“seeyouaround”,才该是真正的结尾,都已经那么惨了,还搞什么“希望”啊,太假了。
杀手也够狠的,有些案子居然提前一年就开始准备,可高潮部分的计划,又像是临时想的。
到现在都没搞懂,他明明自己心里清楚要干嘛,为啥还故意让警察找到图书馆卡?怕不是早就想好要跟警察玩心理战了。
还有七宗罪的设定,但丁在《神曲》里早就分好了类,芬奇把这些文学知识加进去,不光让案子显得更“合理”,还多了层文化味儿,萨默塞特查书的举动,也终于说得通了。
毫无疑问,《七宗罪》不是那种看完让人舒服的片子。
它没给什么正能量,也没讲什么大道理,就这么赤裸裸地把人性的黑暗拍出来。
可就是因为它不装、不搞廉价希望,才成了犯罪片里的经典。
这片子讲的哪里是七宗罪啊,明明是每个人心里都可能有的拧巴,萨默塞特的孤独、米尔斯的冲动、杀手的偏执,哪一个不是现实里能找到影子的?
现在再回头看,1995年的片子,过了这么多年还能被人聊起,不是没道理的。
它没把观众当傻子,不玩套路,就用最直接的方式戳中你。
如果你没看过,建议找个晴天看,不然看完再赶上雨天,真的会emo好几天。
来源:财如是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