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接近终点》(Sirāt,2025)是法国出生的西班牙导演奥利弗·拉谢(Oliver Laxe)的惊艳新作,影片开场于撒哈拉沙漠——更准确地说,是摩洛哥南部的一段山地。这里,一群来自欧洲的流动狂欢者驾驶着大型卡车和房车聚集,举行一场史诗般的狂欢派对。整个聚会带
《接近终点》(Sirāt,2025)是法国出生的西班牙导演奥利弗·拉谢(Oliver Laxe)的惊艳新作,影片开场于撒哈拉沙漠——更准确地说,是摩洛哥南部的一段山地。这里,一群来自欧洲的流动狂欢者驾驶着大型卡车和房车聚集,举行一场史诗般的狂欢派对。整个聚会带着朝圣般的气息,准备过程呈现出一种近乎宗教仪式般的庄严。几组巨大的音箱,摆在沙地舞池上,冷峻而无生命,却有着《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1968)中巨石一般的庄严存在,仿佛是某种声波传送门,播送着来自异次元的脉冲。由电子音乐人Kangding Ray创作的音乐宏大震撼,带来极其强烈的穿越感,而狂欢者则以近乎失控的陶醉投入节拍。在空中俯瞰,他们仿佛融为一体,以同一个狂喜的生命体跳跃、扭动。
但随后,拉谢的镜头以一种仿佛随手捕捉的自然姿态,将几位舞者从人群中挑出。镜头中有杰德(Jade Oukid),一个瘦削、眼圈深暗、戴着圆环耳环与圆顶礼帽的女子;还有托南(Tonin Janvier),一个带着温暖褶笑、装有假肢的男子;以及比圭(Richard Bellamy),他缺失右前臂的一部分,戴着一顶破旧的莫霍克假发。在拉谢此前的作品中(最近的是2020年的《火焰将至 Fire Will Come》),他多与非专业演员合作;而在《接近终点》中,大多数主要演员也都是他多年参加狂欢派对时遇到的人。唯一例外的是西班牙优秀演员塞尔吉·洛佩斯(Sergi López),他饰演本片主角——路易斯(Luis),一个身材厚重的中年男人。
路易斯在狂欢派对中与他的儿子埃斯特班(Bruno Núñez Arjona)以及他们的狗一起四处走动——显然,这里并不是他们的世界。事实上,路易斯的女儿玛尔(Mar)在几个月前失踪,而他有理由相信她可能就在这片区域。虽然这里没人见过她,但在与几位狂欢者的对话中——包括斯特夫(Stefania Gadda),一个寡言而气场强大的女性——路易斯得知,在更南方、朝向毛里塔尼亚的地方,将会举行一场新的活动,而玛尔可能正前往那里。
远处的砂岩峭壁如同约翰·福特(John Ford)西部片中的岩石群般巍峨,俯瞰着这场失控的狂欢——也俯瞰着路易斯和埃斯特班急切的寻女之旅——但它们以一种纪念碑式的冷漠矗立着。当《接近终点》在大约两个小时后结束时,那种神般的冷漠几乎已经渗进观众的骨髓。我们仍身处撒哈拉,尽管具体位置已不明确。角色们——或者说剩下的那些人——正前往未知之地,而他们满脸风霜,再也看不到任何狂欢的影子。
然而,拉谢的影片——今年在戛纳赢得评审团奖,并被西班牙选送为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代表——并不是一部玩世不恭或虚无主义的作品。电影从狂喜开始,以绝望结束,而中间的旅程是一段独特而动荡、又令人彻底沉迷的经验;论纯粹的感官冲击与持续的情感力量,今年我还未见过第二部能与之匹敌的作品。这是一部具有非凡推进力的电影,每一刻都饱含情感。尽管充满危险与残酷,《接近终点》并不会让你被抽干或麻木投降。我离开影院时脚步不稳却精神振奋,再次对脚下的土地心怀感激。
狂欢被突如其来的事件中断,而由拉谢与圣地亚哥·菲略尔(Santiago Fillol)共同编写的故事,则像一支子弹般迅速展开。武装士兵突然出现,命令狂欢者立刻离开;显然世界正陷入暴力混乱,但末日的细节被刻意保持模糊。(当一个角色问:“这是不是第三次世界大战开始了?”另一个回答:“世界末日已经持续很久了。”)派对四散之际,五名狂欢者——杰德、托南、比圭、斯特夫,以及乔什(Joshua Liam Henderson)——迅速组队,朝另一场狂欢的方向疾驰而去。为了寻找玛尔,路易斯和埃斯特班几乎是冲动地加入了他们。他们驾驶着一辆破旧的旧式小型货车,远不如同伴们的重型车辆适合穿越沙漠的长途旅程。但这些游牧者被父子俩的困境所打动,也被路易斯送出的汽油所感动——汽油在此时与水和食物一样珍贵。
尽管《接近终点》在视觉与声音上的规模浩大,它本质上是一部关于亲密交流与交换、关于在逆境中缔结的不可能的羁绊、以及那些意外降临的小小祝福的戏剧。在这片几乎无法居住的环境里,拉谢找到了某种跨越背景与语言障碍的集体情感绿洲。(片中人物说着零碎的西班牙语、法语,偶尔也有阿拉伯语和英语。)有一幕,路易斯以为自己和埃斯特班被抛弃,结果惊讶地发现他们的新伙伴实际上正在折返来帮助他们。正是在这样的时刻,我们触碰到了这个故事力量的来源:一种坚韧的洞见——善意虽然稀少却顽强存在,甚至可能是一种对自然法则的挑衅。《接近终点》是一串逆天的慈悲行为——高贵的人性偶然,回望之时,却带有命定般的不可避免。
拉谢本人也是个四处流浪的人,对摩洛哥了如指掌。他的第一部长片《你们都是船长》(You All Are Captains,2011)拍摄于丹吉尔,在那里他曾花费数年时间为弱势儿童的庇护所工作。许多孩子出演了那部电影——一部将虚构与纪录片形式巧妙碰撞的作品,在片中,亦有出镜的拉谢狡黠地拷问了自己作为欧洲外来艺术家的身份。随后是《木乃萨斯》(Mimosas,2016),一部神秘而美得令人屏息的影片,讲述一支商队带着垂死的酋长穿过摩洛哥阿特拉斯山脉,回到家乡的故事。这部影片拥有旅行记录片的美感,也带着寓言的晦暗不明。片中最具张力的角色是一位火爆的穆斯林牧师,他告诫同行者们不要偏离轨道,无论是地理上的,还是道德上的。
《接近终点》深深汲取了《木乃萨斯》的气息。两部影片均由摄影指导毛罗·埃尔塞(Mauro Herce)以16毫米胶片拍摄:角色们涉过河流,穿上另一条山路,而通往救赎的道路始终惊险地狭窄。阿拉伯语中的sirāt可指向多种概念,其中包括横跨地狱深渊、通往天堂的那条如刀锋般细薄的桥——沉重的末世象征,但影片却以轻盈姿态承载。角色们或许正穿越一处被风沙侵蚀的炼狱,但拉谢显然迷恋于这段旅途的电影性张力:夜行车辆的迷离诗意,以及旅途中血与汗的真实机械性。当众人试图将卡在斜坡上的车轮拉出陷阱时,我们仿佛被投入到亨利-乔治·克卢佐(Henri-Georges Clouzot)的《恐惧的代价》(The Wages of Fear,1953)和威廉·弗莱德金(William Friedkin)的《天魔》(Sorcerer,1977)般的险境中。在这些电影里,一辆车上一刻是庇护所,而下一刻便可能成为陷阱。死亡从一开始就是高概率事件,却也总是以最出其不意的方式降临。
但与克卢佐和弗莱德金不同的是,拉谢保留了一线对人性的希望。即便在最骇人的处境下,角色们并未像电影常见的那样陷入争吵与内斗。唯一近似苛刻的话语来自路易斯,当他的狗误食了某个狂欢者的排泄物(含有LSD)时爆发了一阵短暂而可以理解的怒火。(剂量最终无致命危险,而更糟糕的时刻仍在前方。)拉谢编排的不是文化冲突的简化版,而是命运——或安拉——残酷而不可逆的裁决所带来的群体沉浮。谁活下来?谁没能活下来?答案会令你意外。一开始,我们惊叹于狂欢者对身体的掌控能力——那些布满纹身和伤疤的身体,动作轻盈而自如。我们会为托南卸下假肢后用膝盖做出的滑稽木偶表演发笑,也会在乔什的疯癫飙车中着迷——他跨坐在两辆高速行驶的车之间,仿佛是《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Mad Max: Fury Road,2015) 的战男,或是一场沃尔沃广告中的尚格·云顿(Jean-Claude Van Damme)。然而到了最后,让我们最意外的是路易斯——这个身形笨重、老派、不属于狂欢世界的男人——在经历了毁灭性的失去之后,反而获得了新的身体掌控力。他大概一生都没跳过狂欢舞,但到了影片尾声,你会觉得在场唯一能肆无忌惮即兴舞动的,就是他。
塞尔吉·洛佩斯的表演是奇迹般的——尤其对于那些看过他在《潘神的迷宫》(2006)里饰演残忍的法西斯军官、并发誓再也不相信他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在《接近终点》中,他把一个人的灵魂撕裂,然后又一点点将其拼回。洛佩斯所传达的是:在我们失去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之后(除了世界本身),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能做到的最好。因此,《接近终点》值得看两遍:第一遍,为了那迅猛而残酷的震撼;第二遍,为了余韵中的抚慰,与影片坚持的信念——最有意义的家庭,往往在最荒凉的境遇中诞生。而拉谢最令人回味的画面,并非荒芜景观、也非火光冲天、亦非地狱般的人间景象,而是:路易斯、比圭、杰德、斯特夫、托南与乔什在一辆卡车里沉睡,他们彼此蜷缩,身体紧紧相靠——此刻寂静安详,或许正在共享一场梦中的狂欢。
|原文发表于《纽约客》(The New Yorker),2025年11月24日纸质版杂志,66–67页。
This article was translated with the assistance of AI tools, then reviewed and edited for clarity, accuracy, and style by the Cinephilia editorial team. It is published by for non-profit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rights belong to the original author and the publication as mentioned above. If you are a rights holder and wish to request removal, please contact us atcinephilia@cinephilia.net. |Copyright Notice: Ethical Use & Content Policy
美国《纽约客》(The New Yorker)杂志影评人,同时为美国国家公共电台《新鲜空气》(Fresh Air)节目撰写影评;2024年,凭借在《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工作期间发表的影评作品荣获年度普利策评论奖(Pulitzer Prize for criticism)。
Venezia 2025|《恩典》导演保罗·索伦蒂诺(Paolo Sorrentino)自述
来源:星河倾城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