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月6日的电影院排片表上,《蜡笔小新》消失了。这部陪伴中国观众二十多年的动画,连同《工作细胞》,被悄然撤档。不是技术问题,不是内容违规,而是因为东京的一句政治表态——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称“台湾有事即日本存亡危机”,触碰了中国的底线。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撤档。它背后是观众情绪的转向、市场力量的重塑,更是一个信号:当国产电影占据88.48%的票房江山,中国电影产业正在从被动接纳,走向主动选择。过去,外国大片在中国市场拥有近乎“免检”的特权。好莱坞曾连续多年包揽年度票房前三,进口片排片率一度超过40%。但2025年
12月6日的电影院排片表上,《蜡笔小新》消失了。这部陪伴中国观众二十多年的动画,连同《工作细胞》,被悄然撤档。不是技术问题,不是内容违规,而是因为东京的一句政治表态——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称“台湾有事即日本存亡危机”,触碰了中国的底线。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撤档。它背后是观众情绪的转向、市场力量的重塑,更是一个信号:当国产电影占据88.48%的票房江山,中国电影产业正在从被动接纳,走向主动选择。
过去,外国大片在中国市场拥有近乎“免检”的特权。好莱坞曾连续多年包揽年度票房前三,进口片排片率一度超过40%。但2025年,这一格局彻底改写。国产片年度票房占比逼近九成,《哪吒之魔童闹海》单片破150亿,不仅刷新纪录,更在全球影史留下中国印记。此时再看日本片撤档,已不再是“我们能不能看”,而是“他们还能不能来”。
历史曾反复上演文化让位于政治的剧本。1932年,国民党政府为避免刺激日本,禁映所有抗日题材影片,连“日军”二字都需删改。2025年4月,面对美国加征125%关税,中国以“尊重观众选择”为由,实质性减少美国影片进口。市场成了外交的延伸,而这一次,主动权在中国手中。
今天的撤档,表面是发行方“基于市场环境”的商业决策,实则是观众用脚投票的结果。《鬼灭之刃》上映五日票房从高开到暴跌,说明情感认同已成观影前提。当一部电影不再只是商品,而是国家态度的投射,它的命运就不再只由片方决定。
这并非文化封闭,而是话语权的回归。中国正将进口片选择权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筛选”。日本影片可暂缓,但法国新浪潮、北欧悬疑片、“一带一路”国家佳作仍在引进。文化开放从未关闭,只是标准由中国观众和市场共同制定。
国产电影用质量和体量赢得了底气。当我们的银幕不再依赖进口大片撑场,当本土创作能持续点燃全民热情,我们就不再需要为任何一部外国电影“开绿灯”。
银幕上的选择,从来不只是娱乐。它是一面镜子,照见国力,也照见尊严。
当中国观众不再仰视外国电影,真正的文化自信才刚刚开始。
来源:策略喜舞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