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年后,重温1952年国产电影感慨万分,冯喆郭振清谁是最佳演员?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4-11-17 20:11 9

摘要:《南征北战》是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军事题材电影,它的诞生与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条件密不可分。影片讲述了在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英明领导下,英勇作战、团结协作、不怕牺牲,最终打败了国民党军队,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南征北战》是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军事题材电影,它的诞生与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条件密不可分。影片讲述了在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英明领导下,英勇作战、团结协作、不怕牺牲,最终打败了国民党军队,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影片的经典台词“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至今仍被人们传颂。这句台词不仅表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的乐观精神和必胜信念,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英勇不屈、奋勇向前的民族精神。

影片的导演成荫、汤晓丹,编剧沈西蒙、吕宕,演员冯喆、汤姆·康登、张瑞芳、中叔皇、项堃等都是当时电影界的精英。他们在拍摄过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难,把这部电影拍成了一部经典之作,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誉。

影片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由著名作曲家王云阶创作的主题曲《歌唱祖国》,旋律优美、激昂,充满了爱国情怀,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总之,《南征北战》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的电影,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它的经典台词和音乐,以及演员们的精湛表演,都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不朽之作,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电影的历史长河中。

"我们的两条腿一定要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这句台词经过了71年的岁月,依然让人心潮澎湃。说出这话的是谁呢?他就是陈戈,一位说着浓浓川普口音的解放军师长。

有趣的是,川普并没有扣分,反而成了角色的标志性特征,方言因此变得魅力四溢。

1952年,《南征北战》电影诞生。这是一部意义非凡的影片,摄制组人数近5000人,用时一年才完成拍摄。

在当年只有9部国产电影的背景下,这种阵仗可谓是“豪横”至极。

为啥要搞这么大?因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大规模军事题材电影,需要把解放战争初期华东战场的恢弘场面完整呈现出来。

制片方在剧本创作上也相当用心,特地找来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这些业内精英,导演还玩了个"双剑合璧"的把戏。

成荫和汤晓丹这两位导演的搭配十分精心。成荫是个参加过重要战役的“老兵”,对战争了解深刻;汤晓丹则是个有艺术家气质的导演,擅长拍摄战争中的抒情戏。

这么一搭配,既保证了战争场面的真实性,又兼顾了艺术表现,实在是绝了。

演员们的表现更是令人眼前一亮。冯喆的故事最有看头,这哥们儿刚从香港回来,浑身充满了洋气,妥妥的"小鲜肉"一枚。

让他演铁血硬汉高营长?别逗了!但是冯喆是真有想法,主动去部队体验生活,和战士们一起训练,还在大冷天坚持冬泳。

你别说,这股子劲儿上来,高营长演的活灵活现的,温文尔雅中又流露出钢铁般的意志。

《南征北战》中的经典台词非常多,比如"又喝到家乡水了"、"请你们坚持最后五分钟"。每一句都说得非常接近观众的心声,深深地触动了他们的内心。

就连饰演反派角色的演员项堃、白穆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然孙道临的戏份并不多,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他那稳重的气质和表演,现在想想都令人赞叹。

这部电影无疑树立了新中国战争片的新高度,它既充满气势,又能深深打动观众,71年过去了,它依然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座丰碑。

1952年的电影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有三部电影都是从话剧改编过来的。它们分别是《龙须沟》、《六号门》和《方珍珠》,每一部都像是在进行一场"舞台到银幕"的接力赛。

首先要回顾的是《龙须沟》,这是老舍先生的心血之作。绝对不能忽视的是该剧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成功地将解放前北京最糟糕,最肮脏的地方呈现出了非凡的魅力。

你说这地方有啥好拍的?但老舍就是能把这些市井百姓的酸甜苦辣写得深入人心。

剧中有个角色叫程疯子,而这个角色的演员更替背后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原本是要让北影厂的谢添来演的,他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甚至连戏服都找好了——一件从西四牌楼淘来的旧大褂。

结果谢添临时有别的任务,于是这角色就给了于是之。而有意思的是,谢添竟然二话不说地把那件费劲儿淘来的旧大褂送给于是之了。

现在,演员之间的这种暖心的事情,真的让人感动。

《六号门》这部戏的来头非常独特,它是由天津码头工人亲自创作的一部话剧改编而成的。导演吕班为了能够拍好这部戏,他在天津码头足足蹲了半年,与工人们同吃同住,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这部戏剧中的许多演员都是真实的工人出身,包括郭振清和刘永才。他们都是工人中的佼佼者,刘永才更是一名真正的码头工人。

连反派角色马金龙和马八辈,导演都专门找了有江湖气的演员谢添和评书艺人陈士和来演。这么一搭配,整个片子的质感立马就出来了。

舞台搬上银幕并不是一件易事,但这三部戏做到了。它们不仅不是简单地将话剧拍下来,而且真正理解了电影语言,成功将原本的舞台剧改编得恰到好处。

尤其是龙须沟,至今在豆瓣平台上仍然保持了7.8分的高分,这足以证明这部戏剧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那个年代的一个特点就是舞台艺术与电影艺术的深度融合,这种艺术接力不仅从舞台蔓延至银幕,更体现了艺术与科技的紧密结合。

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在保留原作精髓的同时,充分发挥了电影的视听特点。如今看来,这种创作方式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在1952年,当时的演员们纷纷在玩命儿突破自我。比如张瑞芳,原本主要演纯情少女这类角色,但这次在《南征北战》里,她要挑战民兵队长赵玉敏的角色。

为了演绎好农村妇女形象,张瑞芳可谓是下足了功夫。她每天都在观察农村大姐们看人的眼神,力求真实感。她发现眼神不能过于柔弱,而要有一种坚韧的气质。

走路也不能过于婀娜,要有农村妇女那种麻利劲。就这么不断的练习,最终连黄宗英、上官云珠这些演技派都佩服了,都称赞张瑞芳为女演员们开辟了一条改变戏路的新途径。

于蓝在《龙须沟》中饰演的程娘子也是一个非常出色的角色。这位平时说话轻声细语的演员,为了塑造一个泼辣的北京大嫂形象,竟然找了一个邻居大嫂当老师,向她学习如何表现出这种性格特点。

天天学人家说话和动作,把原本的温柔尽数抹去,练成一个声音宽大、动作豪爽的程娘子。最终,一个纯正的北京大妈以生动的形象呈现在观众眼前。

要说特别,还得是郭振清这爷们儿。他工人出身,在《六号门》里把码头工人胡二塑造得淋漓尽致,堪称本色演出。

那铁骨铮铮的样子加上浑厚的嗓音,无需说话就能够让人感受到码头工人的彪悍劲儿。

对比之下,你就会明白为何大家都在争论冯喆与郭振清谁更厉害了。在人们心中,冯喆是优雅与智慧并存的"银幕男神",而郭振清是以刚毅和勇猛著称的"银幕硬汉"。

他们各有千秋,各自的魅力都使他们成为银幕上的经典形象。

一个是通过刻苦训练成为的军营硬汉,另一个是凭借本色展现的工人形象。

1952年这批演员,真是让人佩服。他们并非靠"滤镜",也不是靠"人设",而是实实在在地钻研角色。

仔细一想,在71年前的这些演员,他们用他们的表演生动地给现在的影视圈儿上了一堂课。我们知道,演技从来都不是靠"人设"包装出来的,而是需要我们真刀真枪地去磨练。

在1952年,对中国电影界来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年份。这一年,故事片的产量创下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最低记录,全国加起来只有9部。

之所以这么少,主要是因为1951年的那场《武训传》风波。

《武训传》被批判,这可是件大事,整个电影界都进入了大整风的状态。你想啊,孙瑜导演、赵丹主演的戏都能被批,谁还敢掉以轻心?再加上这一年正好是电影厂公私合营,整个行业都在经历大改革,搞创作的时间自然就少了。

你别看这次压力大,但其实还真出了好几部好看的电影呢!这不仅仅是由于数量的减少,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特殊的时期,电影人更加珍惜每一次创作的机会。

长影在两年内拍了三部作品:《六号门》《人民的战士》和《葡萄熟了的时候》。新成立的北影也在同期推出了两部作品《龙须沟》和《一贯害人道》。

电影《方珍珠》《纺花曲》和《美国之窗》的拍摄,揭示了私营电影公司在公私合营的大势所趋下的真实心态。他们虽然明知这一天会到来,但依然以专业的态度和敬业的精神投入其中。

这些戏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他们的谢幕之作。

回顾过去,1952年的9部电影,没有一部是敷衍拍摄的。所有人都全力以赴,因为数量毕竟有限,大家都希望能拍出真正的精品。

因为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2020年被誉为质量爆表的一年。

现在再回想一下,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我们的电影人还能交出如此出色的答卷,他们所展现出来的这股劲头,真是令人感到敬佩。

我认为,这种“压力变动力”的精神,在如今的社会中也毫不过时。

时光真的是一个神奇的东西,71年过去了,1952年的那些电影瞬间至今依然鲜活。

石挥在《美国之窗》的表演绝对能让人惊艳,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该角色中,发自内心的情感表演让人陶醉。石挥是一位出色的中国演员,他的表演技巧和敬业精神令人敬佩。

无论从化妆效果上,还是他的神态和气质上,石挥都完全融入到了美国人的形象中,即使是一眼就能看出来他是中国演员,但他的表演实在让人们震撼。

那时候的化妆技术不如现在高超,但这并不影响石挥的表演,他出色地饰演了一个对生活绝望并准备自杀的美国工人,让人看了心疼不已。

上官云珠也是一个有趣的例子。在她参演的电影《纺花曲》之前,她被视为"风情万种"的代表,但这一次,她转身扮演了一个纱厂女工蔡阿珠。

这转型让人猝不及防,但演技真的很出色。

《葡萄熟了的时候》可是那年最温情的好戏了,满屏都是新生活的喜悦。现在重温,那些繁忙的劳动场景,丰收的笑容,都透出满满的真实幸福感。

说到让人感到惊喜的地方,《方珍珠》中还藏着两位日后的相声大师——年轻时候的侯宝林和郭启儒。那会儿他们还不是"大咖",但那份艺人的精神气质已经展示出来了。

在回顾这些71年前的电影时,真是百感交集。那个年代的电影人们是真的在用毕生真诚拍戏,没有任何特效或噱头。他们只是老老实实地讲故事,认认真真地演绎角色。

这些定格的艺术瞬间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像一面镜子,反射出真正的电影精神是什么。

来源:莲乡情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