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娃娃》后,国产电影“无爆款”,这电影确实“被低估了”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4-11-22 21:36 7

摘要:2024年的影视市场是真的无聊啊,本来暑期档就够无聊了,电视剧就《唐诡2》《边水往事》两部小爆了一下,偶像剧和其它剧无爆款,电影也非常无聊,除了《抓娃娃》《默杀》几乎全扑了。

文|令狐伯光

2024年的影视市场是真的无聊啊,本来暑期档就够无聊了,电视剧就《唐诡2》《边水往事》两部小爆了一下,偶像剧和其它剧无爆款,电影也非常无聊,除了《抓娃娃》《默杀》几乎全扑了。

最关键的是,你以为暑期档已经够拉了,结果国庆档更拉,到现在元旦前同样非常拉。

虽然距离暑期档过去那么久了,但我个人觉得《抓娃娃》这部电影,因为当时上映吵什么现实题材,教育孩子那些东西吵得太厉害,反而从电影角度来看,这部电影被低估了,尤其是《749局》出来过后。

这电影我觉得它好过《夏洛特烦恼》,如果你不算《驴得水》那种,前者已经是开心麻花公认最经典的喜剧片,但那部片子还是有很强的凑段子的嫌疑,如果单纯从电影角度,剧本角色,表演䚭,《抓娃娃》绝对是个巅峰。

这电影好就好在横看成岭侧成峰,正在上学的孩子看完觉得窒息,焦虑的中产心怀侥幸觉得说不能也能养出继业这么完美的孩子,穷,但鸡娃的家长看完觉得家里没钱没得选只能鸡娃,有亲人去世的看到奶奶葬礼的情节想哭,缺爱的人看到全家围着继业转羡慕,不受重视的孩子看见马大俊拼命证明自己觉得心酸,没钱的孩子希望父母也能突然告诉自己家里是首富。

你是什么,你看到的就是什么,很不错的国产电影了,而且在喜剧上它也非常成功。

这部电影的喜剧部分,还有表演部分这里就不讲了,虽然比不上严肃作品,但确实非常不错。

我们单独从内核上来讲,它还是有值得讨论的地方,马成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说实话我觉得挺好的,特别是平板和盗窃那里。但或许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功,让他认定了自己这套理论,从跑步问题开始他们这个团队就仿佛走进了死胡同,后续所有的操作都是在努力维持这套系统的运作。

但实际上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策略已经应该改变了, 其实就不说楚门世界的这个设计,这个道理放到普通人生活中也是一样的。孩子还小的时候还没什么自我意识,三观也没有健全,那父母确实应该进行大量的引导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三观。

可随着逐渐长大进入青春期,你再进行过多过于强势的干预必然导致逆反。

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正常就应该制造一些契机让马继业认识自己麾下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公关人才以及他们的子女,还应该和朋友通一下气,也把自己朋友的子女介绍给马继业培养一个圈子。

第三个五年计划就要开始灌注一些高考之外的内容了,利用这套系统培养几门强项,比如统计学/第二外语/商业专有名词/专业软件,制造一些机缘巧合让马继业接触并在这些门类里选择。逐渐把小院子里的人换走、让奶奶下线、让家境逐渐走向小康展现国家发展的成果(也侧面告诉马继业从商要去抓住时代机遇)

带马继业去行政服务大厅办户口/补助/身份证这类事项让马继业掌握办事能力,尤其应该让那个书店老板下线,换个表面上是考研补课老师之类的来效果都好不少。 在最后高考百日冲刺开始,家长和整套系统应该完全剥离,搞一个假的拆迁维修,小院子的人都离开,就留马继业一个人起居生活,留几个工人来边施工边盯着,给马继业自习的空间,然后每个月给他寄钱培养寄宿独立能力,有限施工噪音还可以培养专注力。

高考结束后落地也很简单,让他姥姥姥爷带他去公司和产业转一圈,朋友的子女都是马继业的朋友,让他们说真相的冲击力肯定比看到研究中心要好接受很多。

上面是正常的想法,但它只是一部电影,就像你不能用剧情片去要求它的内核一样。

电影的豆瓣评分只有7.2,我觉得重点还是在剧本的本身问题上,那就是关于教育层面,网友要求你要能立法(最好改变国家那种),类型片角度,可能有人都巴不得最终马继业和父母断绝关系,甚至杀人那种,出一口恶气(要让他爽)。

如果单纯只是喜剧片呢,那就别搞现实主义这一套(明明我只是来看喜剧的,为什么要添堵),现在的中国观众就是这么拧巴,天天说“春晚包饺子上价值”,但只是喜剧片又骂没有深度,有了深度又一定要“立法”。

电影不能立法,你叫什么现实主义,我们可是穷人啊!那些娱乐圈,明星片酬——

这电影真的是六边形战士,喜剧层面,教育层面,表演层面,还有内核层面其实都兼顾到了,但又每一面不能完全深究,比如请这么多育儿专家,吃的是大厨做的菜,晚上睡觉听的都是专业人士弹得钢琴曲,没有条件都要给你创造条件进行英语的口语练习。

可以说,能想到的地方都给做到很好,完全是精英化的教育。但就是这样的精英教育,这么多人这么多所谓育儿专家,居然没有一个心理学相关的人士提出,物质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影响,以及巨大的物质落差给人带来的精神重创会导致这个人可能直接疯掉,或者精神失常,没有一个人关注。

从而带来的是这个故事很多桥段根本经不起一点推敲,很多的机械降神,或者说因为故事内核是喜剧,从而让故事的很多发展,为了喜剧而喜剧,所导致的很多纰漏是从源头上没办法圆的,圆了就不会是喜剧片了

作为一部搞笑电影,我觉得它已经做到了逗笑观众的目的,故事讲得完整,冲突矛盾也比较合理,就是有些小的节奏上的问题,我觉得还是可以作为一部超过及格线、给人小惊喜的好片的

我是觉得《抓娃娃》属于超出预期,笑的同时还能让人思考一下的好作品,起码带给我几点思考,马成钢一直想让马继业考清北,但他推着轮椅上的马继业时候说,上清北是他自己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

看似对孩子无私的培养里也总是非主观的,不自觉的掺杂了点自私,教育里面无私和自私的边界究竟在哪里?,有多少是为孩子,有多少是为自己?

为了培养家族接班人扼杀了马继业搞体育的梦想,马继业叛逆的高分上体育大学,马成刚觉得这个号又“废了”,但马继业却看起来更快乐,到底是把孩子培养的“优秀”,但不能按自己的梦想活更好,还是让孩子追寻自己的梦想但没那么“优秀”更好。

马成刚刻意营造的“苦难童年”究竟对于马继业成长的“优秀”起到几成效果?家里表面上穷困潦倒,暗地里是投入海量资源保驾护航,一级厨师做营养餐,最顶级教师团队量身培养,外教情景模拟式交流,有成功经验的父母全天候环绕式监控。

如果没有这些用钱铺路的巨量资源,单单是艰苦的环境里生活,马继业还能否成长的这么优秀?导演已经给出了他的答案,马继业跟主任讽刺的对话:我出生于普通家庭,却成长的品学兼优,英俊健硕,多才多艺,你不觉得奇怪吗?

导演是在批判马成刚的教育方式错误吗?不全是,电影前段也讽刺了姥爷姥姥放纵式的溺爱教育,把小马继业养成了个胖子,那么马继业高考707分,品学兼优,遇到逆境能想到对策拜托,证明了马成刚的教育是正确的吗?

导演用字幕和结尾给出了答案,考707分的是马成刚培养的合格接棒人马继业,上体育大学的是选择自己梦想的少年“牛牛”,是的,也许马继业从心理上算是“分裂”成了两个人,这就是马成刚用极端方式把马继业打造优秀带来的“后遗症”。

捡瓶子就是这病遗留的最轻微症状,我想管这种后遗症叫“马继业症候群”。

最后,我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会结合自己的一些认知在思考,我觉得这个电影它在一定程度上是非常成功的,即使有一些不足,但足够可以瑕不掩瑜。很多细节处的设定能够看到表演者以及编剧和整个团队的用心。

看完之后,我又跟身边的朋友上探讨:老马的教育方式是否是成功的?朋友说他的方式,让继业在那样的环境当中最后成长一个内核非常好的一个人。其实是成功的,并且高考分数考得很高。但我觉得一个东西的成功要从两个方面去看,一个是社会价值,另一个是个人价值就是社会价值。

从个人价值上来看的话,如果说一个教育方式对它的影响能够使它的灵魂得到很大的触动,真正的内化于心了,并且外化于行,那我们就可以说它是成功的,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促人向上的。

从社会价值上来看的话,一个教育能否成功要考虑的是它的一个普遍适用性。

我觉得从这两个角度看的话,老马的教育方式好像是对个人来说是成功的。但如果仅仅是从分数和他某些行为的表现,看出来而评判成功的话是不够的。而且他这种教育方式,没有办法在社会范围内进行推广。

总的来说,这个电影真的在家长教育子女方面,做到了一个警示和反面的示范作用。绝对是可以达到8分左右的,现在就是因为网友拧巴的态度造成的,毕竟它怎么也比一坨的《749局》强得多!

来源:令狐伯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