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京照相馆》票房连续飙升,观众泪洒影院,唱国歌、默哀的场面频频刷屏,本该是全民动情的大合唱,可偏偏有一群人,冷眼旁观、拒绝买票,还理直气壮地说:“我,就是不看!”
《南京照相馆》票房连续飙升,观众泪洒影院,唱国歌、默哀的场面频频刷屏,本该是全民动情的大合唱,可偏偏有一群人,冷眼旁观、拒绝买票,还理直气壮地说:“我,就是不看!”
难道这些人不爱国?不痛恨侵华日军?答案恐怕没那么简单。
这背后是一场关于情绪操控、民族身份与历史记忆如何表达的大型探讨。
多数选择不看的受众,并不是不知道南京大屠杀有多惨,也不是质疑历史事实。他们绕开《南京照相馆》,是因为一种越来越被普遍感知的情感规训疲劳。
自从《战狼2》一战成名之后,“你必须感动、你一定要愤怒”的情绪规范几乎成了影视表达的标配。
好作品是好作品,但当“必须站起来唱国歌”“默哀才算敬畏历史”成了默认操作,有些人就开始反抗了。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反向认同”(counter-identification)。当一个人感受到某种情绪或立场是被强行灌输的,就会本能地产生排斥。这不是清醒和不清醒的区别,而是个体对于表达自由的捍卫。
你可以感动,但别让我按套路流眼泪。
我们的集体情绪,到底在对谁表达?
历史早已盖棺,但情绪仍在流淌。《南京照相馆》这样的作品,其实承载了两种潜在的使命。
一是唤醒国人的历史记忆,二是对外传达我们的民族立场。
今天的日本,真的还在否认历史的主战线上吗?我们激动地控诉、落泪、怒吼,而对方的年轻人,可能连南京两个字都没听说过。
根据日本某调研机构2024年数据,有超过64%的20-30岁日本年轻人严重缺乏对侵华战争的认知,其日常教育和媒体叙事,强调更多的是“日本是二战原子弹受害者”。
在这种信息断裂的结构中,很多人觉得单方面加剧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最后只剩一个结果,对自己人宣泄,对外人无效。
这种情绪如果继续野蛮生长,反噬的一定是我们自己。
一个原本想悼念历史的观众,最后变成了街头砸日系车的“愤青”。而那些开着日系车的普通人,可能只是月薪八千的白领,咬牙凑齐了首付。
结果成了“汉奸”被砸,这样的笑话,历史不是没有上演过。
恨是要有对象和边界的。明确指向军国主义罪犯是正义,一刀切仇恨整个民族是愚昧。
“我拒绝看”并不代表“我不愿记住历史”,是表达一种警惕,不要让情绪绑架记忆,更不要把历史教育沦为政治话术工具。
如果真的希望让日本人赎罪,就得问一句靠我们自己感动到哭就够了吗?
美国的《辛德勒的名单》,拿遍奥斯卡,感动全球。但不仅如此,它帮助以色列用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方式,建构了全世界对犹太人遭遇的同情与共鸣。
这才是真正的国际话语权转换。
《南京照相馆》口碑再好,票房再高,如果我们的叙事只停留在自我内部循环,只让全国人民不断“再哭一遍”,那对国际影响几乎是零。
那些被我们期待忏悔的国家,连我们的情绪都听不到。他们的年轻人正打着动漫、音游、综艺的旗号偷偷俘获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注意力。
中国的年轻人上一秒在影院哭着声讨日军,下一秒在B站疯狂追日漫、打原神、刷日综。
情绪动员可以感动人,但若不能影响施害者、不能转化为国际对中国历史创伤的共识,那只能是一次次“自我感动”的循环加剧。
《南京照相馆》是好作品,但这场观影热的社会现象值得重新理解。
支持电影没错,带家人去看也很好。但观众们更需要带着问题走出影院:
我们究竟要怎样记住南京,才能让真正的历史记忆,不沦为算法下的流量催泪弹?
我们更需要的电影,是有跨文化传播力的作品,是能让世界主流民意为我们发声的叙事武器。
一部《南京照相馆》所触发的,并不该是观影方式的“非此即彼”,而是对整个民族主义表达生态的深度质问:
我们是要继续在情绪里打转,做流量的炮灰?还是要将记忆提炼成国际对话的话语权?
总有人说不看这样电影的人是冷漠,但我恰恰觉得,那些保持清醒、不愿被带节奏的人,也许是民族记忆能进一步走出去、真正被世界听见的推手之一。
不是不感动,而是拒绝跟着谁的节奏做“标准中国人”。因为真正的觉醒,永远不止一条表达路径。
来源:科普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