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鸡奖的舞台上,一幕罕见的寂静上演。当《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名字从颁奖嘉宾口中念出,聚光灯下却空无一人。这尊最佳美术片的奖杯,最终无人捧起,只留下主持人的尴尬圆场与满场观众的错愕。
金鸡奖的舞台上,一幕罕见的寂静上演。当《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名字从颁奖嘉宾口中念出,聚光灯下却空无一人。这尊最佳美术片的奖杯,最终无人捧起,只留下主持人的尴尬圆场与满场观众的错愕。
这场无声的缺席,迅速在舆论场激起千层浪。它并非一次简单的行程冲突,更像是一记投向电影圈的问路石,敲打着奖项背后那面由人情与圈子织就的无形之墙。要知道,金鸡奖诞生于1981年,以“专家奖”为立身之本,其名称取自“金鸡啼晓”之意,象征着中国电影事业的黎明与希望。它曾是中国电影艺术最高荣誉的代名词,由业内专家投票评选,本该是纯粹艺术判断的殿堂。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座殿堂的光环似乎正在褪色。电影圈里流传着一种心照不宣的划分:华表奖代表官方的肯定,百花奖承载观众的喜好,而金鸡奖,这个本该以专业和权威为标尺的奖项,其底色却被许多人认为是复杂的人情世故。今年的金鸡奖,即便请来了张艺谋这样的国师级人物坐镇,也未能平息外界的质疑。
争议的焦点,迅速从《哪吒》的缺席,蔓延至其他奖项的归属。宋佳凭借《好东西》二封影后,她的演技无可指摘。然而,另一部同样深刻探讨女性议题的作品《出走的决心》,以及主演咏梅教科书级别的表演,却彻底与奖项无缘。一部电影,最终将最佳故事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三项大奖收入囊中。这种近乎“通吃”的结果,让人不禁审视评奖的天平是否真的平衡。
《哪吒》团队的选择,恰恰构成了对这种环境的某种回应。导演饺子以闭关创作闻名,对商业活动向来敬而远之。光线影业作为出品方,在华表奖等场合也曾派代表领奖,以示尊重。唯独在金鸡奖,他们选择了最彻底的缺席。事后,官方社交媒体的沉默,更是将这种态度推向了极致。这不像疏忽,更像一种刻意为之的姿态。
一个票房冲破150亿,在各大评分网站稳居高位的国民级IP,它需要的或许早已不是一座奖杯来证明价值。当创作者将全部心力倾注于作品本身,当市场的认可已经足够响亮,一个被“人情”与“圈子”文化困扰的奖项,其吸引力自然会大打折扣。
《哪吒》团队的空椅子,留给金鸡奖的,是一个关于公信力与专业性的深刻命题。它让这个曾经象征着“金鸡啼晓”的奖项,不得不反思自己是否还站在黎明时分。它提醒着所有从业者,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作品的分量,最终要靠艺术本身来衡量,而非场外的权衡。当创作者开始用缺席来表达态度,或许比任何声嘶力竭的批评都更有力量。
来源:语轩娱乐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