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0日,这则来自境外账号的消息在外网快速扩散,配图带有明显的合成痕迹,却足以让不少人在短时间内动摇
两小时内超50万次转发的“成龙离世”帖文,用一张AI病床照和捏造日期把一位71岁的在岗演员推上“讣告”
11月10日,这则来自境外账号的消息在外网快速扩散,配图带有明显的合成痕迹,却足以让不少人在短时间内动摇
画面里是白发、白胡子,姿态安静,这些元素与今年以来成龙在片场的造型重叠,给误读留出了空隙
最直接的问题在眼前:到底是谁在替公众宣布一个没有发生的结局,平台又能不能在第一时间告诉用户这是一张AI图,而不是事实照片
11月11日,他在微博给新片落下档期,谣言当场被折断
“12月见,动作戏管够”
这句不长的更新,比任何严肃声明更有效
它让人意识到,一个正在持续拍摄的老牌动作演员,没空对每一轮假消息逐条解释
此前关于“身体不好”的流传,他已经讲过:“放心,那是目前我正拍摄的电影,需要白发和白胡子的造型”
具体到片场,这是化妆和角色要求,而不是健康信号
澄清不只来自主角
网友@DigitalGal_ 在社交平台贴出截图写道:“脸书最新假新闻:成龙去世
纯属虚构”
短短一句直接否认,给部分观众提供了一个可转发的“纠错入口”
这类民间纠错的价值在于快,它能先一步堵住谣言的复读
问题也在于限度,个人的帖子没有硬认证,无法替代平台的事实标注
这不是第一次
2015年以来,围绕成龙的健康与生死反复被拿来做文章,手法几乎一致,借伤病设定,配一张“看起来合理”的图
今年8月,曾有一次AI死亡谣言通过伪造“家属证实”截图传播,文案细节不同,套路雷同
被利用的往往是大众对风险职业的直觉,动作演员会受伤,受伤会留下后遗症,这条线被编造成故事,再靠真假难辨的影像把故事变成“新闻”
这次事件的关键不在于名人的生死,而在于AI把谣言的可信度和速度同时推高
扩散速度是另一个刺眼的数字
截至11月11日8时23分,“成龙去世”相关话题在微博的阅读量突破2.1亿次,真相被迫追赶
当事人的更新出现之后,舆论迅速回摆
有人去翻他的片单与行程,有人转发他最近的路演视频,有人梳理几次相似的案例,尽量给新一轮传播加上背景
这一幕说明,在社交媒体里,信息的第一波优势往往决定了后续的路径
信息越急,越要慢一点看
依法处理也在推进
成龙工作室已锁定23个核心传播账号并发送律师函
有媒体提到11月11日工作室发布声明并附上片场工作照,报案进展需等待后续披露
这个动作提醒造谣者,深度伪造不仅是技术玩具,还可能是法律风险
《民法典》明确,伪造影像、捏造事实侵害他人肖像权、名誉权,将承担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属于刑事犯罪
监管层面同样在回应
中国电影家协会呼吁社交平台建立AI生成内容标识制度,影视公司加强艺人肖像权保护
这是一条可操作的路径,给图片和视频加上机器生成的标记,让普通用户有一眼可辨的提示,降低被误导的概率
从技术角度看门槛在下降
中国传媒大学AI实验室研究员王磊说:当前AI换脸工具的技术门槛已降至千元级别,普通人通过手机应用即可制作高度逼真的虚假图片
这意味着,不是只有团队和设备齐全的机构才“有能力”做假,随时随地的个人创作也能制造混淆
当生成成本下降,平台的识别与标注能力必须同步提高,不然代价会被公众承担
产业侧的另一条线索,是演员状态与观众期待的再校准
影评人李星文说:71岁的成龙已无法完成高风险特技,观众也期待看到他作为演员的更多可能性
这句提醒帮助观众调整想象
在片场,成龙仍然是成龙,但拍法和戏路要考虑年龄与安全
谁也不应把“减少危险动作”解读为“健康不支”,这本身就是对从业者的基本尊重
作品比声明更有力,片单就是最好的辟谣
把视线拉回到作品
11月14日,成龙主演的《捕风追影》在爱奇艺上线
三天后,有媒体报道它登上平台热播榜第一
此前暑期档它拿下12.65亿院线票房,豆瓣评分8.2,猫眼评分9.5
从数据看,观众对成熟动作片的接受度仍在
与此同时
他的新电影《狂怒沙暴》定档2025年12月全国上映,片方对外表示“12月见”
另一部《过家家》在猫眼平台的“想看”人数已经突破30万,潜在关注度不低
谣言带来的流量与作品的正常宣发交织在一起,商业侧会去判断如何把不必要的噪音转化为合理的关注,但底线不能动摇,不能用虚假信息做营销
关于图片源头,网上有人提出“病床照”可能篡改自2024年电影《暗影边缘》的剧照,这个说法目前尚无影像鉴定机构的权威结论,保留判断更稳妥
所谓“首发源头”为某境外账号的说法也在传播,跨境溯源尚未有权威结果,不能轻下结论
最重要的是清楚边界,讨论可以继续,但不要让未经证实的细节再度变成新的“消息”
这一轮事件也留下了几个现实问题
为什么与健康和生死相关的内容总能快过官方和当事人的更新,是算法在推,还是人性在好奇
平台能不能把AI标识做成系统级功能,像水印一样,不靠用户自觉,而是默认开启
普通用户面对高强度冲击性信息,是否愿意先花三十秒做个搜索,求证一个最基础的来源
答案不会一夜到位,但方向清楚
这件事真正要讨论的,不是一个明星有没有受伤,而是公众如何在AI技术扩散的时代,重新建立起对影像的基本信任
当事人的工作很忙,片方的排期很紧,行业的规范还在搭建
把求证当成习惯,把质疑当成礼貌,这些听起来朴素,却是社交媒体时代的必要本领
把求证当本能,AI不再是恐慌的催化剂
来源:诗意钢笔一点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