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05电影网专稿2025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暨第三十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在厦门火热进行中。本次电影节创新推出“电影+旅游”“电影+美食”等跨界活动,将这一行业盛会升级为向公众敞开的文化枢纽,连接多元消费场景。
1905电影网专稿 2025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暨第三十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在厦门火热进行中。本次电影节创新推出“电影+旅游”“电影+美食”等跨界活动,将这一行业盛会升级为向公众敞开的文化枢纽,连接多元消费场景。
本期《今日影评》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刚,与我们一起聚焦本届电影节如何借助“电影+”的力量,激活城市文化消费,为中国电影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解码:何为“电影+”?
如今,“电影+”已成为文化消费领域的热词,无论是“电影+美食”还是“电影+文旅”,其核心在于借助电影的影响力拓展消费场景。然而,金鸡百花电影节本质是“电影节”而非单部“电影”,我们应如何理解其“电影+”的独特路径?
陈刚教授指出,电影节本质上是一个汇聚平台,它将电影人、社会关注与普通观众连接在一起。许多平时不常走进影院的观众,因为电影节而产生对电影的兴趣。此时,电影节成为流量的入口。
如何将观影行为延伸至其他消费?陈刚认为,关键在于把电影节打造为“电影+”的集中展示场域。观众在消费电影之后,可以凭借票根享受美食、旅行等优惠,从而形成消费链条的自然延伸。
理解:“电影+生活”新体验
在“电影+”模式的引领下,本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不再仅仅是电影行业的内部盛会,而是转变为广大市民共同参与的庆典,俨然成为一场“城市生活节”。
例如,今年首次推出“2025年金鸡百花电影生活季”,开展“金鸡带你看厦门”“跟着电影品生活”等系列消费活动。
其中,“票根福利”是一项重要举措。观众凭电影票根可在厦门多家餐饮、酒店、体育场馆享受优惠,也可在旅游景点获得门票折扣,从而拉动城市整体消费。
此外,电影节首次在影院直播红毯、颁奖礼等环节,让观众沉浸式感受节展氛围。同时,通过设计“光影路线”,引导观众探访《疯狂的赛车》《快把我哥带走》《烈日灼心》等影片的取景地,实现电影场景与现实生活的交互映照。
特别是电影频道的“星辰大海青年演员优选计划”,三四十位青年演员深入厦门街巷,体验当地风土人情,进一步诠释了“电影+生活”的融合理念。
展望:从“电影+”到“+电影”
本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的“电影+”实践,不仅是短期的活动策划,更着眼于长效机制。陈刚观察到,厦门这座城市的气质正因电影而发生变化。
专业层面上,越来越多的剧组来厦取景,电影学术活动也陆续落地,厦门的电影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生活层面上,电影节通过“此刻放映计划”集中展映入围影片,并设置明星见面会,拉近观众与电影文化的距离。
陈刚指出,未来“电影+”的发展应致力于实现从“电影+”到“+电影”的转变。他提出两个层次的思考:
第一,电影应与其他视听内容融合。例如动画短片《浪浪山小妖怪》源自网络平台,后发展为院线电影,实现从线上到银幕的反向引流。
金鸡奖设置的虚拟现实电影展映单元,也体现了电影与科技的跨界融合。
第二,电影应与文商体旅等领域深度联动。未来不应仅是电影作为流量入口,而应实现多领域互为入口。例如,观众凭体育赛事票根也可兑换电影优惠,形成双向引流,构建产业融合的良性生态。
陈刚强调,只有实现文商体旅等领域的相互赋能,才能真正形成深度融合,为中国电影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电影+”所激发的城市活力与产业融合,昭示着中国电影的未来在于打破边界,与生活、与科技、与更广阔的商业生态深度相拥。从厦门出发,“电影+”的探索正为中国电影的高质量发展,描绘出一幅充满无限可能的崭新蓝图。
来源:1905电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