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 中式家庭情感困境的银幕解剖者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4 07:27 1

摘要:在“情感转向”引发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范式变革的同时,我们却忘了情感原本正是电影艺术的灵魂与动力。如今,观众已经习惯在一部电影中寄予对宇宙建构、叙事迷宫、视听奇观的种种期待,而情感则沦为可有可无的调味品。在这样的背景下,松太加关注个体情感的电影《旁观者》成为弥足

◎王翠艳

在“情感转向”引发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范式变革的同时,我们却忘了情感原本正是电影艺术的灵魂与动力。如今,观众已经习惯在一部电影中寄予对宇宙建构、叙事迷宫、视听奇观的种种期待,而情感则沦为可有可无的调味品。在这样的背景下,松太加关注个体情感的电影《旁观者》成为弥足珍贵的存在。与影史上那些催人泪下的爱情题材片不同,《旁观者》聚焦的是我们浸润其中、习焉不察,却又被深刻影响着的亲情。影片整体基调沉稳而克制,称得上是“中国式亲情”的“中国式表达”。

从藏地空间到普通城市家庭

作为“藏地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松太加的代表作《太阳总在左边》(2011)、《河》(2015)、《阿拉姜色》(2018)均聚焦于藏地家庭,这些影片虽然已经实现了从“民族语言”到“个体情感”的转变,但它们依旧是对藏民生活的展示与呈现。甚至,为了使这种展示与呈现更具原汁原味,松太加一直使用生活在当地的、讲藏语的素人演员担纲剧中的主要角色。《旁观者》则不同,影片不仅起用了陈坤、王砚辉、刘敏涛等职业演员,故事的发生地也移至一个普通的汉族城市家庭。这一转移,实现了松太加向往已久的对人类普遍情感而不只是少数民族独特生命体验的深掘。

虽然影片的取材发生了转变,但《旁观者》的主题、人物关系建构、视听语言依旧延续了松太加之前电影的风格。首先,电影依旧聚焦家庭内部的情感困境,致力于对既亲密又疏离的亲情关系的建构;其次,电影设置了孤僻、倔强的主人公,其执着于过往的创伤性体验,而与其他家庭成员尤其是“父亲”之间存在紧张的情感关系;最后,影片依旧维持了导演之前电影隐忍、克制的镜语风格。至于将这种延续视为其对个人风格的“坚守”还是“重复”,不同的观众会有不同的评价。

情感探秘与自我心灵救赎并进

《旁观者》最突出的叙事成就,在于其设置了剧中人主动探寻父亲情感秘密的线索。这条线不仅使剧情的发展具有更强的悬念与动力,同时也与主人公自我“心灵救赎”的暗线构成了紧密的因果联结。借助这种双线叙事,影片导引观众进入一种深度的情感体验,在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感受汹涌的情感暗流。

陈坤饰演的小儿子家辉对父亲情感秘密的探索是《旁观者》的剧情主线。16年不曾归家的他,在得知父亲病危后,回到家乡小城。通过救起父亲的路人的讲述、父亲昏迷时的梦呓,以及父亲徒弟廖叔的回忆,家辉确定父亲与其十几年前就职的峰山转播站之间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带着种种困惑,家辉前往峰山寻找父亲的“秘密”,却似乎再度确认了父亲对母亲的情感不忠,也因此陷入更深的失望与怨恨。不久之后,父亲去世,家辉再度回到转播站与老宅寻找,终于揭开父亲当年被开除公职的真相。至此,恍然大悟的不仅有电影中的主人公,也有银幕外的观众。家辉之所以16年不肯回家,甚至娶妻生子也不告诉家人,不仅有对父亲的怨恨,也有无法面对父亲与家人的愧疚;其兄家兴之所以在得知父亲受伤后迟迟没有赶往医院,连父亲做过支架手术的事情也毫不知情,也源于对父亲的误解所引发的隔膜与怨怼。

随着真相被揭开,父亲如山般伟岸的形象再度恢复,家人之间疏离的情感逐渐拉近,家辉也完成了多年情感创伤的修复。由此,观众不仅与家辉一起破解了父亲的情感秘密,也见证了一个受困的灵魂如何与父亲、与家人、与过去的自我和解。这种双线并进的悬疑叙事,不仅增强了影片的情感浓度,同时也使日常情感的表达获得了充分的戏剧张力。

“一切景语皆情语”

《旁观者》的镜语风格,体现为一种极具东方韵味的“收敛”美学,冷静克制而又直抵人心。松太加似乎深谙中国古典美学的精髓——“一切景语皆情语”,他自觉摒弃了滥情的对白、激烈的戏剧冲突,转而构建起一套高度风格化的、充满象征意味的视听表达体系。

一方面,影片成功将无法言说的内心世界,转译为可被视觉感知的阴雨、空间与物件。连绵不绝的阴雨,是影片最核心的意象符号。家辉对父亲情感秘密的追寻和若干年前闯下大祸,都发生在雨雾弥漫或大雨滂沱之际。雨不仅使影片弥漫着湿冷的基调,也为故事中的一切罩上了暧昧迷离的色彩,同时还隐喻了人物内心的情感风暴。此外,影片大量使用门窗、框架、栏杆、走廊作为前景,人物被框在狭小的空间内。这不仅是构图上的工稳,更是沟通无力与情感疏离的象征,影片中无所不在的窒息感与这种空间的逼仄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另一方面,影片通过静观的长镜头、克制的景别、富有隐喻的光影,将戏剧冲突内化,将汹涌的情感潜流隐藏于平静的影像之下。虽然聚焦人物情感,但导演避免使用夸张煽情的特写,而是多用中近景和保持距离的长镜头。这种镜头语言使观众心神平静,与角色一同体验亲人之间难以靠近的疏离感。同时,影片所使用的光多来自自然光源。不同于戏剧光源的强烈分割感,自然光源营造出一种记忆般的模糊质感,也象征真相的不可触及与人物内心无法驱散的阴影。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影片以其沉静内敛但又充满张力的视觉风格,使人物内在的、高度个人化的情感体验得以被感知、被理解。

总之,《旁观者》将镜头转向那些被宏大主题、传奇叙事所遮蔽的凡俗人生与日常情感,并通过深沉持久的“凝视”,完成了对艺术情感性的回归。在当下资本与技术共舞的影像工业中,这样的探索弥足珍贵。它提醒我们:宇宙建构的核心未必在星际深处,也可能在心灵的微观世界;叙事迷宫的关键未必在事件的曲折,也可能在情感的隐秘;视听奇观的奥秘未必在数字特效,也可能在人物内心的风暴。这种探索虽然未必能撼动电影工业的运作逻辑,但它以自己的方式,为短视频、微短剧时代的电影艺术续写了另一种存在的理由。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于熟悉松太加作品的观众而言,影片中高度复现的主题与人物关系,不免削弱了这份“回归”的力度,甚至引发审美疲劳。从这一意义上说,《旁观者》稀少的排片与低迷的票房,既是逆商业主潮而动所必然承受的代价,亦是过度依赖既有创作路径的后果。对于前者,我们报以深深的敬意;对于后者,我们则抱持着对突破的期待。

来源:北青热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