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人这一辈子,不对别人抱有太多期待,是一种智慧的活法

快播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4 07:19 1

摘要:结果到了结婚纪念日这天,丈夫在单位加班到晚上10点,只是发来一个200元的红包,连一句“结婚纪念日快乐”的短信都没有。

生活中常常见到这样的夫妻:

快到结婚纪念日了,妻子不止一次地想象过,丈夫会给她什么样的惊喜、制造什么样的浪漫。

结果到了结婚纪念日这天,丈夫在单位加班到晚上10点,只是发来一个200元的红包,连一句“结婚纪念日快乐”的短信都没有。

妻子霎时间就如同掉进了冰窖里,倒也不是嫌弃红包小,而是感觉丈夫没有把自己放在心上。

于是,等到丈夫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后,一场剧烈的争吵就此开始。

类似这样的感受,你是否也经历过?满怀期待地等待结果,最后却等来无尽的失望。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活得痛苦,往往不是因为失去了什么,而是现实和结果远远低于我们的期待。

在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情绪ABC理论”。A是指某件事情,B是指你对这件事的想法,C是最终的情绪结果。

也就是说,让你感到失望、难过的常常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对这件事情的认知和看法。

比如说:你对另一半全心全意地付出,但另一半却没有以同等程度来回应你——让你失望的不是“对方没有付出”这件事,而是你觉得“对方应该以相等的方式来对待你”这个看法;

又比如:你在单位工作兢兢业业、努力加班,但老板却没有给你升职加薪,甚至连一句夸奖的言语都没有——让你失望的不是“没有升职加薪”这件事,而是你觉得“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老板应该看到并且提拔我”这个看法。

人们常说:“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这句话是非常有哲理的。

因为当你一旦对某个人某件事产生“应该如何如何”的想法之后,一旦现实结果不符合这个“应该”,你的痛苦就随之产生。

可事实上,生活中哪有那么多“应该”。

对方是我们的亲人,就应该理解我们吗?我工作努力了,就应该得到提拔吗?阅历丰富的朋友都知道: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不是你努力了、做好了,就一定会得到好结果的。

《增广贤文》有云:“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幸福和快乐,都押在变幻莫测的人情和世事上面,本身就是一场豪赌。

民国时期的著名演员阮玲玉,曾在2005年被评为“中国百年电影史上最出色的100位电影演员之一。”

可是你知道吗?这位才华横溢的女演员,生命的路程只走到了25岁。1935年3月8日,阮玲玉写了两封遗书后,就在家中服下安眠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阮玲玉选择结束生命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她的期待太高了。她短短的一生太在意外界的评价,太渴望被认可、被赞美。

于是,当舆论和恶意排山倒海而来的时候,阮玲玉内心的期待全然坍塌,最终香消玉殒。

《道德经》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意思是说,如果你知道满足和节制,就不会招来羞辱和危险。

当然,让你懂得知足、降低期待,不是要你变得冷漠或躺平,而是要你懂得自我保护、深爱自己。

对待伴侣:少一些“你应该懂我”的想法,多一些“我想要这个”的直接沟通;

对待家人:父母和兄弟姐妹,虽然血脉相连,但每个人的认知有限,不可能满足你的所有期待;

对待朋友:人家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帮你或者不帮你,都不是别人的责任和义务;

对待工作:你能否得到提拔重用,除了看你工作是否努力之外,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影响,全力以赴去工作本来就是本职。

当你对所有人和事降低期待以后,你就会发现,纠结、焦虑、失望都变少了,生活变得简单了。

心理学大师荣格曾说:“向外看的人,梦游;向内看的人,觉醒。”

什么是向外看?就是过度期待他人,太容易被外界影响;什么是向内看?就是把自己对外界的期待降低,把目光更多地投向自己。

当你开始深爱自己,而不是对他人抱有太多期待,你就会成为自己的靠山。别人的态度、事物的变化,都难以再影响你幸福又光芒四射的人生。

——本文完——

来源:非渔非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