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人智慧|从西洋镜到金鸡梦,一代代电影人接续奋进的百年耕耘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3 18:04 1

摘要:1907年,邵利杏在厦门田仔墘(今南田巷)创办“中华茶园”,率先引入简易电影放映设备,成为厦门岛首个固定电影放映点。每当光影亮起,茶园里座无虚席。他敏锐地捕捉到市民对这种“动态影像”的热情,不断升级设备,1922年将中华茶园更名为“中华戏院”,正式转型为兼营电

从百年前“西洋镜”登陆鹭岛

到如今厦门成为金鸡奖

长期落户的“电影之城”

每一个关键节点都闪耀着闽人的面孔

厦门电影事业发展的密钥背后

是一个个鲜活的身影

他们让光影成为这座城市动人的文化印记

本期“闽人智慧”

邀您走进一代代厦门光影人物

在这群开拓者中,便有邵利杏与曾国办、曾国聪兄弟。

1907年,邵利杏在厦门田仔墘(今南田巷)创办“中华茶园”,率先引入简易电影放映设备,成为厦门岛首个固定电影放映点。每当光影亮起,茶园里座无虚席。他敏锐地捕捉到市民对这种“动态影像”的热情,不断升级设备,1922年将中华茶园更名为“中华戏院”,正式转型为兼营电影的专业场所,租映美国卓别林喜剧短片等影片,首创戏院售票放映模式,拉开了厦门专业影院发展的序幕。

中华戏院旧照。图源:厦门卫视

知名华侨曾国办、曾国聪兄弟是厦门人,他们紧随其后,斥巨资兴建“思明戏院”。1929年,思明戏院正式开业,欧式风格建筑在中山路熠熠生辉,可容纳七八百人的放映厅、清晰的银幕画面,成为当时厦门最具规模的现代化影院。开业首映的外国影片引发全城轰动,市民连夜排队购票,不少周边县城的影迷专程乘船赶来观影,这为厦门成为闽南电影中心奠定了基础。

思明戏院旧照。图源:厦门卫视

坚守初心的早期影人

厦门的山海不仅滋养了本土电影业,也孕育了一批走向全国、享誉世界的早期电影人。他们或生于厦门,或与厦门有着深厚渊源,带着这座城市的灵气,在影坛挥洒才华,也让鹭岛通过银幕被更多人熟知。

早期影坛中,吴村与艾霞的传奇至今令人称道。1904年生于同安、在集美读书的吴村是集编导、词曲创作于一身的全才。1931年,他自编自导处女作《血花泪影》开启了创作生涯;后续拍摄的《天涯歌女》等歌舞片将音乐与电影完美融合,打破了当时影坛的创作范式;作词的歌曲《玫瑰,玫瑰,我爱你》经由影片传播传唱至今。

《天涯歌女》。图源:厦门广电

祖籍福建厦门的艾霞1912年出生于天津,1931年加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短短几年便成为影坛新星。1933年,她自编自演的《现代—女性》大胆展现女性的独立意识。艾霞的作品充满先锋精神,而厦门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正是她创作灵感的重要源泉。

在导演界,汤晓丹与黄健中两位著名前辈与厦门有着紧密的关联。汤晓丹(1910-2012)出生于漳州市华安县,曾就读于集美农林学校,1932年,他接替执导《白金龙》大获成功,此后凭借《南征北战》《红日》等经典影片,成为中国影坛的“军事片大师”。2004年,他成为首位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的影人。

曾就读于集美中学的导演黄健中祖籍福建泉州,其作品《小花》《过年》等影片成为中国电影经典之作。他曾表示,集美“诚毅”校训贯穿了他的创作生涯,让他在艺术道路上坚守初心。为了致敬陈嘉庚先生,他曾零片酬拍摄相关剧集。

电影《小城春秋》。图源:大众电影杂志

另一位厦门籍导演罗泰,先以演员身份在《无形的战线》《赵一曼》等经典影片中塑造角色,1981年执导《小城春秋》时,他将本土情怀与艺术追求完美结合,使这部影片成为记录厦门20世纪30年代风貌的珍贵档案。

与厦门密切关联的电影人还有台湾电影界的先行者白克与李嘉。1913年生于厦门的白克,毕业于厦门大学教育系,他拍摄的《台湾省受降特辑》成为历史珍贵影像,这部1945年拍摄的新闻纪录片,记录了台湾省受降典礼及台湾光复初期风貌,是台湾回归祖国的重要视觉佐证。你好台湾网曾发表台湾学者游梓翔评论称,白克所记录的台湾光复画面,是驳斥“台独”分裂势力扭曲“光复日”的最好利器。

1923年生于厦门的李嘉,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1955年起拍摄《补破网》《麻疯女》等多部闽南话电影,1963年与李行合导《蚵女》,获第十一届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他与白克在台湾影坛开辟天地,成为连接厦台影视文化的重要纽带。

电影普及的温暖纽带

如果说创作者是影像的生产者,那么放映员与影院从业者便是光影的传播者。苏团结、苏志雄父子的故事,是厦门放映事业传承的生动写照。

苏志雄(右)和苏团结一起调试设备。受访者供图

1980年,高中毕业生苏团结被选中学习放映技术,成为厦门市前埔村电影放映队的一员。苏团结的放映装备是一台沉重的胶片放映机,他称之为“铁疙瘩”,每次外出放映,都要骑着自行车,驮着几十斤重的机器和装有胶片的马鞍包。后来,苏志雄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随着时代发展,放映设备升级为数字投影仪、激光投影仪,交通工具也从自行车变成了小汽车。如今,苏志雄和哥哥成立了厦门宸诚至雅电影工作室,每年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公益放映露天电影100多场,还参与金鸡奖户外展映活动,让老电影文化以新的形式延续生命力。

像这样的传播者还有许多,他们坚守传递光影的使命,让电影超越了娱乐本身,成为唤起记忆、增进情感、拉近距离的文化纽带,也是厦门电影普及史上最温暖的注脚。

露天电影吸引了许多观众。图源:厦门日报

接力前行的新生力量

这座兼具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的城市不仅孕育了本土的电影创作者,更吸引了众多有才华的电影人在此成长、扎根。随着电影事业的不断发展,他们或深耕这片热土,或从厦门出发,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舞台。这批电影人的成长与成就,既得益于厦门的文化滋养,也反哺着这座城市的影视事业发展。

人气颇高的青年演员陈都灵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她曾发表《厦门,我的温暖所在》一文,提到童年在鼓浪屿毓园奔跑嬉戏,感慨厦门是自己成长中不可或缺的根,是永远不会忘记且要感谢的地方。她总盼着能带着作品回到金鸡电影节。

“香港黄金配角”吴孟达(1952—2021)出生于厦门,他和周星驰合作的《赌圣》成为香港首部票房过4000万的电影。他曾用闽南美食姜母鸭比喻自己的配角人生,称“主角是鸭,姜就是吴孟达,是配角,但是好吃,画龙点睛,神来之笔”。

此外,活跃于香港影视圈且曾就读于厦门大学的林峯,年轻演员林博洋、陈哈琳等均出生于厦门……一代又一代厦门电影人前赴后继,带着家乡的文化滋养,奔赴更广阔的舞台。

在年轻一代影人中,厦门籍新锐导演廖威凯是值得一提的代表。 2024年金鸡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短片季的舞台上,他的悬疑短片《愁绪未到》完成了“厦门创作、厦门拍摄、厦门制作、厦门入围”的完美闭环,也入围了IM两岸青年影展主竞赛单元与金鸡青年短片季。他从厦门一中高中毕业后赴美国爱默生学院求学,如今担任爱奇艺电影工作室的执行制片人。12日下午,他担任导演、制片的长片《南方蝶道》参加第七届金鸡电影创投大会,该剧成为主单元终极路演入围项目并成功路演,这位青年导演正带着家乡的滋养与期许,在光影道路上稳步前行。

廖威凯。图源:厦门电影节公司

描绘“电影之城”的未来图景

进入新时代,厦门电影事业的发展迎来了历史性机遇。前几代电影人奠定了厦门电影事业的深厚基础,现在的电影工作者接过前辈的接力棒,以开阔的视野与创新的勇气,推动这座城市向“电影之城”大步迈进。2019年起,厦门成功获得金鸡百花电影节的长期举办权,成为新时代厦门电影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步。

11月11日,2025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厦门开幕。开幕式上,演员黄渤、周冬雨携手“点亮金鸡”。新华网记者钟奕 摄

为了打造高水平的电影节举办地,厦门精心打造建设金鸡百花电影节主场馆——厦门海峡大剧院,这座兼具艺术性与功能性的建筑,成为鹭岛新地标。同时,厦门还规划建设了集美集影视文创园、翔安影视基地等一批专业影视拍摄园区,配备了国际标准的摄影棚、后期制作中心等设施,为影视剧组提供一站式服务。数据显示,金鸡奖落户以来,厦门累计吸引了数百个影视剧组前来拍摄,影视产业年产值从数十亿元增长到百亿元以上,成为城市经济的新增长点。

集美集影视文创园。图源:天下集美

在影视产业的规划与建设中,许多电影工作者付出了辛勤的努力。著名导演黄建新担任厦门大学电影学院院长后,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福建的影视教育与创作中。他曾表示,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将打造成为亚洲硬件最好的电影学院。厦门大学电影学院的教学科研团队,为厦门电影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集美大学电影学院聚焦影视人才培养与闽南语电影等特色研究,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实践为厦门影视产业输送专业力量;助力两岸影视文化交流,与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共同为厦门影视发展赋能。

决策者与建设者们将金鸡奖这一文化IP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通过完善产业配套、优化服务环境、搭建交流平台,让厦门电影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也让“电影之城”成为厦门最亮丽的文化名片之一。

影棚。图源:天下集美

从120年前电影被引入厦门,到如今金鸡奖落户后的事业产业繁荣,厦门电影史的百年长河中,一代代电影人接力前行,用情怀与坚守将个人理想融入城市发展,让电影成为厦门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如今,漫步在厦门的街头巷尾,百年建筑思明戏院依旧矗立,影视产业园的摄影棚里灯火通明,露天电影的银幕前吸引了许多观众,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电影学院的课堂上涌动着青春力量。光影流转间,厦门电影的故事仍在书写……

2025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于11月11日至15日在厦门市举办,《闽人智慧·厦门系列》特别推出主题策划,邀读者一同领略厦门光影奔腾的120年。

第一期:闽人智慧|光影奔腾120年:从鹭江影事到“金鸡”唱响

“闽人智慧”编辑部、福建日报社全媒体传播中心、厦门晚报社出品

作者:厦门晚报 林晓云

来源:东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