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第3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暨2025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系列活动“多彩中华”民族题材电影展在厦门开幕。启动仪式上,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宋智勤、中国电影家协会民族电影工作委员会会长马维干发表致辞,分别从行业引领和主办方角度出发,强调了民族电影创新发展的时代意义与肩负的责任担当。阎青妤、田英男两位艺术家联袂献上歌曲《高原红日》。摘要:11月11日,第3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暨2025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系列活动“多彩中华”民族题材电影展在厦门开幕。启动仪式上,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宋智勤、中国电影家协会民族电影工作委员会会长马维干发表致辞,分别从行业引领和主办方角度出发,强调了民族电影创新发
本届影展以光影为桥,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核心主题,为全民呈现一场兼具文化深度与情感温度的视听盛宴。现场发布了“民族题材电影微光计划”并宣读了16部参展影片名单。
各界同仁携手聚力 共话民族题材电影创新创造之路与会嘉宾表示,民族电影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创新创造的赋能,此次影展的举办正是各方携手推动民族电影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国电影家协会民族电影工作委员会深耕民族电影创作引导,搭建交流平台,地方政府积极优化影视产业生态,在多方合力下,民族电影在题材挖掘、叙事创新、技术应用等方面不断突破,让传统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更以创新表达强化了共同体意识的传播效能。本届影展的16部参展影片,凝聚了老中青三代电影人的心血,在艺术创作与社会影响上均取得丰硕成果。影片成功的背后,是电影人深入民族地区采风调研的执着,也是对拍摄细节精益求精的坚守,更是用影像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的责任担当。
初心孕育民族题材佳作本次影展遴选的16部影片,从多元视角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开幕影片《靠近我看见你》《遥远的普若岗日》以藏北高原为取景地,记录了生态保护工作者与当地牧民携手守护家园的故事,将民族风情与生态理念有机融合;《巴扎喜事》以新疆乡村巴扎为场景,用轻喜剧的形式展现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图景和邻里间的和睦温情;《独龙族的春天》真实还原独龙族从原始部落到实现整族脱贫的历史性跨越,成为民族地区发展的影像档案;《大秦文公》《阿爸的刀》则从历史传承与民族文化根脉出发,展现少数民族的精神信仰与文化基因。此外,《月光里的男孩》《生生不息》《风雪飘摇》《天盖勒》《爱在大凉山》《石漠花开》《阿尔斯楞》《如果悲伤可以解释》《二枚铜元》《旺姆的夏天》等影片,分别从生态保护、历史记忆、情感羁绊、时代变迁等维度,生动演绎了各民族血脉相融、文化相通、情感相亲的鲜活故事。
光影联动:让民族文化可感可触可互动同时,配套影展举办的“多彩中华”民族文化游园会也于11月11日启幕。活动设置了光影长廊,展出16部影片的海报、剧照及文化解读;非遗市集则展示了唐卡等手作精品及传承人的精湛技艺;更有民族游戏打卡点,如押加、投壶等互动项目,巧妙融合观影与文化体验,共同打造出流动的民族文化乐园。
大数据赋能精准发行 “微光计划”触达民族影像受众在影展搭建的交流平台上,“民族题材电影微光计划”的发起引起了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中国电影家协会民族电影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孙强,携手大象伙伴影业、大象点映CEO蔡庆增,共同倡议指出:民族题材电影将依托创新的分线点映模式,搭建起与观众沟通的坚实桥梁。构建精准的发行体系,利用“众筹点映+区域覆盖”策略激活市场;推动院线设立“微光专场”,构建线上线下传播闭环;培育影迷“微光传播者”队伍,以口碑扩散反哺创作;携手社会各界共筑文化传播阵地,助力民族影像精准破圈。
回溯过往,“多彩中华”民族电影展展映了从定格各民族风土人情的写实之作,到唱响脱贫攻坚时代强音的纪实影像;从记录非遗传承脉络的人文叙事,到诠释民族团结瞬间的感人故事,累计超百部佳作展映、数十万人次观众驻足,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理念通过银幕直抵人心,为共同体意识铸牢文化根基。本届“多彩中华”民族题材电影展的举办,不仅是对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的深情致敬,更是厦门以影视为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鲜活的民族文化力量。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有文化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