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喜剧界的擎天博玉柱,陈佩斯先生凭借其精湛的表演技巧和出色编剧能力,为广大中国观众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十年动荡后第一次让全国人放松地笑出来,居功甚伟。不久前,其同名舞台剧改编电影《戏台》上映后,口碑却呈现出两极化评价。是陈氏喜剧过时,
作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喜剧界的擎天博玉柱,陈佩斯先生凭借其精湛的表演技巧和出色编剧能力,为广大中国观众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十年动荡后第一次让全国人放松地笑出来,居功甚伟。不久前,其同名舞台剧改编电影《戏台》上映后,口碑却呈现出两极化评价。是陈氏喜剧过时,还是今天的观众扣不准他的点?
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
《戏台》绝对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电影作品。背景设置、角色设定、场景布置,台词设计,演员表演,均属上乘。尤其是台前幕后的细节展示,戏班和演出经营方的相互关系等等,更是让观众看到了舞台演员生存的不易。
参照当下,本片对幕后关系盘根错节的展示同样是一等一的。观众眼中甭管多大的腕儿,多牛的角儿,舞台上振臂一呼万人齐动的背后,随便一股地方势力,或者上层遥控就能瞬间偃旗息鼓。经营方和戏班头儿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劲儿始终让大家吊着一口气。
权利之下,都是孙子一样的乙方。
张弛有度的故事推进
作为陈佩斯先生近年来反复雕琢的精品舞台剧,《戏台》的每一个环境都已经烂熟于胸。
观众可以说本片视听语言过于保守,但是不可否认由始至终都透着老一辈的沉稳。开场结尾的军阀混战,戏台后面的鸡飞狗跳,每个演员,每一场戏,每一句台词甚至调度,想想看都没有可删掉废弃不用的。说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也不为过。
城外是炮声隆隆,城内是升斗小民,真实世界的厮杀,与戏台上即将上演的霸王末日勾勒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紧张又害怕的市民情绪,随着金老板的烟瘾,洪大帅的入城而转移到演出方身上。再加上本该游离于戏台的包子铺伙计大嗓儿,各方人马悉数登场。
大家留意这开场,每个人物和对话都显得不温不火,不功不过,却有极好配合着电影节奏,一点点引着观众步入这场闹剧。
班主侯喜亭曾因伺候过西太后声名显赫,演出方吴老板更是逢人赔笑脸前拱后撅,细咂摸,一唱一和下颇有些《主角与配角》的味道。
名角儿金老板死去活来,土匪一样的洪大帅素身造访、六姨太为爱奔赴、名旦角凤小桐误入迷局,再配上个顶级票友,半吊子伙计大嗓儿,愣是把一段男欢女爱解释称刻苦用功,无意间提前解救了老老小小几十口子人,这哪是送包子,这简直是福星高照!
至于大嗓儿演霸王,洪大帅临时改戏等段落,其实也都在大家预料之中。
《霸王别姬》闹戏台的一幕,由大帅带头,不是枪响恐吓,就是各界名流在高压之下不得不违心叫号,哪还有什么高雅艺术,附庸风雅都是好的,临场杀人更可怕。
恰到好处的角色发挥
大家是冲陈佩斯来的,但大家看到的不止是陈佩斯。
毋庸置疑,陈佩斯先生的表演是本片最精彩的,但他同样把其他角色调教得风采各异。且不说本就有戏剧表演经验的余少群,黄渤、姜武、陈大愚的漫画感也把当年光怪陆离的乱象丛生展现出了几分味道。
其中有两段(演员)特别想夸。
一是杨皓宇饰演的吴经理,皱纹里都是戏。
多年配角的他对尺寸拿捏绝对到位,表情动作在不同身份者面前各有不同,尤其是大人物来时候那份屈辱,都在每一次谄媚的微笑和鞠躬里透着低三下四的憋屈。
一身正装,看着高人一等实则卑微。他始终像个陪衬,躲在戏班老板的阴影里,或者大时代的阴影里。
二,是戏班老板侯喜亭。
面对琴师的不满,颓然一身靠在桌子上,眼皮累到抬不起,嘴里说,不服到前面说去。陈佩斯先生一句话里把五庆班班主的不甘与不敢都说透了。为了活着软磨硬泡让大家顺了大帅的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无语向天。那不演之演的状态真是至臻化境。
说到这里,又不得不提另一个问题,就是本片演员之间的匹配。尤其是黄渤和姜武。
黄渤演得不好么?姜武演得不好么?
都没问题。但是在本片中却有些不兼容。或许是两代电影人的方式不同,亦或是陈佩斯多少年没有指导电影而与这一批好演员的风格方式产生了差距,所以看他俩的戏,总觉得是戏中戏,与整出《霸王别姬》有隔阂。
但巧了,片中洪大帅和大嗓儿就要出戏。
一个是旧式军阀,不懂风雅,只能拿艺术给自己装点门面。一个是业余票友,懂戏又不太懂戏,加上没有正规做科练习一嘴方言,两个奇葩的惺惺相惜,反倒成就了这出戏里最大的冲突。
这种反差,也正是陈佩斯先生《戏台》的创作初衷吧。
执着多年的戏剧冲突
从《吃面条》开始,陈氏喜剧就一直强调喜剧设置中的戏剧冲突。吃饱和没吃饱、主角与配角,胡椒面的归属权。姐夫和小舅子的身份障碍,乃至最后一部登陆央视春晚的《王爷与邮差》,都是借戏剧冲突,角色认知差异来制造笑料。
《戏台》也不例外。
观众、名流、当地恶霸都认为金老板会来,但是人来了,身子垮了;明明是六姨太投怀送抱,莺声燕语,却被大嗓儿解释为练功吊嗓儿;明明是土包子一个,贩夫走卒,愣是被大帅认为知己,必须看他登台献艺。明明是糟蹋艺术,却成为挽救生命的不得已而为之,服不?
不服?你上前面说去。
就是这样刻意的笑料和角色冲突,偏偏是人类喜剧史上多少前辈总结创造,延续至今的。不信?你问问大陆来的周星星和吹箫萍,你看看路易德菲奈斯和德国军官唱《鸳鸯茶》,你想想夏洛如何教大春炒房失败。
陈佩斯是老了,但是他一直把这套行之有效的内容贯彻执行下来,也是他的坚持,才让我们看到了挤眉弄眼和抄袭网络段子之外的老派的纯粹。
向顶级粉丝刘姨太致敬。
时移世易的荒诞映射
影片中的闹剧,今时今日还在上演。
位高权重者的肆意妄为,背景深厚者的大肆操作,狂热粉丝的挥金如土,甚至投怀送抱,票房至上导致的艺术兑水,甚至断崖式滑坡,100年了,一个德行,愈演愈烈。
规矩,戏大如天?笑话。
你说你是艺术,可曲高和寡谁听呢。你说她行为艺术,抽象操作,台词都念不好,可幕后老板支持就是玉女天后,各种资源捧着喂饭。至于台下的那乱啊脏啊,重要么?就看看最后蓝大帅的头像挂出来“蓝大帅喜欢旦角”。
什么都没说,什么都说透了。
这片子很老套。
我甚至怀疑,如果不是陈佩斯先生亲自完成,观众都未必会走进电影院买账。他的风格、作品和时代,已然和今天的光怪陆离格格不入。但是回头再看看,时隔10年,20年,甚至50、100年看看,陈氏喜剧绝对是一流的。
陈氏喜剧的一流不仅是笑料,更是演员自身对角色,对创作,对艺术,对观众的尊重。权利和尊严,艺术与坚持,孰轻孰重,只有创作者本人才知道。
那个敢于和央视叫板的爷们陈小二,已经超越了这时代绝大多数人,和他的艺术成为了中国喜剧创作历史上的里程碑。能拍出来给大家看,我们就知足了。
来源:月影星辰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