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3个人买票,全天票房794块,影院连空调电费都赚不回来,这片子直接刷新2025年最惨纪录。
23个人买票,全天票房794块,影院连空调电费都赚不回来,这片子直接刷新2025年最惨纪录。
消息一出,群里炸锅。
有人笑掉大牙,有人替片方心疼那点钱。
更离谱的是,这片子排片还没宠物动画高,黄金时段空座率99%,售票系统界面像刚被格式化,干净得吓人。
有人猜是恐怖片,有人猜文艺实验,结果点开简介:讲新中国第一批女地质队员找石油。
题材根正苗红,镜头却像把教科书拍成PPT,演员张嘴就是口号,观众在座位上直接睡成一片。
看完出来,连吐槽欲望都没有,只剩沉默。
同档期,黄渤新片拿4亿,讲小人物跌跌撞撞的一生,笑点泪点都踩在普通人日常上。
观众擦干眼泪,心甘情愿掏钱二刷。
再看这部794元先生,口号堆成山,却找不到一个活人气息。
票房差距不是数字,是心跳。
很多人以为主旋律稳赚,其实早变天。
去年《志愿军3》评分最高,票房最低,评论区一句话扎心:同样的故事一年看三回,谁受得了。
观众不是反对热血,是反对把热血当万能膏药,哪哪都贴。
好莱坞也挨揍。
《铁血战士》新作算今年进口片冠军,也就勉强破亿,比前作缩水一半。
漫威更惨,直接腰斩。
超英脱下盔甲,发现观众长大了,不吃套路升级打怪那一套。
大家进影院,先问一句:这事跟我有啥关系。
回到794元现场。
导演履历不算差,给大导当过副手,第一次独立掌镜就翻车。
演员名单里也有熟脸,可惜故事像被抽掉骨头,站都站不直。
镜头对准戈壁,却拍不出荒凉;台词高喊理想,却听不见心跳。
观众花钱买了票,只得到一堂超长思品课。
有人怪排片,说影院不给面子。
其实首日排片再低也有5%,23张票连第一场的边角都没坐满。
第二天院线直接砍到零,连午夜场都不留。
市场规则简单:没人买票,立马下架,哭晕也没人理。
更尴尬的是,这片子成本不低。
戈壁实拍,群演上百,风沙刮坏机器,每天烧钱六位数。
投资人原本指望靠题材拿补贴,结果补贴门槛提高,票房又扑街,双重暴击。
账面上只剩794块,连群演盒饭的零头都不够。
有人总结:现在拍电影,情怀是盐,故事是菜。
光撒盐没人吃,菜做得难吃更浪费。
观众口味被短视频练得又刁又快,三分钟没钩子直接划走。
两小时的电影,如果前五分钟没活人味,后面全是白搭。
看看杀出重围的小成本片。
去年《宇宙探索编辑部》靠伪纪录片卖1.8亿,剧组穷到租民房,却拍出普通人仰望星空的尴尬与浪漫。
观众在主角身上看见自己,票房自然水到渠成。
再往前,《人生大事》讲殡葬师,题材冷门,却用父女救赎撬动几十亿眼泪。
秘诀只有一句:先让人物落地,再让情感起飞。
794元惨案给所有创作者上了一课:别再把观众当完成任务的工具人。
买票进场,不是来听训话,是想在黑暗里看见自己。
口号喊得再响,也抵不过一句掏心窝子的台词。
镜头再远,也扛不住一个真实呼吸。
接下来半年,还有十几部主旋律排队上映。
制片方如果继续复制粘贴,票房可能刷新更低纪录。
市场已经用脚投票,观众只想看活人,不想看标本。
别再抱怨大环境,先把故事说成人话,再谈理想。
影院经理透露,现在排片第一问是:抖音有人剪吗?
二创没人推,基本判死刑。
短视频三秒抓人,电影五分钟没看点就废。
794元先生网上搜不到一条CUT,彻底安静。
不是观众无情,是内容先放弃了观众。
投资圈也在收紧。
以前一听主旋律就掏钱的金主,现在先问剧本杀不杀,再问人物立不立。
没人敢再赌口号。
影视基金把风控写进合同:票房不过千万,导演三年内不得再立项。
残酷,却有效。
最后给想进场的人提个醒:别把电影当PPT,别把观众当小学生。
先让角色像邻居,再让故事像生活。
口号可以喊,得先让人心动。
否则,下一个794块,就挂在你的票房截图上。
观众已经划走,连笑都懒得笑。
来源:高贵风铃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