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事儿发生在11月10日,现场连县委书记、县长都来站台,导演赵友更是激动地聊起创作灵感:电影改编自1934年红军长征路过剑河的真实故事,毛主席亲手把毛衣送给一对苗族母子。
近,一条消息悄悄刷屏了朋友圈。
红色题材电影《一件毛衣》在贵州剑河县正式签约启动!
这事儿发生在11月10日,现场连县委书记、县长都来站台,导演赵友更是激动地聊起创作灵感:电影改编自1934年红军长征路过剑河的真实故事,毛主席亲手把毛衣送给一对苗族母子。
这段历史在陈云的《随军西行见闻录》里白纸黑字写着,可不是虚构的!电影今年12月就开机,明年10月就能在电影院看到。
让人泪目的是,这已经是“长征记忆”系列电影的第三部了。之前《二枚铜元》《半条被子》已经赚足眼泪,后续还有《祖孙三代护军旗》《半个荞面馍》排队等着拍。
导演说,灵感来自记者罗开富重走长征路的采访,就是想用“小故事”讲透“大历史”。
如今剑河县还留着32处红色遗址,17件革命文物被省里点名保护。90年过去,毛主席那件毛衣的温暖,早就像种子一样埋进剑河的土地里,长成了今天民族团结、党群一心的参天大树。
有人说,现在拍红色电影还有人看吗?可我敢说,这次不一样!想想看,长征路上毛主席自己冻得哆嗦,却把毛衣脱给陌生苗族母子。
这不是什么宏大口号,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生死关头做出的选择。这种“小切口”的故事,比教科书上的道理更戳心。
当年红军两过剑河,走过121个寨子,和苗族老百姓同吃一锅饭、同躲一颗子弹,靠的不是枪炮,正是这点点滴滴的真心。
导演赵友说得对:“我们拍的不是历史,是记忆。”现在有些影视剧把英雄拍成“圣人”,观众反而觉得假。但《一件毛衣》里,毛主席也会冷,苗族妈妈也会怕,红军战士饿到啃树皮。
这些细节让历史有了温度。就像网友说的:“原来伟人也会心疼孩子,和咱爹妈没啥两样!”这种共情,才是红色基因能传下去的关键。
别看剑河是个小县城,人家对红色文化的重视真让人佩服。遗址修得整整齐齐,文物登记得明明白白,连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都选了3个景点。
当地宣传部长金恒敏说:“我们要让红色基因变成发展动力!”这话太实在了。
历史不是摆在玻璃柜里的古董,而是能吸引游客、教育年轻人、甚至拍成电影带动经济的活水。比起某些地方拆真文物、建假古镇,剑河这波操作堪称“教科书级别”。
有人吐槽:“现在日子好了,还老提长征苦不苦的,有啥用?”可你看啊,疫情时医护人员逆行援鄂,像不像红军冲锋?河南洪水里群众手拉手救人,像不像搭浮桥的战士?
长征精神从来不是“过去式”,而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韧性。电影里毛主席送毛衣,今天可能就是志愿者给留守儿童送书包,消防员把呼吸面罩让给群众。时代变了,但“心里装着别人”的底色没变。
其实,我们期待《一件毛衣》,不只是为了一部电影,更是想找回一种久违的感动。
在这个焦虑充斥网络的时代,我们需要被提醒:中国之所以能走到今天,靠的不是个人英雄,而是无数普通人手拉手渡过的难关。
明年电影院亮灯时,希望银幕上的毛衣能暖进每个人心里。
记得带着爸妈孩子一起看,顺便在评论区聊聊:你家有没有类似的“传家宝故事”?(听说剑河已经备好红色旅游路线了,看完电影不妨去走走毛主席送毛衣的路?)
原创声明: 本文结合工人日报报道、剑河县政府官网信息及网络热议话题综合撰写,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来源:兮兮爱看影视
